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内城河,又名
玉带河、
市河,始建于
隋代,原为从运盐河疏浚出的一条支流,内城河除北部己成平陆外,仍成半环形。东起
东水关,至古玉莲池,经泮池南闸桥至严家湾,折而向北迄
北水关,总长2381米,最宽处在古玉莲池和泮池,最窄处在冒家桥至文德桥段。与
外城河同为如皋的护城河。
历史变迁
古
运盐河自西北流至
古旧河巷南折而向东,至玉带桥西侧向南,过钱家桥至王家湾折而向东。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知县胡昂浚治运盐河及西南秀水港支流,并由藕花池折而向北浚通至钱家桥,连接古运盐河,成矩形环河,形似环绕县衙的玉带,因名玉带河。
明嘉靖年间,扩筑新城,外凿濠河,改称市河,又名内城河。
明万历年间,浚学宫以东部分,经迎春桥达
东水关。东、南、西三面,清代曾多次疏浚,可行小船。
民国3年(1914年)及民国17年两次捞浅。县署以北一段因居民倾倒垃圾,日渐淤塞,日渐淤塞,至清代后期贾家桥至
关帝庙一带,已成为平地,民舍栉比。
民国19年,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建设局将东起泰平桥、西迄沙家红桥一段填平,改为中山路(后改名新生路,今广福路)。至此,迎春桥、闸桥、益人桥、雁桥、丰乐桥沿河皆建有民房,河身窄隘,流水污浊,不再行船。
1955年、1958年,内城河两度捞浅。
1960年冬,如城人民公社成立疏浚市河民兵团,拆除沿河房屋,将狭隘之处拓宽、捞浅,历时两月,共挖土6万余立方米。
1961年,
北水关处建幸福河闸,安装20千瓦水泵,抽水、放水,并于市河两岸植树绿化。
1983年12月,具政府成立内城河硫浚工程指挥部,历时12天,挖土21.25万立方米,实支费用11.78万元。疏浚后,河底宽2米,高程1.5米,坡比1:3,2.5米以上1:2。同时,城河与通扬河汇合处建排灌站,1984年10月竣工。
至1998年年底,内城河东起东水关,北迄北水关,总长2381米。最宽处为洋池,33米;最狭处在文德桥东,10米;一般为15-20米。
2001年8月,市委、市政府开始组织内外城河整治工程,内城河两岸用石块驳坡,由益人桥向西、文德桥向东改用一级坡。拆除重建冒家桥、益人桥、丰乐桥、雁桥,修复众善桥。
2002年,开始进行后续工程,加固钱家桥、育贤桥,实施如皋师范至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沿线内城河治理工程。此后,又全面实施内城河亮化工程。
地理环境
内外城河风光带有十几处历史文化景点,从数千年前的
春秋遗址
射雉亭,到传说美妙的
明代高桥
迎春桥;从历经千年风雨的隋
定慧寺,到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宋
集贤里;从冠甲江淮的道观
灵威观,到纪念宋贤臣、学者
范仲淹的
范公苑……历史悠久,故事隽永有趣,名人轶事,文采风流。游客既饱耳福,又开眼界。内外城河上的29座桥梁,形状各异,其中一些古桥还流传着反映如皋人文风情或古城特色的历史故事,可以使游客从一个侧面了解
如皋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双环河两岸白石护栏蜿蜒若龙,沿线树木葱郁、百花争艳。“水环城,城包水”的奇特风景观成为古城如皋独具魅力的风光带。
内城河上的桥
北水关、通仓桥、望月桥、燕桥、丰乐桥、雁桥、益人桥、闸桥、武定桥、文德桥、冒家桥、师范桥、育贤桥、钱家桥、迎春桥、新迎春桥、老
迎春桥、东水关等
水绘园风景区内的景观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