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古地名,即甘肃省
武威市,地处西北首府武威郡,史有“ 六朝
古都,天下要冲” 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是“
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中国葡萄酒城”、“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
城内八景
文笔三峰
清应寺紧邻大云寺,
明以前名北斗宫,有塔曰姑洗塔,最初创建于
前凉王张轨曾孙张重华时。张重华于晋穆帝
永和二年(346)六月继王位,他舍其姑臧故城在当阳门内九宫后院空地,创立了北斗宫与姑洗塔。自
晋至
元,历经千年有余,几经兴废,
元末至正年间被战火所焚。到明
永乐年间,又在北斗宫的废墟上“敕建为清应寺。殿宇巍峨,廊楹绘绚,世称古刹。”之后,历经多次修葺、补建、彩绘,使殿宇宽敞、绚丽,焕然一新。1927年的凉州大地震中,毁为废墟。
大云晓钟
《大云晓钟》
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
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
南园归雁惊寻侣,北渚眠鸥稳趁心。
吼罢蒲牢僧入定,更无响度绿萝荫。
武威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土台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故为“凉州内八景”之一。
鱼跃龙门
相传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从西小南门放水,流水穿越西大街,浇镇台衙门花园。十五日夜月明星稀,流水撞击牌坊,激起层层浪花,月光照水,水溅牌坊,好像鱼跃龙门。故为“凉州内八景”之一。
滚龙石
夜雨打瓦
武威南城门楼,又名昭武楼。始建于
隋代,完善于
明代。每在寂静晴朗之夜,楼内可闻雨打顶瓦之声。故为“凉州内八景”之一。
千里眼
“千里眼”是指在北城门楼柱上有一节眼孔,从孔中可望见百里之外的
民勤县城。故为“凉州内八景”之一。
七星剑
凉州城无西城门楼,只有几处土堆似的
女墙,每处站一人,土堆数不清,或七或八,号为七星剑。故为“凉州内八景”之一。
罗什倒影
鸠摩罗什寺罗什寺塔西面有一藏经楼。每到正午,日光直射,藏经楼与塔斜对,经楼门隙,塔成倒影,俗称罗什倒影。故为“凉州内八景”之一。
城外八景
绿夜春耕
《绿野春耕》
孚甲早分穑事兴,膏腴成亩各西东。
杏花人趁锄梨雨,乳哺鸦鸣柳陌风。
王税待靡收获后,云耕先入画图中。
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间。
开阔的田野中,朝霞初起,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农夫正赶着牛从地平线的远处徐徐迎面走来。大地好像还未苏醒,空气中充满着朝露的水气,扬尘和还没有散尽的晨雾在阳光中融合在一起,衬托着牛群的身影,几道霞光,将大树的背影投射在地下,土地被描绘的感情丰富,使人感到亲切万分。故为“凉州外八景”之一。
平沙夜月
《平沙夜月》
雁塞沙沉一掌平,夜来如水漾轻盈。
笳声不动霜华静,练色如新玉宇清。
雕落寒隈河欲曙,兔眠深窟月长明。
黄昏每晃三秋影,一碧无垠万里晴。
腾格里沙漠上,月亮迎着晚风徐徐升起,在大漠上空放着祥光。在大漠里,观赏天上的月亮,总会让人开阔眼界。故为“凉州外八景”之一。
天梯古雪
《天梯古雪》
虎踞龙盘数重天,云借苍松上岭颠。
群峰玉砌高揽月,凿龛古壁禅静参。
秋来春去万年雪,时是沧海亦桑田。
白首从容千里望,黄沙树绿亘相连。
《天梯古雪》
神龙西跃驾层峦,万古云霄玉臂寒。
北海当年毡共啖,南窗此日练同看。
晶莹不让乾坤老,霜鬓徒惊岁月残。
未便屯膏空积素,融流分润六渠宽。
天梯山是
祁连山支系,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白雪皑皑,常年不化;山间泉水叮咚,草木丛生,风光绮丽。天梯山中开凿有
