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
中国甘肃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
兰州市(英文名:Lanzhou City),简称“兰”、“皋”,别称金城,是中国甘肃省下辖地级市、省会,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北与武威市、白银市接壤,东与定西市接壤、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截至2024年4月,兰州市下辖5个区,3个县,全市总面积13085.6平方千米。2023年末,兰州市常住人口442.51万人。方言为北方方言的兰银官话。
名称衍变
兰州市古称金城,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距今1.5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今兰州市就有先民居住。距今5000年至4000年间,今兰州市处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时期。夏商周三代,今兰州市为羌戎驻牧地。春秋时期,羌族发展起来,今兰州市西部的河湟一带是他们的聚居地之一。战国时期,北方的匈奴族趁秦国统一六国战争之机,南下驱走月氏族,占领黄河以南至战国秦长城之间的“河南地”,进入今兰州市。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攻占“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今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附近设置榆中县,属陇西郡,管辖今兰州市黄河以南地区,黄河以北地区为匈奴驻牧地,这是兰州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
西汉初,依秦建制,今兰州市仍为陇西郡辖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今西固区西固城附近设金城县,属陇西郡。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朝在今永登县境筑令居以西塞,开始经营河西地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徐自为打败羌人,攻占了河湟地区;汉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张掖郡,并改置令居塞为令居县(今永登县城附近);还设置了浩亶县(今永登县河桥镇附近)、允吾县(在今青海省民和县古都乡),移民充实新县。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市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次年恢复金城郡,原辖十三县减为十县,白石、河关、枹罕三县划入陇西郡。东汉中期,河湟地区羌人反抗汉朝的战事扩大,汉朝于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将金城郡治迁至陇西郡襄武县(今陇西县),延光三年(公元124年)迁回原治。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冬,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在河湟地区举兵反汉,杀金城太守陈懿、护羌校尉冷征,金城郡治又迁至榆中县。后河陇地区被韩遂割据势力占据,至汉献帝时被曹操击败,金城郡治迁回允吾县。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从金城郡析置了西平郡。三国时,金城郡属魏凉州,辖榆中、金城、允街、浩亶、令居、枝阳、允吾七县,郡治榆中县。
西晋沿置。西晋末年后,天下大乱,进入十六国时期,今兰州市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南凉、后秦、西秦所据。前凉分金城郡的令居、枝阳二县,又立永登县,合此三县立广武郡,辖地在今永登县境内。前凉金城郡领允吾、允街、浩鹿、白土(今青海省循化县黄河北岸)、金城、榆中六县,郡治榆中县,其中允街、浩亶、金城、榆中四县在今兰州地区。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金城郡属前秦,领5县,郡所在治榆中县。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后凉领金城郡。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后凉覆灭后,南凉占领广武、金城2郡。
北魏神府二年(公元429年),吐谷浑攻占西秦金城郡,不设郡县,臣服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碑文占领今兰州地区,初在汉榆中县治设榆中镇,沿治广武郡。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置临洮郡,后置子城县,属临洮郡,撤并广武郡的令居、永登、枝阳3县,置广武县,为郡治,撤金城郡及金城、浩亹、允街3县,划金城县地于武始郡勇田县。北魏孝明帝(公元516-528年)时,复置金城郡,领子城、榆中2县,郡治在子城县(在今东岗镇一带),属河州;并永登、令居、枝阳3县为广武县,属广武郡,为郡治,属都州,所辖包括今永登县、天祝县。北周沿袭北魏建制。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州名,领金城郡,金城郡领子城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全国州郡多而辖地小,遂废郡存州,省金城、武始、广武三郡并入兰州;废勇田县,在今兰州城区置五泉县;改广武县为邑次县,寻又改为广武县。兰州领子城、五泉、广武、狄道四县,州治子城县。隋代的兰州大致在今兰州市辖境范围内。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兰州改称金城郡,子城县改为金城县,为郡治;广武县先改称允吾县,后又改称会宁县,属武威郡。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废金城县入五泉县,为州治;兰州领五泉、广武、狄道三县。后又改五泉县为金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兰州为金城郡,改金城县为五泉县。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析金城郡狄道县置狄道郡,金城郡领金城、广武二县。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郡为州,金城郡复名兰州。次年,改广武县为金城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占领兰州。吐蕃在河陇地区沿袭唐朝制度,亦设州、县,州设大都督,县设都督,兰州亦当如是。
