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偃月刀是
偃月刀的其中一种,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偃月刀在
宋朝开始出现,因重量关系,主要用于练习臂力,而非实战中的武器。
武器文化
青龙偃月刀与
丈八蛇矛齐名,它们先后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扬名天下。使用它的,有东汉光武帝
刘秀的爱将---“
美髯公”
岑彭。而最著名的当属
武圣人——关羽,一个义字当头的英雄,所以他成就了
刘备的霸业。青龙偃月刀就像是拥有灵魂的东西,他会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主人。所以它在拥有了巨大的力量的同时,也拥有最完美的
主人,得到最大极限的发挥。
程远志--让青龙偃月刀成名的第一个瞬间,让所有人见证了他的威力。也许这种秒杀的快感我们还不能体会。但这以后的
斩颜良,让所有人又为之一颤,速杀真的是青龙偃月刀的特点吗?也并不是。但他的威力惊人程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威力?仅仅这样的案例还不足以说明他的强。诛
文丑可以说是关羽的又一大战绩,但往往会和斩颜良放在一起说。但三合速斩是什么概念?如果说斩颜良是以快胜的,但三合胜利的概念是什么?不能依靠速度,实力是一切的证明。也许高手对决并不一定要100回合,其实也根本没有用。高手之间只在一瞬间就能分出胜负。然后的五关六将简直就是青龙偃月刀和关羽的完美配合。一人一骑能走千里
过五关斩六将。我们不说关羽多么的忠心,多么的重义。单说这么轻松的速杀,也许这只有青龙偃月刀才能做到。看看关羽的战绩,我们大概可以体会到青龙偃月刀那种让人寒透心肺的那种感觉了吧?这就是青龙偃月刀真正的实力。从此以后,青龙偃月刀又得到了一个名字---关王刀。
在传说中,天下第一铁匠只选月圆之夜打造青龙偃月刀。快完工时,骤然之间风起云涌,从空中滴下1780滴鲜血。当地术士分析,那是青龙的血。所以,有了“青龙偃月刀”之名,青龙偃月刀要杀1780人之说。
在小说中,对青龙偃月刀的描绘更是
登峰造极。譬如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说到
刘关张得到镔铁一千斤,
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有一奇名“冷艳锯”。《三国演义》中对于青龙偃月刀的打造过程和刀的样式,仅一笔带过:“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虎牢关三战
吕布有诗说道:“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
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青龙偃月刀与
赤兔马一起成为关羽的辨识标记。在乘雪破羌兵时,还安排了一段“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
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情节是多么的显圣,让关羽的威武形象渐渐地深入人心。
不仅仅如此,《三国演义》围绕青龙偃月刀还另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情节,例如:刀挑锦袍、
单刀赴会、失刀夺刀等等,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似乎比关羽还要长。
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叫青龙偃月刀为关刀。
后来,关羽的儿子
关兴为父报仇,杀掉了潘璋,夺回青龙偃月刀。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
实际用途
礼仪用品,在外交、礼葬、加官进爵等大型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礼器,观赏性高,显贵,但并不称手,不是战场以及武力相搏的兵器。
同时,青龙偃月刀大多出现于戏曲舞台,不上战场。
武器用法
劈、砍、磨、撩、削、裁、展、挑、拍、挂、拘、割。此刀被宋《
武经总要》把其列为“刀八色”之一。
相关历史
借鉴兵器
根据史料研究,小说和传说中提到的三国名将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当时并无此物,真实的青龙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现的兵器。而关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称“
掩月刀”,最早见于《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初期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大百科全书。书中“刀八色”章节共绘制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八种刀形,除手刀为短柄武器外,其余七色均为长杆刀,包括“掩月刀”。根据图式,“掩月刀”之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刀八色”中的“屈刀”、“
凤嘴刀”与“掩月刀”形式相仿,当时虽有细分,在后世则基本以“偃月刀”通称这一类带背刃的长柄大刀。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或成为宫殿侍卫和卤簿的仪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膂力的道具。
史书记载
《
三国志》上说:“曹公使
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
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古今刀剑录》: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山阳公载记》: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
汉末时,虽已有骑马用刀作战者,但他们用的均是一种短兵器——
环首刀。战场上厮杀,“环首刀”这种专门用于砍劈的单刃厚背的短兵器,极具构造上的优势。也就是说,关羽“斩其首还”的时候,极有可能是用环手刀斩下了颜良的首级。
三国时,各国军队大量生产过
环首刀,并使用了两汉以来如炒钢、百炼钢、淬火等钢铁生产技术。
在《太平御览》的古籍汇总中,《
蒲元传》曾记载,三国时的
诸葛亮曾命“蒲元”这个人造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了造出好刀,还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来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称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
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造剑十口、刀万口,从这可看出,剑在这时已成为玩赏用兵器,而刀则为士卒实战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万来计算。如果关羽有用刀,应是此种短兵器才对。
相关传说
成为纵横乱世的一代神刀.......
