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设置背景
自从农业和林业出现后,人们便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对农业和林业进行利用和管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初期,也主要是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由于研究的不断细化和深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便逐渐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经济生活“非农化”的背景下,农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减少了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招生,农业经济系普遍更名经济贸易学院,把部分教学资源转向非农业经济的经济类热门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面临挑战。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农业经济管理(090601)、 林业经济管理(部分)(090602)、渔业经济管理(090603)、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090604)、 农业经济(部分)(020107)合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10401,属农业经济管理类类,为管理学门类专业。
2012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将原农林经济管理(110401)、农业经营管理教育(040312W)合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20301。
2020年2月21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代码为120301,属农林经济管理类,为管理学门类专业。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2年)》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代码仍为120301。
培养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具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和熟悉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从事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学生完成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和身体素质。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综合应用方法,熟悉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具备自主获取和更新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能力,具备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必要的书面与口语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实践教学课程应包括教学实验与实训、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符合素质养成、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各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不低于140学分,其中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累计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20%,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30%。
理论教学
应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类课程。
应开设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和艺术品位为目的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艺术教育类以及就业创业指导类通识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应区别于本专业类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
应开设为专业类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学科基础理论类和方法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其中,经济学、管理学类的学科基础课程应不少于3门,农村调査研究方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定性研究方法等方法类基础课程应不少于2门,相关农业科学类学科基础课程应不少于1门,还可以开设农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类的学科基础课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开设农(林、牧、渔,下同)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产品运(营)销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企业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等必修课,鼓励开设农村发展概论、农村社会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村金融学、食品经济学、农业系统工程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伸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鼓励各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类选修课程和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
应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包括教学实验与实训、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与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满足不低于50%学生的集体实习与社会实践的需要鼓励建设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中心、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
教学实验与实训:应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与模拟训练。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应附设或者单独设置实验课,加强技能训练。鼓励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实习内容应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相关联,毕业实习内容应与专业学习与学生就业相关联。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应有实习计划与实习方案,实习过程应有记录,实习之后应有总结。实验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理论课程附设,也可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应有教学大纲,规定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课时、内容、过程、效果检查和课程的考核方式等。
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鼓励结合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开展课程实习,鼓励采取多种方式的毕业实习。有课程实习的专业课应不少于2门,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实习的累计时间应不少于10周。
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应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应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计人工作量。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提供条件。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应有活动总结报告或者活动成果报告。
毕业论文:学生应完成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形式的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应立足于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论文应符合资料翔实、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方法正确、结论明确、语言流畅、写作规范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应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调研和资料收集、确定提纲、写作修改等进行全程指导,并对论文质量进行审查把关。学生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过程应建立过程监控制度,对每个主要环节进行记录。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人数和授课时数等合理确定教师规模,保证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生师比应不高于18:1。新设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具备专任教师15人以上,每门专业必修课程都应配备1-2名专任教师任主讲教师。
专任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满足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80%,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50岁以下的比例应不低于60%。有条件的高校,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应占有一定的比例。
教师水平要求:专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专任教师应系统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最新趋势,具备胜任专业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水平。有条件的高校,专任教师还应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具有相当的科研成果。
教师教学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认真备课,组织好课堂教学,注重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的关系;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耐心听取并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质疑、调查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师发展规划:教师应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及研修,以追踪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应制定相应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应重视和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并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应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设备资源
各高校应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学办公场所与设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合格要求,以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础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原则上,课程教学中应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特定专业课程应配备其所需要的教学实验设施设备。各高校应根据专业实践教学要求设置所需的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应能基本满足教学实验的需要,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合格要求。
各高校应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中文和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生均专业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的合格要求。电子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地开展文献检索、科研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有条件的院校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若干门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教学经费
各高校应在预算中增加日常教学经费,生均年日常教学经费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试行)》的规定要求,并逐年有所增长。教育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日常教学经费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试行)》的规定要求,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新开办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得低于100万元(不含固定资产),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
质量保障
应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与分层次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
各高校和院系至少应建立以下的教学管理制度。
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应明确由院系本科教学的分管负责人,规定日常教学运行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定,明确教学运行各环节的管理者及其责任。
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由学校和院系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等工作。
负责人听课制度:高校和院系各级负责人应不定期地完成听课任务,以便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信息,把好教学质量关。
专家督导制度:高校和院系应聘请一些专职教学专家(退休或在职),不定期随堂听课和开展其他的教学督导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同行评议制度:教师之间应形成一种相互学习、交流、竞争、提高的氛围,每个教师都应有一定的听课工作量。
学生评教制度:采集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各高校和院系应按规定配置兼职班主任或专职辅导员,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
教学质量管理档案至少应包括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大纲、成绩单、考核试卷、实习实践与毕业论文主要环节的记录、各项有关的制度规定、教学评估报告等内容。教学质量管理档案应有专人负责收集,并及时分类整理,方便查阅。教学质量管理档案的保存、利用和销毁应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
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培养最懂中国农业农村管理的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五个百分百”的培养特色(百分之百两阶段导师制、百分之百小班教学、百分之百参加国际交流机会、百分之百参加农业农村实地调研、百分之百核心教材本院主编)。
代表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该模式是指云南农业大学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通过引进新西兰林肯大学“食品与资源经济”专业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实习资源,学制四年。第1-3学年在云南农业大学学习,第4年符合条件者可自愿选择赴林肯大学学习。学习期满,达到云南农业大学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者,获得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证和管理学学士学位,第四年赴林肯大学学习的学生达到林肯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还可获得林肯大学商学学士学位。
