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盐河
西汉文景年间吴王刘濞开凿的人工运河
运盐河,西汉文景年间吴王刘濞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当时开挖这条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运盐,所以又被称之为运盐河。
历史沿革
为了便利运盐,西汉吴王刘濞于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始开凿盐河,西起扬州茱萸湾(即今湾头镇)、东经过海陵仓(今泰州)至如皋蟠溪。
汉以后,历代续有延凿。
隋唐时(最晚不迟于晚唐太和五年建立如皋场时)已向东延伸至掘港亭。
唐末(10世纪初)向南延伸至白蒲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为北运南通地区南境所产海盐,屯田盐铁使侯仁矩自通州向西北凿河40里,至任家渡(今任家口子),隔清水港(古横江)与白蒲的运河相接。
古横江淤塞成陆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通州静海县知县张次元开凿运河自任口向北接通白蒲。
至此,自扬州湾头直至通州全线贯通。因其主要功能在于外运通泰地区食盐,遂得名运盐河;复因其河床地势高于里下河,一名上河
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通扬运河。
现状
运盐河在泰州城之南北,上、下河各有一条。上河的运盐河即为老通扬运河,系由官方组织开挖的人工运河,故有上官河、上官运盐河等多个别称;下河的一条运盐河清《(道光)泰州志》记“由赵公桥杨公堤捍海堰至东边城一带入东台串场河”。运盐河下河支流较多,基本都是自然流漕或民间自行沟连而成的河道,均可通串场河
运盐河历史绵延两千余年,运盐输粮、引水灌溉、排涝泄洪,功莫大焉,泰州市水利局在此河与凤凰河交汇处立一石碑,上刻“日本国遣唐使海陵停泊处”,同时又在东北角立一高6.5米用苏州金山石雕琢而成的汉阙一座,上书“汉运盐河”四个隶书大字,背后刻《汉运盐河记》以溯其史,赞其绩,更添沿河新景。
参考资料
也说运盐河 .南通日报.
运盐河.海陵区地名公共服务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30 20: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