相传,天下第一铁匠只选月圆之夜打造它。完工时,突然风起云涌,从空中滴下1780滴鲜血。当地术士分析,那是青龙的血。所以,有青龙偃月刀之名。所以,有青龙偃月刀要杀1780人之说。——后来,这把刀杀1300人,斩首480人。
另有说法,关羽年轻的时候,武艺超群,只恨没有一把称心如意的大刀使用。于是他将附近几个庄上打造兵器手艺最好的师傅请到关家庄计议,为他打一把最好的大刀。其中一位老师傅问:“不知关壮士要哪一等的大刀?”“ 有铁刀、钢刀、纯钢刀、柔钢刀、青钢刀、宝刀六等。铁久炼成钢,钢久炼柔纯,再炼成青,更炼成宝。一般人只会打造铁刀与钢刀。至于纯钢刀,打造十把要坏九把,柔钢刀,打造
百把要坏九十九把,至于青钢刀、宝刀就算世间稀有的珍宝了。”听完后,关羽就说:“关某要把宝刀。”师傅们听后都摇头吐舌。但由于关羽的“不管打坏多少把,都由我一人承担,不少分文。”
炼刀过程不是很顺利,当炼到最后一火时,天已黑了,一轮皓月当空,突然炉火迸出雪亮的
毫光,直射天空,老师傅大喊:“快躲开刀要炸了!”这时天上有一条青龙经过,被毫光击中。毫光斩了青龙,随即退回刀内,龙血染了刀头。刀没有炸——而青龙偃月刀则炼成了。
在那崇尚武力的烽火乱世,这样的战绩,青龙偃月刀的持有者无疑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他,就是关羽。
英雄的故事总是百世流芳,于是,青龙偃月刀和逝去的关羽一起,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人与物的神话。
然,但凡美好的事物,往往有如水晶般易碎。其原因,是因为人是主观的动物,一旦对某人某物青睐有加,便为之赋予百般想象,有如爱情。
如此可见,神话终有破灭之时。
是够丑陋罢?我仔细端详了一番,估计九尺五寸是有的,重八十二斤也是可能的——因为是生铁铸就的——但我思量,如今用精钢或者航天材料可能就用不了那个重了,轻些,锋利些,不生锈,还耐高温呢——再看刀身上,也看不到所称的
蟠龙吞月的图案。
那么据此想来,青龙偃月刀背后的那些传说,估计也是后人杜撰的罢。
因为一张照片,青龙偃月刀就这么死了,死的干净利落——这种感觉就如把名著拍成电影般,无限的想象空间,一下子就被谋杀了……
演义中关羽提
青龙刀,跨
赤兔马的形象
深入人心。坊间有推定其刀为完全虚构的文章,今转贴在此供诸公一览。笔者在其后亦附上原创文章对其中各论点一一反驳,望诸位比较,并多多赐教。
相关疑问
一.关羽是不是用刀
这是几百年来谈的最多的。估计很多人多能背出来:历史上的关羽使用的兵器不是刀,自然也就更不会是所谓青龙偃月刀了。
陈寿《
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关羽用什么兵器。《三国志·关羽传》中仅有这样一段记载:“绍遣大将(军)
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通过这个“刺”字,很多人都认为关羽用的兵器属于矛、戟之类的直刺兵器〔《三国志·关羽传》不曾记载关羽斩文丑〕。有专家考证出
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在《
三国志》中,武器使用者最多的是矛,其次是戟。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出现像青龙偃月刀一样的长柄大刀。这种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通过专家的释疑,终于可以将关刀杜撰说确定下来了。不但如此,综合专家对各个时期兵器起源和各个时期发展使用的考证,小说中黄忠和
魏延的大刀、
徐晃的大斧、
黄盖的铁鞭、
武安国的铁锤、
吕布的
方天画戟也全都是虚构出来的。
如此考证,对于还历史本原是有好处的,也可以让爱好者了解更多的古兵器知识。可偏偏有些作者标新立异,又试图在小说中描述的青龙偃月刀的八十二斤的重量上下功夫,居然在考证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在马上耍起来需要多大的力气,想以此来证明青龙偃月刀的杜撰说,结果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有些作者根本就没有弄明白东汉的重量衡与现代是不同的。当时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222.72克,以此推算,青龙偃月刀也合和如今的36斤。这些人的方向是好的,但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自身的知识不够,胡乱猜测;二是就算有了一个结果,无论是对于三国史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小说艺术研究、小说人物形象研究、作者研究,都没什么作用,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既费时而又无功,不如不做。但这种错误还不仅仅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家父参加一次古典文学会议后,带回来一个真实的笑话:在会议上有专家拿出了自己的论文,主要内容居然是考证出《
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是个胖子!
