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鱼狗是翠鸟科鱼狗属鸟类。体长约为24-26厘米,嘴粗直且长而坚硬,翼尖突出,尾巴短而圆,头部较大且颈部短。翅膀短而圆,脚非常短且趾弱细。头部有明显的羽冠。身体羽毛为黑色,上有许多白色的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斑点。嘴的下方、枕部和后颈为白色;背部、腰部和尾部下覆羽为灰黑色。翅膀为黑色,颏和喉部为白色,嘴下有一条黑色的粗线延伸至前胸。前胸为黑色,上有许多白色横斑;下胸、腹部以及短而小的尾羽为白色。虹膜为褐色,嘴角为黑色,上嘴基部和尖端为淡绿褐色,脚的肉色为褐色。共有3个亚种,中国分布有2种。
形态特征
冠鱼狗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冠鱼狗。身长24-26厘米,
翼展45-47厘米,体重70-95克,寿命4年。这种鱼狗头具显著
羽冠。黑色,具许多白色椭圆或其他形状大斑点,羽冠中部基本全白色,只有少许白色圆斑点;嘴下、枕、后颈白色;背、腰、尾下覆羽灰黑色,各羽也具许多白色横斑。翼黑色,初级飞羽各羽具许多不太圆的白色圆斑,次级飞羽各羽具许多整齐的白色横斑。颏、喉白色,嘴下有一黑色粗线延伸至前胸。前胸黑色,具许多白色横斑;下胸、腹、短的尾下覆羽白色;长的尾下覆羽和两胁似前胸,为黑白相间。 虹膜褐色;嘴角黑色,上嘴基部和先端淡绿褐色;脚肉褐色。
亚种区别主要在于指名亚种上体较淡,白斑较宽,飞羽内翈白斑较多;普通亚种上体较深,白斑较窄,飞羽内翈白斑较少。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大小量度:体重♂244-322克,♀300-500克;体长♂372-425毫米,♀395-425毫米;嘴峰♂57-78毫米,♀72-75毫米;翅♂182-196毫米,♀182-200毫米;尾♂114-129毫米,♀115-130毫米;跗蹠♂12-15毫米,♀14-1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林中溪流、山脚平原、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常在江河、小溪、池塘以及沼泽地上空飞翔俯视觅食。
生活习性
多沿溪流中央飞行,一旦发现食物迅速俯冲,动作利落。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顶上、电线杆顶或岩石上,伺机猎食。它把捕获物放到栖木上,并不断摆弄,甚至把鱼抛起来,以便先从头把鱼吞下去。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冠鱼狗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进入水中后,它的眼睛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叫声类似尖厉的哨声。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旅鸟:俄罗斯联邦。
繁殖方式
冠鱼狗的繁殖期是2-8月,多数在5-6月繁殖。巢筑在陡岸、断崖、田坎头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巢洞呈圆形,较小。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3-7枚,多为4-6枚。卵椭圆形,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37-40毫米×30-35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在北部地区,冠鱼狗在春季和夏季筑巢。在北部热带地区,冠鱼狗在9月至3月产卵,在南方是4月至8月 。在赤道地区,筑巢产卵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进行。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4年6月,冠鱼狗现身丰台区莲花池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