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一定量农产品耗费的物质费用和劳动报酬的货币表现。是制定
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农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同时,也是搞好农业地区布局的重要参考。农产品生产成本按产品类别分,有
农作物生产成本、林业生产成本、山林作物生产成本、牧业生产成本、渔业生产成本等; 按成本范围分,有个别成本、地区成本、社会成本。
构成主要有两部分:①生产者花费在生产资料上的费用。即生产资料资金耗费,称为物化劳动成本要素。它是生产过程中转移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 c的货币表现,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燃料、电力及饲料等消耗的费用;生产和管理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修理费;小农具的购置和修理费;产品的包装和运输费用等。②生产者花费在农业劳动力上的费用。即生活资料资金耗费,称为活劳动成本要素。相当于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v+m)中生活资料耗费(v)的货币表现。使用本单位的劳动力由所耗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构成,或由所付工资构成。此外,在生产单位的农产品成本核算中,为生产租入设施支付的租金和贷款支付的利息等(m的一部分),也计入成本。
种类基本形态有两种:①个别成本。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当年的成本或若干年内的平均成本。是农产品个别价值中 c+v部分的货币表现。核算个别成本是为了通过各个别成本之间,或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比较、分析,找出成本高低的原因,以改善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措施,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获得更多的盈利。②社会成本。是社会范围内的成本。其实质是农产品社会价值中c+v部分的货币表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价值由劣等地上的农产品社会价值决定,因此劣等地上的农产品成本就是农产品的社会成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产品社会成本的确定,中国经济学界有不同意见。有的人主张以劣等地的农产品价值为社会价值,有的人则主张以中等地的农产品价值为社会价值。计算农产品社会成本是为了给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生产、推广技术措施、规定或调节农产品价格提供依据。除上述两种基本形态外,农产品成本还可以分为多种成本形态,如:①企业成本和地区成本。前者指企业内某一类生产的产品成本,某一块土地上作物的成本,或某一群牲畜的成本等;后者指某一地区各类生产的成本。②年度成本和阶段成本。分别指某一年度的成本和若干年的平均成本。③完全成本和不完全成本。前者指包括物化劳动和
活劳动耗费的成本,后者多指仅包括物化劳动耗费的成本;也有人把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合称为完全成本,把生产成本称为不完全成本。此外,还可以划分为产品成本和作业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年度成本和季节成本;产品成本和部门成本等。
活劳动耗费计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农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耗费计算争论颇多。争论的主要问题有:①生产农产品的活劳动耗费是否应计入成本。多数人认为,活劳动耗费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费用,应当计入成本;少数人认为,在实行劳动日计酬的制度下,只有物化劳动耗费属于生产农产品的费用,农产品的价格与上述费用的差额成为社员收入,因此农产品成本中不包含活劳动耗费的部分。②活劳动耗费如何计入成本。在中国农村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时,有人主张按生产队劳动日分配值计算;有人主张按补偿工作日所耗活劳动的再生产费用即必要生活费用计算;也有人主张按当地国营农场平均日工资计算。另外,有人主张采用两种核算标准,即核算个别成本用劳动日分配值计算,核算社会成本用社会平均劳动报酬(统一工价)计算。中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实行农产品成本核算的单位一般是按补偿工作日(标准劳动日)所耗活劳动的必要生活费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