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中,1949年生于
辽宁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
工笔画学会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辽宁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个人简介
多年来,冯先生先后在中国、中国
香港、
日本、中国
台湾、
新加坡、法国、
澳大利亚等
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获奖。作品《苏醒》《母与子》入选《
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专业机构及收藏家收藏。冯先生在日本、中国香港以及中国荣宝斋、杨柳青、
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已出版多种画集、
画谱。
冯大中的画风严肃典雅,画虎突破了程式化的俗套,赋予虎以人文之神韵,并创造了自己的
艺术符号2010年5月,大型现代建筑“山舍——伏虎草堂·冯大中艺术馆”揭幕,截止2012年初,该建筑已获包括“
WA中国建筑奖”在内的五项国内外建筑大奖。
2022年,央视播出《冯大中
厚积薄发 笃定恒心》。
个人作品
作品图集:
活动年表
荣誉
获奖
1994年 《霜晖》,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一等奖
1994年 《艳阳》,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1年 《晚霞》,当代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获银奖
1988年 《早春》,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获金叉大奖
1985年 《初雪》,前进中的中国——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二等奖
1984年 《苏醒》(与
宋雨桂合作),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银奖
出版著作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冯大中》、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山景行---冯大中甲子艺辑》、
天津杨柳青画社的《
冯大中画虎新作选》、
荣宝斋出版社的《荣宝斋画谱二七---宋雨桂冯大中山水》和《荣宝斋画谱二---冯大中虎》、
福建美术出版社 《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系列---冯大中 王者之风 虎》
收藏捐赠
1987年 作品《惊梦》等十七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 作品《苏醒》(与宋雨桂合作)被
中国美术馆收藏;
社会职务
2024年10月,受聘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书画院特聘艺术家。
艺术魅力
艺术视角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约发生于
氏族公社时期,它指的是原始人认为本氏族的人和某种特定的物种有着亲密的关系而对之加以崇拜和供奉的现象。虎
图腾文化详实于我国先秦神话地理志《
山海经》,并在
民族融合中发展、流变,形成特有的虎文化。随着宗教的发展,有着猛兽和神兽双重身份的虎,更是深深地根植于道、佛、萨满等宗教的信仰中,并影响到了人们的信仰与生活。以虎为对象的绘画作品也是比较早的出现在
宗教题材中。六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画家
张僧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张僧繇吸取
天竺的
没骨法,使观者“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
乃平”,被称为“
张家样”。唐人著录中他有《
维摩诘像》《吴王格虎图》《横泉斗龙图》等传世。可惜《吴王格虎图》今已不存,虎画风格实难考证。但在
南宋以后,随着文人绘画的兴起,这个题材被逐渐地民间化、世俗化。及至今日,很多艺术家已经不敢触碰它,怕被贴上庸俗的标签。冯大中以他的独特视角及
表达方式向世人重新展示了这一古老题材的视觉可能,并以此开拓了动物题材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生门蹊径
传统与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如五代的荆、关、董、巨;元代的黄、王、吴、倪;清代的
四僧等等,他们之所以从时代背景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
语言体系,也就是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因为创新而引领时代。这些先贤的创新在为我们开启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时,也为我们的创新设置了一座座山峰。每一位试图创新的艺术家都必须去翻越这些高峰——传统,正如
李可染先生所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五代
董源说过:“师今人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自然,师自然不如师造化”。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家创新的不二法门,这里面的古人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自然可以转化为写生,而造化则是对万事万物的根本理解,或者说是万事万物的运转之理。其实,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生相长的,不能截然分开。首先说传统,他是前人在观察自然体悟造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那么,这个视觉形象体系就蕴涵着