天梯山石窟。晚冬时候,瑞雪铺地,银装素裹,一片吉庆与祥和的大乘景象。故为“凉州外八景”之一。
镇西晓角
《镇西晓角》
天宝开元法曲新,层楼卧听晓吹频。
风飘律吕星初落,露浥旌旗塞不尘。
悲感胡笳十八拍,号令铁甲五千人。
久知幕府军容肃,拱卫神京半属秦。
狄台烟草
《狄台烟草》
荒台昔日说屯师,路出河湟到涧湄。
千载勋名存面具,九层遗迹在边陲。
色侵古陌春生暖,烟锁重城月上移。
五姓纷争无尺土,争如名胜动人思。
狄台,又名狄青台、招讨台、双阳台。故址在
武威“城东五里”,即今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窑沟村。相传为
北宋狄青所筑,据传,
北宋名将
狄青担任招讨使西征
西夏时,在凉州偶遇
双阳公主,两人情投意合,但因战乱分别。此后,双阳公主常立于台上含泪东望狄青,因泪水滴于台下,草木亦被感动,故又有“狄台眼草”之说。故为“凉州外八景”之一。
明
洪武年间,江苏人
丁昂谪戍凉州,曾写过《狄台》一诗。诗云:“招讨台荒四百年,凉州风月几凄然。白旄无复麾西塞,故垒仍前驻北川。每岁春风齐碧草,有时朝雨起寒烟。至今冷落空遗址,不见游人一醉眠。”此诗中将狄台称为招讨台,是因此台为狄青担任招讨使时所筑。且从诗中得知,明初,历经四百年的狄台已荒芜不堪,成为一处被人冷落的遗址。
清
乾隆年间,陕甘总督
杨应琚(1696-1766) 在《凉州怀古》一诗中也提到了狄台。诗云:“休屠城古狄台新,小雨濛濛浥塞尘。神鸟至今留废县,灵池作伴继前人。水从猪野千渠润,柳旁莲山几树春。二十二门犹在否,贤于内郡吏民亲。”
清
乾隆年间,武威人张玿美将“狄台烟草”当做八景之一,并题诗说:“荒台昔日说屯师,路出河湟到涧湄。千载勋名存面具,九层遗迹在边垂。色侵古陌春生暖,烟锁重城月上移。五姓纷争无尺土,争如名胜动人思。”此诗将狄台的人文历史与苍凉景色有机结合起来,既写出了狄台的千年沧桑,又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经张玿美的渲染,狄台声名鹊起。曾与张玿美共同编纂《五凉全志》(乾隆十四年刊印)的
曾钧写有《凉州赋并序》一文,其中有“其古迹,则台名窦狄,或号灵钧”之句,这里的“窦”指窦融台,“狄”就指狄青台。
就这样,狄台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历经宋、元、明各朝,至清乾隆年间成为武威影响较大的一处历史遗迹。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论是狄青点将练兵也好,双阳公主泪洒碧草也罢,都无法与真实的历史接轨。据考证,历史上的狄青从未来过武威。狄青(1008-1057),山西汾阳人,北宋著名将领。十九岁从军,曾参与过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屡建奇功。史载狄青上阵对敌,效仿古兰陵王,头戴金色铜面具,以增威仪。作战时“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故被称为“铜面将军”。
据《宋史·狄青传》记载,狄青参与了
北宋与
西夏之间的第一次战争(1038-1042年),其活动的区域包括延州(今延安一带)、金汤城(今陕西吴起县与志丹县一带)、宥州(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一带)、安远(今甘肃天水甘谷县)、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泾原路(今甘肃陇西、平凉及宁夏的六盘山以东一带)、渭州(甘肃平凉一带)等地,并没有到过凉州。当时的
凉州做为“
西夏辅郡”,在西夏王朝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西夏自然派重兵驻守,因此整体上处于败势的宋军,其势力不可能前出到
凉州一带。