很多年过去了,但至今笔者还记得家父说出这件事情时的表情。个中含义,不妨请观本文者思量思量。
二.青龙偃月刀是如何演变来的
既然上面已经提到关刀是虚构出来的,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出现在小说之中的呢?笔者查了查相关资料,但又不是很全。从《三国志·关羽传》看,关羽用的是矛或者戟。在唐、宋时代,这关刀则好像是一把剑(这方面笔者资料较少,恐有遗漏,如哪位网友有详细资料,请赐教,不胜感谢!)。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
万人敌。”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曰:“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曰:“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到了元代,关羽用刀的说法开始在不同的作品中出现。元人
郝经《重建庙记》曰:“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之后在元杂剧中,关羽也是用刀。在公认的《三国演义》成书最重要的参考著作—《
三国志平话》中,关羽也是用刀参加“
三英战吕布”的:“第三日,吕布又
搦战,众诸侯出寨,与吕布对阵。
张飞出马持枪。张飞与吕布交战二十合,不分胜败。关公忿怒,纵马轮刀,二将战吕布。先主不忍,使
双股剑,三骑战吕布,大败走,西北上虎牢关。”从这些资料分析,关羽使用的兵器从矛(戟)至剑,最后在刀上正式定型了。如今还不清楚青龙偃月刀之说是不是《
三国演义》首创,但通过《三国演义》,青龙偃月刀和关羽已经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了。
这个推算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上曾有过不少的争论,有过四种观点:宋代乃至之前说;元代中期说;明初说;明代中叶说。如果以上关于关刀的推算是正确的话,对于协助解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争论也许有一定的帮助。为什么?请看下一节。
三.关庙里的青龙偃月刀怎么来的
前面说到,从现有的资料看,青龙偃月刀之说的出现与最后的定型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会产生另外的一个猜想:如果青龙偃月刀之说没有定型,遭受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三国演义》?不是,是关帝庙。众所周知,关羽死后的几千年里,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关羽这个“千秋忠义”人物的怀念及历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为关羽立庙成为一种风气,关帝庙基本上遍布全国。试想:如果青龙偃月刀之说没有定型,那关帝庙里的关羽塑像旁边就不可能出现青龙偃月刀。修建关帝庙的工匠们不太可能因为自己的突发奇想而自作主张为
关圣人平白无故加上一把刀,而且还要能得到所有关帝庙的响应,让其遍布全国,成为关羽的专用品。而要想能得到所有关帝庙的响应,我们不妨三种假设:一是统治者指定,二是民间传说,三是文学作品。第一种可能性不存在;第二种可能性很小,中国的民间传说诸多而凌乱,流传面不是很广,又缺乏统一性,不太可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力。第三种文学作品的可能性最大。从以上的分析看,诗词、散曲的和元杂剧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这些作品中对于关羽使用的兵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那么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出现。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只可能是《三国演义》,也只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才能做到这一点。
随着《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青龙偃月刀才得以定型并为人们所接受,关帝庙里才会出现青龙偃月刀。这样一来就比较好办了。可以对全国的关帝庙进行一次普查,并通过地方志及相关的诗文。
四.为什么是刀而不是别的兵器
青龙偃月刀既然是虚构的,还会带来另外的一个联想:为什么是青龙偃月刀而不是别的兵器呢?从《三国演义》中可以做出一个大概分析:首先,围绕这把青龙偃月刀,作者设计了很多精彩情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这把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比关羽还要长;第二就象
