其化学本质,除
钙离子外,其余成分绝大多数为蛋白质,正常情况下,都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只有因子Ⅲ来自血管以外的组织。已被公认的
凝血因子,除血小板外,共有12种。国际上统一按凝血因子发现的顺序以
罗马数字命名。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其形成途径,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又称组织系统
凝血,是受伤的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与因子Ⅶ和Ca一起形成复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变成活化因子X(Xa)。Xa、V、Ca及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内源性凝血系统又称
血液系统凝血,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液中。在
动脉粥样硬化及
脉管炎等病理情况下,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并没流出血管外,而在血管内凝固形成血栓),血浆中的因子Ⅻ接触到损伤血管暴露的
胶原纤维而被激活,在血小板释放的
血小板因子和Ca参与下,相继激活某些凝血因子(Ⅺ、Ⅸ、Ⅷ、Ⅹ,Ⅴ),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后,外源性与内源性
凝血过程就无区别了。由于组织损伤后的出血必然伴有
血管损伤,所以血液流出体外的凝血过程,既有外源性凝血系统也有内源性凝血系统参与。
第二阶段,在Ca参与下,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因子Ⅱ)转化为具有活性的
凝血酶(Ⅱa)。
第三阶段,在凝血酶、Ca和因子ⅩⅢ的催化下,血浆中可溶性的
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呈细丝状,纵横交错,网罗大量
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凝块,从血液流出体外起,至出现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称
凝血时,正常为2~8分钟(玻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