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白驹纪念亭
海南省海口市的革命纪念建筑物
冯白驹纪念亭位于海口市公园路2号海口人民公园内,1989年2月建成,占地面积7.2亩,是海南省重点革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海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单位是海口市园林管理局
纪念亭
由主亭和两个小亭组成,中间有长廊连接,坐南朝北,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正中为主亭,两翼为六角亭。三亭之间左右各建14米长廊相连,形成弧形状。主亭正前面20米处,以13块花岗岩大石雕塑五座山峰,象征雄伟的五指山,中峰雕刻冯白驹将军头像。五座山峰下,建有两层环形基座,底层直径为21.6米,二层嵌于底层中间,直径12米,绿草如茵,象征大海中的“绿洲”——海南岛,“岛”的中部矗立着五指山。山峰背后的底层平面的正中位置,安放有冯白驹将军的骨灰,盖面是一块黑色的大理石,上方是冯白驹免冠头像,下方刻有“冯白驹(1903~197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的题字。
冯白驹
雕像下方刻有邓小平题写的“冯白驹将军”,主亭正面横楣上刻有王震题写的“冯白驹纪念亭”,亭内正中墙壁上刻有中共海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立的“冯白驹生平”。两侧各有一幅浮雕,左是琼崖革命武装坚持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英雄形象;右是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情景。左长廊墙壁刻有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对冯白驹将军的评价语;右长廊墙壁刻有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对琼崖革命的评价语。
纪念亭庄严肃穆,周围绿树掩映,整个建筑物庄严、朴实、美观、大方。
冯白驹(1903-1973) 原名裕球,学名继周。海南琼山县(今海口市)云龙镇长泰村人。1919年就读琼山中学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府海学生运动的骨干。1925年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班读书,接受马克思主义。同年底,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返琼。1926年初任海口市郊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受命组建中共琼山县委并任书记和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六路军党代表,组织农民武装参加琼崖武装总暴动。1928年冬琼崖红军第一次反“围剿”遭到挫折后奉命恢复中共澄迈县委,任书记。1929年中共琼崖特委机关在海口遭破坏,8月以澄迈县委名义建议召开全琼各县代表联席会议,重建特委领导核心。1930年1月任特委书记,8月领导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坚持走农村武装斗争道路。1932年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率领100多名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在母瑞山坚持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支撑了琼崖革命红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坚决执行党独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琼崖当局谈判,达成团结抗日协议。1938年12月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任队长。1939年3月后任独立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中共琼崖特委书记、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主席、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全琼军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展、扩大抗日根据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共琼崖区委书记、琼崖民主政府(临时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秋至1949年夏,领导发动三大攻势,配合全国解放战场的斗争。1949年底,奉中央军委及毛泽东主席的命令,领导全琼党政军民全力以赴配合第四野战军40军、43军渡海登陆作战,取得海南岛战役的重大胜利,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获得解放。后任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海南区党委书记、海南行署主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军民保卫海南,建设海南。1952年调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兼统战部长。此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委,广东省副省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出席党的“八大”,当选中央候补委员。1957年在广东开展的反“地方主义”运动中,被诬为“地方主义”头子,受到错误处分。1963年调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浙江省副省长。在十年动乱中,遭到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1973年7月19日在北京含冤逝世。1983年中共中央作出平反决定,为其恢复名誉。
冯白驹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领导海南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被周恩来赞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1 16:58
目录
概述
纪念亭
冯白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