自然规律以及造化之理。如果我们足够的聪慧和敏感,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就可对自然及造化进行参悟。自然的运转无处不体现着造化的奥妙,我们对造化的认识一定是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总结的。可以说,在我们的创新之路上,传统与自然是我们的具体切入点,而其高标则是通过这二者去理解造化。
画虎美学
他笔下的虎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自创一格,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
综合创新的宝贵经验。
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审美要求,是一个民族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的表征。冯大中在以虎为题材的创作中,表现出
艺术创造的智慧和胆识,取得了令人羡慕的艺术成就。
中国有崇尚虎的
文化传统。我姑且称之为“虎文化”。虎文化有丰厚、深远的积淀,渗透到审美与
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虎踞龙盘”,这些词语不仅象征着生气与活力,非凡的风范与气度,还表征着一种宏观气象。
历代画虎、欣赏虎,成为一种习尚。在艺术创作中有人把深厚的传统当作历史的包袱,甩掉为快,所以要“反传统”。冯大中不是抛弃而是深深扎根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作透彻的研究与分析,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冯大中作为时代的
画手,首先要突破传统画虎的套式,进行新的美学思考。他从环境
生态美学角度,从
中华文化的积淀中,更从对虎的深入观察中,开拓新题材,提炼新主题,创造新技法。他笔下的虎充盈着勇武雄强之变,荡漾着母子亲情、天伦之乐,甚至离情别绪,他常采用拟人化的方法,借虎言志、抒怀。他的这种充满
浪漫主义精神的
艺术创作,强化、丰富了虎画的意蕴与精神内涵,开一代新风。
《月满青山》堪称杰作。画家从环境生态美学的
审美视角结构画面,创造出未被污染的一片净土。皓月当空,大壑苍茫,瀑布化作奔腾跳跃的溪流,一对虎情侣畅饮清泉。借以讴歌大自然的生命与永恒。因为太多的“世外桃源”被野蛮的摧毁了。在冯大中的一系列作品中,内涵着呼唤保卫地球家园、珍惜
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
画家在《摇篮》中题道:“摇篮乃母爱以缕缕情思所编织,内中蓄满了无私与圣洁、温馨与甘美、祈盼与祝福。”特别是小虎以妈妈的前臂为枕,后脚丫在睡梦中还顽皮地蹬着慈母的嘴巴。表现出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精微。
画虎,动态神情的微妙难以捕捉,虎的性灵与情趣尤难传达。冯大中的成功,基于他对生活的深入体察与揣度。《夏梦》中三虎睡态各异,或酣睡如醉,或睡眼惺忪犹在梦中。画家在描绘中注入美丽的梦幻,
梦得温馨烂漫。一切意味情趣全由微妙的艺术处理中得之。绘画的生动、神韵、情味是绘画的生命,冯大中以他的神来之笔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了成功的
艺术传达。而这些传达是以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新创造的技法语言为依托的。冯大中笔下的虎
有骨、有肉、有神,皮毛彪炳斑烂,连
毛色的光泽感也表现出来了。他的艺术巧夺造化之功,古今无出其右者。
冯大中以虎蜚声画坛,其实他的山水画亦相当出色。其山水画的特点是注重整体效果,追求画境的单纯与幽深。他长于删拨大要、剪却杂芜,用全力去把握画面的整体氛围、情调、气象。他把
造境放在首位。
在他的笔下,大野苍茫之境,长白雪月之境,秋山沉醉之境,春山晓雾之境,芦花霜晨之境,梨花春雨之境,都意味深长,动人情思。
正因为他山水画的功力深厚,善于创造画境,他才能“放虎归山”,把虎置于他创造的特定情调氛围之中,使虎与境化,相得益彰,增添了不尽的艺术感染力量。开创了
工笔虎崭新的技法:尽精刻微的笔法如同丝绣发编,“
丝毛”不落笔痕。
大中的工笔虎有独特的
绘画语言,尽精刻微的笔法如同丝绣发编。
工笔画画得精细易,画出学识难。大中的工笔画画得轻松,轻松中显露出画家深厚的学养,看上去细而不腻,工而不匠。大中驾驭整体画面的能力深厚,画出了工笔画难有的气势。不少美术工作者,对大中的工笔虎的“丝毛“不落笔痕,百看不解,甚至想掀起
画轴,从背后瞧瞧那绒嘟嘟的虎毛是怎样从纸上长出来的。大中的工笔虎,是以破锋笔细丝而成,那柔韧蓬松的毛绒和美丽的斑纹,系留白所致,未施一点儿白粉,妙自天成。故能使整个画幅,在磅礴里显示出一种特有厚味、高趣、雅情。冯大中笔下的虎有骨、有肉、有神,皮毛彪炳斑斓,连毛色的光泽感也表现出来了。
他极尽绘画的精微,这恰如他把虎含蓄化那样,并不以剑拔弩张的线条和纵肆泼放的墨色取胜,而以尽精刻微的笔法与月色朦胧般的谐和性表现见长,以至于从不妄下每道笔痕,他把工笔画之工推向了极致,但感觉上却很超逸轻松,令人叹为观止。他并不像
民间艺术人那样把虎的色彩强化,而是把色彩淡化、雅化。他很少画激烈运动中的虎,而是把虎静化、柔化,在静态的造型上和形体的转折中内涵着力。在威猛与柔静之间,在整体气势与精谨表现之间体现着对立统一的
辩证关系。
他把造境放在首位。在他的笔下,大野苍茫之境,长白雪月之境,秋山沉醉之境,春山晓雾之境,芦花霜晨之境,梨花春雨之境,都意味深长,动人情思。正因为他山水画的功力深厚,善于创造画境,他才能“放虎归山”,把虎置于他创造的特定情调氛围中,使虎与境化,相得益彰,增添了不尽的艺术感染力量。恋虎情缘——对虎这种动物的情感;如何开始画虎;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