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省兰州市的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境内,保护区总面积约33301公顷。
历史沿革
1980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将兴隆山列为兰州市自然风景保护区。
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兴隆山为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
1983年,榆中县人民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集资兴建。
1986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建立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甘肃榆中兴隆山马麝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东南的榆中县境内。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地处东经103°50′-104°10′,北纬35°38′-35°58'。属祁连山的东延余脉。
地形地貌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脉系祁连山山系东延部分,由马衔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组成,主要山脉有马衔山、兴隆山和栖云山。马衔山与兴隆山南北对峙呈马鞍形,兴隆山、栖云山两座主峰由马衔山分支曲折而来。山体长约37公里,宽约17公里,山势走向呈西北西东南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间,马衔山主峰海拔3670.3米,比高为500——1000米之间,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超过3600米的高峰。山体过境后,向东延伸终止于海浩瀚的黄土丘陵。
气候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大陆内地,按全国自然区划气候分类为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属高寒半湿润性多雨气候。主要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昼热夜凉,初夏干旱,盛夏多雨;初秋阴雨稍多,深秋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3─7℃,其中最高(7月)为13─18℃,最低(1月)为零下8─9℃;活动积温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mm,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频率不均匀,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约增27mm。
水文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水系发育比较健全,长年流水的河道有兴隆峡、龛谷峡、徐家峡、分壑岔、麻家寺、水岔沟、官滩沟、新营、黄坪、马坡、银山等11条长流水河道,均发源于马衔山和兴隆山,年总径流量5349万立方米;其中兴隆峡径流量最大,正常径流量0.23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715.5万立方米;最小的徐家峡正党径流量0.03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90.6万立方米。水质PH为6.9─8.1,硬度为5.8─14.8德度,属中硬度水,符合一般饮用水。
土壤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主要是石质山地发育的灰褐土,此外尚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栗钙土和新积土。阴坡林地的地带性土壤为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质主为千枚岩、玄武岩、砂砾岩、火山岩等残积物、坡积物以及黄土物质等。一般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为1.63%,但土层较浅。阳坡次生林地和灌丛地的地带性土壤为碳酸盐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质与阴坡相同,但由于处地坡度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发快,而碳酸盐反应强烈,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差。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因空气湿度较大,气温低,植被多以灌丛、草本为主,故土壤由亚高山草甸土过渡到高山草甸土。
区域范围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7%,缓冲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2%,实验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5.1%。
保护对象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马麝和天然原始老云杉林及其生态系统。
植物资源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5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有485种,蕨类植物5种,苔藓植物16种。
乔木树种:有细叶杉、粗叶云杉、山杨、辽东栎、桦类等;
灌木树种:有沙棘、野蔷薇、枸子、杜鹃、榛子、绣线菊、山梅花、锦鸡儿、忍冬、花楸悬钩子、樱桃、丁香等;
地被植物:有苔草、草莓、蕨类等。保护区内有很多蕨菜,每年产量在100吨左右,加工销往国外。
药用植物:有党参、大黄、益母草蒲公英、木贼、车前子、黄芩、紫胡、羌活等。
云杉林:是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海拔2200~2700米的阴坡、半阴坡为细叶云杉林,平均树高20.3米,胸径29厘米,郁闭度0.7~0.8,木材蓄积量为420立方米/公顷;海拔2700~2800米为粗叶云杉和细叶云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为粗叶云杉、山柳、桦木、杜鹃混交林、树形低矮、生长不良。
杂木林:也是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资源。山杨林多分布于阳坡,平均树高7米,胸径8厘米,郁闭度0.6,蓄积量45立方米/公顷。云杉、山杨混交林、云杉、桦树混交林、杨桦混交林多分布于半阳坡、半阴坡及沟脑部分,树高、胸径略大于杨树,蓄积量45~60立方米/公顷。
动物资源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脊椎野生动物16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2种,二类保护动物12种,甘肃省级保护动物6种;蜘蛛87种;昆虫1048种,其中新种12个。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黄土高原珍贵的动植物基因库之一。
开发利用
科学研究
兴隆山管理局林业科研工作成果频出,先后完成了“引种东北人参试验研究”、“兴隆山蕨菜人工引种栽培试验研究”、“官滩沟西沟次生林综合经营示范区课题研究”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兴隆山马麝种群数量变化监测”、“兴隆山马麝保护与利用研究”分别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景点
兴隆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兰州市东南45公里处,距榆中县城6公里。南接临洮县,西临七里河区。有云龙桥、大佛殿、蒋介石官邸等景点。
云龙桥
云龙桥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为木体弓形,精巧玲珑,似彩虹跨越山涧。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廊内雕梁画栋,廊顶覆盖琉璃瓦。按道家的义理,“龙腾云,云从龙”,这座桥使栖云、兴龙两峰贯通一气,所以叫做“云龙桥”。桥头篆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云比泰山多,霖雨苍生仙人悦;龙入沧海外,扑峦翠霭灵气来。”
这里的桥最初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即1763年,多次毁坏又重修。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拨银重建,知县陈昌把它改名为“云龙桥”。云龙桥是兴隆山古建筑之一,也是兴隆山的标志之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1981年,政府拨款进行改建,因为当时桥身已经倾斜。1985年,兰州市园林局重新彩绘此桥,将陈昌所题的对联删字后,由甘肃书法协会副会长赵正书写,悬在亭前。
大佛殿
大佛殿中间有大殿三间,两旁各有配殿两间。斗拱重檐,雕梁画栋,均以蓝、绿、红三色相间彩绘,庄严肃目。殿前三株云杉挺拔高大,院内有蒙古包五顶。大殿上方“大雄宝殿”四个字是赵朴初的手笔。正殿里供奉着三方佛,中间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马背天骄元太祖“成吉思汗”。
蒋介石官邸
1942年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为迎接蒋介石来兰,在此修建一所小巧玲珑、结构独特、庄严深邃的小别墅。一楼设有客厅、候见室、侍从室、会议室;二楼有会议室、机要室、卧室、化妆室和卫生间。1943年8月,蒋介石、宋美龄和机要秘书陈布雷等住在这里六日。每天会后饭余,蒋介石拄拐杖、偕夫人在附近散步,或乘滑竿上山游览。在这里,蒋介石主持召开了西北军政会议。
兴隆山滑索
兴隆山滑索巧妙利用了东、西山景区的自然落差,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动力,跨度335米,落差26米。
马衔山
马衔山旅游区地处兴隆山南侧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为398公顷,最高海拔3670米,山顶如平川,宽约8—10公里,长约40—50公里。马衔山以高山寒带冻土地貌为主要景观特征,高耸的地势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使马衔山的地貌景物与兴隆山截然不同,而与号称地球三极的青藏高原极为相似。据《榆中县志》记载: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中称马衔山为“薄寒山”;宋、明称“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肃庄王朱 将“马衔山”辟作避暑山庄;清代称“马寒山”,以“寒山积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沿用至今。
2017年5月1日起,马衔山旅游景区关停。
官滩沟
官滩沟旅游区属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东南25公里处的和平镇境内,面积为342公顷。是以森林自然生态为主的新型旅游区。官滩沟系明代肃王牧马场旧址,旧称“肃府官滩”,现留有“牧马官滩”界牌一座。
生态价值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标志着兴隆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与之协调的人文生态系统在甘肃省乃至中国都有其重要地位,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已相对完善,对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科学价值极高。
所获荣誉
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2020年3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免费开放至2020年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9 10:4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