至于狄台是狄青担任招讨使之后修筑的传说,也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史书记载,狄青于庆历二年(1042年)10月升任泾原路经略招讨副使,但在这期间,宋夏双方长达三年的第一次交锋已经告一段落,开始议和。1042年6月,西夏
李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
东京议和,双方自1043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史称“
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来了宋夏将近20年的和平。宋夏订立和议后,狄青被召入京,屡任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拜彰化军节度使(今甘肃陇西、平凉及宁夏固原一带),1052年,被擢任枢密副使。1064年,宋夏战事重起,但那时,狄青已经去世了。因此,在狄青担任招讨使期间,自然也不存在狄青西征西夏之事,更不可能兵临凉州城下。
而传说中的双阳公主,则来自于清代无名氏著的小说《五虎平西演义》,又名《狄青演义全传》。该演义是清末民初颇为流行的长篇通俗小说。其故事纯属虚构,情节大概为:狄青奉旨去征伐印唐、上乘二国,索取
珍珠烈火旗与日月骕骦马。中途迷路,误入鄯善国境,鄯善国双阳公主(又名八宝公主)爱慕狄青英俊,招为附马。在双阳公主的协助下,狄青获得旗、马,急于回宋朝交旨。但双阳不忍放行,狄青不得已戴上金面具,吓退双阳,双阳含悲而归。后来人们根据《五虎平西演义》中的情节,创作出了京剧《双阳公主》(又名《珍珠烈火旗》)、越剧《狄青三取烈火旗》、潮剧《八宝追夫》《狄青出塞》、绍剧《追狄》、婺剧《昆仑女》等多个剧目,再加上电视连续剧《狄青》的演绎,导致“双阳与狄青”的故事影响深远。
武威籍方志学家
张澍(1776年-1847年)可能考虑到其中存在谬误,因此在其著作《凉州府志备考》中没有将狄台收入其中。
那么,狄台究竟是何人所筑?
党项族兴起后,自986年开始,不断向
北宋用兵,战争逐渐蔓延到
河西一带。原居住在凉州的
吐蕃六谷族首领多次向北宋表示愿意联合进攻党项,但北宋朝廷均以“路途遥远,难以约期”为借口拒绝。996年7月,凉州吐蕃首领到北宋都城开封贡马,再次请宋朝派官员到
凉州镇守,
宋太宗为了“藉西凉为腹背攻制”,便派殿直丁惟清以到凉州买马为借口,探听凉州的虚实。《西夏书事》记载:“丁惟清奉诏往西凉市马,比至而境大稔,因为所留。至是土人请立帅,太宗即以惟清知府事。”1003年11月,党项族突袭凉州,丁惟清率军民奋力抵抗,最后由于寡不敌众被杀害。丁惟清在武威驻守八年,根据当时的严峻形势,已经占据
宁夏灵州的党项人,随时会从东面进攻
凉州,因此丁惟清在城东主持修筑敌情瞭望台或点将台是有可能的,且“丁”与“狄”读音比较接近,也许是口口相传时将“丁惟清”误说成“狄青”,把“丁台”讹传为“狄台”,但由于史料有限,无从考证。
丁惟清死后不久,六谷吐蕃设计打败党项人,重新收复凉州。后
甘州回鹘又攻占凉州。直到1032年,经过与六谷吐蕃、回鹘、北宋近30年的反复争夺,党项族人终于牢固地占据了凉州,并于1036年设置了西凉府,从此统治凉州达190多年。原来占据凉州的吐蕃六谷部无力抵抗西夏,归附
青海吐蕃宗哥部。此后,他们以宗哥为根据地,在凉州一带和西夏进行了近40多年的拉锯战。为了加强对凉州的防御能力,防止吐蕃的进攻,1068年5月,
西夏对凉州城垣及周围寨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作为一处军事工事,狄台也应在维修之列。此后,狄台再无修葺。
金塔晴霞
《金塔晴霞》
金光照曜矗扶登,七级千寻万缕腾。
碎宝造成晴晃日,四龙呵护迥超乗。
仰窥碧落红尘远,俯瞰青塍紫气蒸。
高到天门璀璨处,铎声清出白云层。
金塔灌顶寺是公元12世纪40年代,
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法王,
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与蒙古西路军统帅
阔端举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凉州会盟”时修建。是