代表院校:云南农业大学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指结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用户等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整能力,以及利用用户的市场导向作用,来提升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其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方面,不断探索与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找到了自身准确定位,培养理论扎实、问题意识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复合型卓越农林人才。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课程安排充分考虑“综合与特色”相结合的人才理念,增设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大的选修空间,并且选修课学分不得低于18学分。
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以探究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从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推行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形成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学习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聘请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校外指导专家等组成联合指导队伍,专业学科建设还高度重视高水平人才引进,近几年引进数位高水平青年杰出人才,以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打造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和管理,山西财经大学长期以来大力支持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学校和学院大力支持,加强基地建设(包括实验室、实践基地)、设备仪器更新和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各种环境、人、财、物的支持。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山西财经大学全面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入学后,学院召开专业导师见面会,让学生和导师之间互相了解、建立联系,专业导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以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代表院校:山西财经大学
该模式紧紧围绕“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改思路,跟踪农牧行业经济发展和管理需求,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根据人才就业岗位能力要求,不断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突出专业特色,探讨实践了“双主体,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确定,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和依据,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人才培养规格是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整合教育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为前提,以服务农牧业经济发展为中心,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科学界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首先需要掌握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开拓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信息处理、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农林牧渔业相关企业、教学与科研单位等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调研策划、财务会计等工作。
以应用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双主体,统分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分别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两个主体参与办学,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企业全程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培育、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学生培养全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企业主体教学运行方案》,以使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以彻底的发挥和创新性的应用,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统分结合”即“统一”和“分流”相结合的教学安排。“统一”即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二学年接受“统一”的教学安排,主要体现在课程模块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牧业经济的特色定位,以服务农牧聚焦畜牧为宗旨,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畜牧企业管理信息化、畜产品营销与策划、畜牧企业会计与统计。“分流”即要求学生在二年级第二学期依据个人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在畜牧企业管理信息化、畜产品营销与策划、畜牧企业会计与统计三个专业方向中进行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后两年方向课程模块的学习,每个方向课程模块包括行业知识课程模块和企业项目课程模块两项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在对河南省农牧行业及岗位知识、能力进行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该专业学生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调研论证得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了解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农牧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畜牧企业管理信息化方向的学生需要掌握现代社会关于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新兴网络实用技术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管理信息化的最新知识及相关理论。畜产品营销与策划方向需要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市场调研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企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的步骤、方法和内容。畜牧企业会计与统计方向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会计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会计与统计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畜牧企业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等。 在确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构建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五大模块即“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模块”,不同模块的知识能力传授功能不同。通识课程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想象力、清晰沟通的能力、适切判断的能力、对多种价值观的识别选择能力等,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整合的学习。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政策、统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针对专业核心知识、核心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运销学、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农业项目管理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农牧行业知识课程模块和企业课程模块,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设置了农业经济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模块。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续,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切入点。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围绕 “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改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基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设置了企业感知、现场教学、学科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核心课程试验及专业实践周等实践教学环节。
该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指的是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创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指的是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两个转变:一是人才培养要从过去的侧重理论研究向侧重实际应用转变,毕业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二是人才培养要从过去的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毕业生既可以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研究和制定农林业发展政策等工作,也可以在各类涉农(林)企业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统计、咨询等工作。通过两个转变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他们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发现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动态的思维方式,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审视不断变化的农村和农村经济,从而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建“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部分既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形式的课程,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文化、音乐、艺术等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在专业课方面,突出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并重的原则,推行“基础 + 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通过专业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通过专业任选课程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为一个“模块”。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与基础课,打下宽厚的基础,在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志向和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然后根据模块组织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学,为未来的就业提前作好准备。同时还要通过定期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使用意见,根据反馈意见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从而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院需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首先,通过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得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转变教职工职能,从以管理为主转为以服务为主,一方面辅导员与专业老师通过提供专业意见,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活动,使得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并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探索自我、了解自我,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创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倡案例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自主分析和处理问题;二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调研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增强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安排外出参观和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科研课题相结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中成绩的评定要采用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只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集教师、学生、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相关部门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要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请进来讲座、走出去实习与兴趣小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聘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和参观,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二是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形势,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和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使实践教学课程能体现学科特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制定从职称评定、评优、培训方面的支持制度,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代表院校:广西财经学院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等。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食品、商业咨询、银行保险、房地产、教育培训、家具、动物营养与健康等行业企业就业,从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分析、行业咨询、投资评估等工作;可通过组织部选调、公开招考等进入农业农村部门或非农政府部门的涉农岗位就业,从事公共管理、调研报告和政策公文材料写作等工作。
开设院校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30 23:03
目录
概述
设置背景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