丘振声先生所言:“在中国古典文艺里极讲究人物手里的玩意儿。别看是一刀一枪,它们往往成为人物性格的鲜明标志。这种人和物的和谐统一的
传统手法,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家的艺人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今天仍有借鉴的意义。”(之所以要侃到这个小话题,是怕有一天又有人写出一篇“关羽为何不用狼牙棒”之类的奇文来,那比论证曹雪芹是胖子还要恐怖。)
五.关羽是否用刀作战一直是个疑问
论关羽的实力,用刀说
1.刺颜良:有人借此认为关羽用矛槊等武器,但依我之见,刀也可以刺的,关羽速度快,颜良
猝不及防。所以称刺,那时没青龙偃月刀,关羽有可能是用矛或戟,然后身上佩带环首刀或斩马剑。
2.作为大将,有奇怪的兵器不作为怪,习武选兵器有个人习惯问题,这些猛将都是自幼习武,不同于一般士兵。
3.有可能是关羽用矛、戟来刺颜良猝不及防,再用环首刀或斩马剑斩颜良首级。
网友原创解析
1.三国志中的确说关羽“刺”颜良,但却也说“斩”其首而回,所以单凭这一个“刺”就推定关羽是用“矛”或“戟”实在太草率。
2.剑,因其刃短(汉高祖的剑就只有三尺长,汉时的尺还比现代尺要短),它的作用主要是近身防卫性质,在战场上厮杀用这样的兵器是很吃亏的。记忆所及,除了主帅之外,还没有那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是用剑的。
3.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出现象青龙偃月刀一样的长柄大刀。这种偃月刀出现在唐、宋时期,主要是用来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使用。
据所知,这种长柄上安有大刀的武器,它的出现可以追溺到西汉。当时,为了抵御骑兵,出现了一种在双刃大型剑上安上长柄,称做“斩马剑”的新式兵器。其实,这种兵器和单刀,大刀以及双刃二郎刀是同出一宗的。这种“斩马剑”的其中一个使用方法就是“刺”。而郎君胄的《壮缪侯庙别友人》中的“一剑万人敌”。以及众多史料中对关羽是使用砍劈类兵器或是刺杀类兵器记述的混乱,或许是因为在那时关羽的兵器是兼备了这两种兵器的功能,就是“斩马剑”。
4.关于大刀的重量,《关羽传》没有提及,但从《典韦传》中可得到旁证。
“韦好持大
双戟与
长刀等,....,提一双戟八十斤”。这里的“与长刀等”的意思当然就是“和长刀相等”,而不是“与长刀等等”,因为记载中典韦是从来没用过长刀的。可见,当时不但已有长刀,而且普遍有八十斤重。
但是,当时的八十斤究竟有多重呢?据史学家考究,汉代一斤相当于300克左右(不知出处为何),如果相信这一换算比例的话,八十斤就等于四十八斤左右。一个普通的美军陆军士兵的装备是65至98英磅,约合成58至88斤。这样比较之下,四十八斤的兵器就不是那么不可思议了。如果对之前所提的换算比例存疑,可用另一旁证。1964年,成都太平乡出土了一件
弩机,上有铭文“...十石机...十五人开...”当时的衡制是:1石=4钧=120斤,即15个兵士开1200斤,平均每人开80斤。虽然未必是十五人同时开一张弩,或许有别的开弩机制,但如果一个兵士可开80斤的弩,那么关羽不会比一个小兵差吧。况且
典韦能使八十斤重的
双戟,为何独关羽就不能使八十斤重的刀?
5.“偃月刀”是从“斩马剑”发展而成,流行于北宋时期,它主要是在大刀两侧加上两块金属圆片,故名“偃月刀”。一则以增加刀的重量,二则加大对刀身的保护。此时的“偃月刀”多用于对付装甲骑兵的进攻。基本战术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按照这一战术,岳飞就曾命令士兵“不要管马上面的上的人,只瞄准马腿”,而大获全胜。
罗贯中大概就是用了汉时有的武器而冠上汉时没有的名字来描述关羽的兵刃,引出了误会。至于“青龙”之说,大概就是罗的艺术加工了,罗给关制作的形象是“好着青衣”,那么,给他一把“青龙”刀就合情合理了。
青龙偃月刀是迷踪拳重器械之一,其刀法是三国时关公之刀法。青龙偃月刀朴实无华,注重实战,招招式式非打即防,防中寓攻,防攻并举。走式行刀式急招险,招威式猛,硬拦猛进,势不可挡。
青龙偃月刀之练习需有好的身法,刀身合一,方见神韵。青龙偃月刀之技法主要有:撩、劈、砍、抛、削、抹、剁、挑、斩等。
事实上,青龙偃月刀是明清考武举的举重器械
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
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不过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确是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