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慈明(549年~617年),字无佚,长乐信都(今属河北衡水)人。北齐尚书右仆射、昌黎郡公
冯子琮之长子。隋末奉诏勤王,殉节鄢陵,赠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柱国、昌黎郡公。后被其子冯怦葬于新安郡黟县之横头(今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
文堂村),是为
南唐冯氏开基之祖。
生平经历
冯慈明(549年~617年),字无佚,生于北齐乾明五年(梁太清三年)十月十五日亥时。其父为北齐尚书右仆射
冯子琮,祖父
冯灵绍曾任度支郎中、尚书郎、太中大夫,祖籍信都长乐(今河北省衡水市,古称冀州),家住相州安阳。在北齐时,冯慈明十四岁便担任了淮阳王开府参军事。不久又补为司州主簿,后升任中书舍人。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平定北齐,授冯慈明为帅都督。隋文帝受禅后,冯慈明被授为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晋王杨广出任并州总管时,以慈明为总管府司士,后历吏部员外郎、兼内史舍人。杨广登基后,因慈明最初为晋王府僚属,后又调任行台,对他很不满意,将其贬为伊吾镇副,还未到任又改为交趾郡丞。大业九年(613年),冯慈明再度被征召入朝,拜为尚书兵曹郎,加位朝请大夫。大业十三年(617年),以兵部侍郎出任江都太守。时值李密叛军逼东都(洛阳),慈明奉诏召集瀍、洛两地之兵追击李密,走到鄢陵(今属河南省许昌市)时不幸被叛军擒获,因不屈从贼首翟让而被其杀害。隋炀帝得知后,大为叹惜,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并拜其子冯怦、冯惇为尚书承务郎。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隋恭帝)即位后,又重赠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号壮武。唐武德间,又追赠吏部尚书。
冯慈明遇难后,其子冯怦出任新安郡守,冯怦于新安郡黟县之横头(今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寻得一处福地,便将其父安葬于此。其墓地形似莲花,隐喻莲花盛开、子孙枝繁叶茂,后果应验。自唐以后,冯慈明的后裔遍布江南各地,其子孙繁盛堪称江南冯氏之最,详见百度百科词条“
南唐冯氏”。
冯慈明事迹见《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冯慈明传
忠臣之门
冯慈明共有兄弟四人,其弟为冯慈正、冯慈信、冯慈让等。唐初名臣
冯元常便是冯慈让之孙,唐朝中期名臣
冯宿、
冯审兄弟则是冯慈信的第五代孙。唐高宗朝,冯慈明的侄孙
冯元常子孙概况
冯慈明生有四子:冯忱、冯怦、冯惇、冯惮。
冯怦,冯慈明次子。冯慈明被翟让杀害时,隋炀帝为表彰冯慈明死节,任命冯慈明二子冯怦、冯惇为尚书承务郎。入唐朝,冯怦为兵部郎中,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丁丑,冯怦任光禄少卿。唐太宗派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
褚遂良、尚书左丞杨纂、太子詹事
张行成、太仆少卿萧铣、光禄少卿冯怦、司农卿达奚怀义、御史中丞唐临、中书舍人崔仁师、太子中允宇文节、太子中舍人贺会壹、万年县令宋行质、长安县令李乾祐、刑部侍郎刘燕客、王昕、尚药奉御长孙知人、大理正郭文宗、李镜玄等人,以六条巡察四方。冯怦守吕州刺史。后来在吕州去世。
孙辈:冯羽、冯蹇(亦作骞)。
冯羽(593年~681年),冯怦长子,又名宣,字时举(一字贡禹)。唐贞观年间,以祖功荫为尚书承务郎,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爱其才,荐为金部郎中。因廉洁无私,出纳公平,擢为宗正少卿。后以年久勋著,拜为户部尚书、赐金鱼袋致仕。退居歙州(新安郡)仙桂乡黄洋社横头(今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九,卜葬大易岭之南、小易岭西麓,其墓至今存焉。冯羽生子三:智、虑、谋。
冯蹇(亦作骞),冯怦次子,曾任汾州刺史。冯蹇之子名懿,字承美,事迹不详。
历史记载
《
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冯慈明传》: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人也。父子琮,仕齐官至尚书右仆射。慈明在齐,以戚属之故,年十四,为淮阳王开府参军事。寻补司州主簿,进除中书舍人。周武平齐,授帅都督。高祖受禅,开三府官,除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晋王广为并州总管,盛选僚属,以慈明为司士。后历吏部员外郎,兼内史舍人。炀帝即位,以母忧去职。帝以慈明始事藩邸,后更在台,意甚衔之,至是谪为伊吾镇副。未之官,转交阯郡丞。大业九年,被征入朝。时兵部侍郎
斛斯政亡奔高丽,帝见慈明,深慰勉之。俄拜尚书兵曹郎,加位朝请大夫。十三年,摄江都郡丞事。
李密王世充推越王侗为主,重赠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曰壮武。
全文翻译
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人。他的父亲是冯子琮,仕至北齐尚书右仆射(读音yè)。慈明在北齐时,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在十四岁时,便做了淮阳王开府的参军事。后来补为司州主簿,再升为中书舍人。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封他做了帅都督。隋高祖(隋文帝)受禅,新设三府官,被任命为司空司仓参军事。累次升迁,做到了行台礼部侍郎。晋王杨广出任并州总管,大范围地选幕僚下属,任命慈明为司士。后来,又历任吏部员外郎、兼任内史舍人。
隋炀帝即位,冯慈明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家守孝。隋炀帝因为冯慈明开始在王府任职、后来又调任行台的缘故,非常不喜欢他,把他贬谪为伊吾镇副守。还未到任上,又改任其为交阯郡丞。大业九年,冯慈明再度被征召入朝。当时的兵部侍郎
斛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