元代西藏萨迦派法王
萨迦班智达、
八思巴为皇帝、皇妃及大臣、官员等传授灌顶的地方。位于
武威市城西南十五公里处,三面环山,形势奇伟,松柏参天,香火甚盛。
元代寺内有金塔景象、奇异壮观。每到傍晚时分,夕阳的余辉染红了祁连山脉,也染红了金塔寺院,落日的彩霞和寺内的高塔交相辉映、霞光万道,寺院上空出现一片紫色的彩霞,构成了一幅绚丽奇妙的图画。故为“凉州外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
郭楷在《上元节金塔灌顶寺作》中写到:“黄昏月出光如磨,游人去矣山禽多”。在暮色苍茫时,流恋忘返的游人不得不离去,月光明亮,景色迷人。此时真可谓夜潇人静、星光闪烁,那山中鸟鸣之欢叫声,金塔河潺潺的流水声,同寺内咣咣之晚钟声,彼此间遥相呼应,汇成一支清脆、幽雅、深沉、和谐的佛乐曲,为寺院增添了一番特殊的情趣。
黄羊秋牧
《黄羊牧秋》
一线中通界远荒,长川历历抱西凉。
草肥秋色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
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
几回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
“黄羊牧秋”指
凉州黄羊镇。黄羊镇地处
祁连山边缘,与
古浪县相互接壤。田间地头凤鸟成群,牛羊欢歌。故为“凉州外八景”之一。
莲花壶天
武威莲花山是祁连山的一个分支,气势雄伟,气象深邃,周围有8峰环列,形如莲瓣,建筑依山而建。位于武威城西南13公里处。晴朗之日,登临山顶,引颈西南极目而望,但见大山环列,层峦叠障,似龙腾虎跃,莽莽苍苍,险峻雄伟。纵目于东北,则是一马平川、麦黍飘香的武威绿洲。因山上旧时建筑规模宏伟,殿宇相接,山泉秀丽,景物宜人,历来为武威游览胜地。是
古丝绸之路上佛教道教的胜地。故为“凉州外八景”之一。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
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
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
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
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是唐朝天宝年间,高适任
河西节度驻足武威。与朋友窦侍御游览莲花山所作。诗的大意是,建在莲花山山顶上的佛塔,独立高耸指向云天。七层的佛塔和铁铸的塔顶,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这佛地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从佛殿窗户传出僧人们抑扬顿挫朗读佛教经典的声音,漫山野遍,人声鼎沸,还有那军队练武的鼓声铿锵。站在这西部景点莲花山,放眼望去,土地广阔,使人豁然开朗,但北方初春的凉州大地,仍然有些天寒。政治开明、社会太平,就会尊重人才,春天虽然有些寒冷,但这是万物萌生的开端。温暖的春天过后,所有的植物都将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夏五游莲花山四首》之三
山色遥看近却无,招提处处缀璎珠。
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点苍入画图。
宗室卧游辜胜景,匡庐结社得吾徒。
归来四载婴残疾,刚到壶天气象殊。
是清代张昭美所作。据清代张昭美修《武威县志》载;“莲花山……层峦合抱,叠起如莲,泉水萦寺,驾椽为览灌园。又有水可疗病,俗号‘药泉’。”又记;“善应寺,在城西莲花山。成化年救赐重修。兼有西竺、弥勒、观音、准提、三官、无量、灵官、黑虎等寺观;山腹有塔,在诸寺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