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概述
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当气象条件不能达到要求时,作物的生长和成熟就会受到影响。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歉收,称为农业气象灾害【1】。例如寒潮、倒春寒等,在气象上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不一定造成灾害,但当它们威胁到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时,会造成冻害、霜冻、春季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
几种常见农业气象灾害
(1)冷害:指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当温度低于作物当时生长阶段的下限温度时(不一定为零度),作物的生长受到妨碍,严重时可使作物某些组织受到严重伤害从而导致严重减产。
(2)霜冻:指在温暖时期内,大气温度迅速降低到足以引起作物遭受损伤或者死亡的短时间内的低温冻害(通常在0℃或0℃以下)。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细胞间隙的水形成冰晶,导致细胞脱水,同时形成的冰晶增大破坏作物细胞,对作物造成损伤。
(3)干旱:指在农业水平不高的地区,由于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致使作物缺水,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干旱使作物体内水分缺失呈现萎蔫(暂时萎蔫或永久萎蔫)并遭受一系列伤害。
(4)洪涝:指降水时间过长、过于集中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5)干热风:指引起作物大量蒸腾作用的综合天气现象(温度高、湿度低、风速大的旱风),在农业水平不高的地区短时间内会带来很大损失。
(6)冰雹: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春季处于苗期的农作物恢复能力强,遭灾后能恢复生长;夏、秋两季农作物遭雹灾后,农作物叶碎秆折,花穗被毁,籽粒脱落,严重的颗粒无收。
防范措施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对策是:发展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有效地防御干旱、高温热害和干热风;根据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别是其季节分布特点,进行作物和品种布局;根据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防灾抗灾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如适时播种,土壤耕作,合理灌溉,以水调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结构,灾前抢收,灾后补救等;采用喷洒抗旱剂、增温剂、萘乙酸、乙烯利等化学药剂,可以减轻干旱、干热风、低温冷害的危害;建立不同地区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农业技术体系,从农业系统的整体着手提高抗灾能力,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增产。
(1)
冷害:可采用灌水法(日排夜灌)使土壤温度提高1.52.0℃,另外,喷水和根外追肥、喷施营养剂(氮、磷、钾等)、用水面增温剂、赤磷造雾增温等措施均有一定增温效果。
(2)
霜冻:可以用熏烟法、灌溉法、喷雾法、防护林法、覆盖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增温或减缓降温速率和选用抗旱品种、早熟品种、适时播种、培养壮苗、改良土壤等农业方法来防御霜冻,减轻危害。
(3)
干旱:可以通过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根据干旱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培育和选用抗旱作物,耕作保墒;喷洒化学物质来抑制土壤蒸发;进行人工降雨作业等措施来减轻、防御干旱。
(4)
洪涝: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减少洪涝;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储存土壤水;改良土壤结构,建立合理的排灌系统。
(5)
干热风:在干热风出现前,采用选取对干热风抗性高的优良品种、营造防护林带、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等综合措施避免干热风危害;在干热风出现时,可喷洒石油助长剂、草木灰水、磷酸二氢钾、腐植酸钠等化学药剂来减轻危害。
(6)
冰雹: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通过人工影响雹云的方法,使大冰雹化解为小冰雹;采用抗雹能力强、恢复能力强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