五代至北宋初年,吐蕃衰落,吐蕃部落散居在今兰州市。是时,党项族崛起。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党项羌元昊占领兰州,在原广武县境置卓啰和南监军司(在永登县红城镇)。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北宋击败西夏,收复兰州,兰州辖龛谷寨(在今榆中县小康营)、东关堡(今东岗镇)、皋兰堡(在西固区关山一带)、阿干堡(今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关堡(在今七里河区土门墩西),筑定西城(在今榆中县三角城)、定远城(今榆中县定远镇)。宋徽宗时,在兰州城置兰泉县。北宋时,兰州属熙河兰会路经制使司管辖,所辖城、寨、堡均为军事性质兼管民事,为以军辖民的建制,设震武军(在今永登县连城镇),亦由熙河兰会路经制使司管辖。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女真族金国占领兰州,撤兰泉县入兰州,兰州辖定远县(今榆中县定远镇),龛谷县(今榆中县小康营)、阿干县(今七里河区阿干镇)。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置金州,领龛谷、定远2县;州治龛谷县,金兰州、金州先后属临洗府、临洗路管辖。
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蒙古占领兰州,沿袭金制,置兰州,领阿干县,设司候司;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阿干县、司候司入兰州,并废兰州堡、寨,龛谷、定远2县入兰州;元代兰州、金州属陕西行省,废卓啰和南监军司,置庄浪州(治今永登县),属甘肃行省。
明清时期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徐达率军攻取兰州,降兰州为兰县、金州为金县,属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陕西都司兰州卫,指挥使驻兰县。洪武五年(1372年),改庄浪州为庄浪卫,属陕西行都司。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9年),升兰县为兰州,兰州辖区包括今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和皋兰县及景泰县部分地区。明代降金州为金县时,治所自龛谷移至今榆中县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由甘州(今张掖市)移驻兰县,建肃王府(今省政府驻地),其护卫队甘州中护卫亦移兰州,但卫名未改。
清初沿明制,兰州、金县仍属临洮府,府属陕西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治巩昌府,为省会;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徙兰州。雍正三年(1724年),改庄浪卫为平番县,属凉州府。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临洮府移驻兰州,改称兰州府,改兰州为皋兰县,兰州府领狄道州、河州、皋兰县、渭源县、靖远县和金县,皋兰县为省会;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在皋兰县北部设红水分县,辖宽沟、永泰、镇虏、红水4堡(均在今永登县境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改平番县的庄浪监屯厅为庄浪茶马厅,管理藏族及茶马贸易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自西安移驻皋兰县,裁甘肃巡抚,由总督兼巡抚事,至此,皋兰县城(今城关区旧城区)成为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兰州府、皋兰县驻地。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并兰州,巩昌2府为兰山道,领皋兰、红永、金县、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陇西、临潭、漳县、岷县、会宁15县,其中皋兰县、金县在兰州市境内,道尹驻省会皋兰县,平番县属河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河西道为甘凉道。民国八年(1919年),改金县为榆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兰山道改兰山区,平番县划归兰山区;次年,平番县改为永登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甘肃省设7行政督察区,皋兰县直属于省;榆中、永登2县划归第一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临洮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设兰州市,以皋兰县城为中心,东至东岗镇桥头,西至七里河,南至皋兰山麓,北至庙滩子。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增设第八行政督察区,永登县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武威县;4月,扩大兰州市区范围,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至石嘴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包括头营子、二营子、三营子),北至盐场堡、十里店,兰州市为省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在永登县设立湟惠区管理处,次年,改为湟惠区特种乡公所,县级,辖1乡7堡,直属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增设第九行政督察区,兰山区、皋兰县、永登县直属省,榆中县划归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8日,湟惠区特种乡公所改为湟惠渠管理局。1949年3月,裁湟惠渠管理局,并入皋兰县。1949年8月26日,兰州市解放,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为省会,辖9区和皋兰县,区名以序数排列,榆中县属定西专区,永登县属武威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8月13日,皋兰县直属省政府。
1953年3月2日,兰州市调整为8区,辖58街政府、乡政府。1955年9月30日,兰州市辖城关、东岗、七里河、西固、盐场、安宁、阿干7区;11月29日,将皋兰县的河口等6乡划归兰州市,成立河口区,全市辖8区,35街道、25乡。1956年7月19日,撤河口区并入西固区,全市辖7区,40街道、23乡。1958年1月21日,撤盐场区并入城关区;12月20日,撤销永登县,成立永登区,划入兰州市,全市辖城关、东岗、七里河、西固、安宁、阿干、永登7区,35街道、29公社,撤销皋兰县,将其所辖公社分别划归秦王川、兰州市、白银市。
1963年10月23日,撤销白银市,将所辖原皋兰县、靖远县等划归定西专区,景泰划归武威专区,兰州市辖城关、七里河区、安宁、西固、红古、白银6区,43街道(含8城市公社)、26农村公社。1968年3月4日,兰州市人民委员会改为兰州市革命委员会;4月,市辖5区及永登、榆中、皋兰3县人民委员会均改为革命委员会,4月28日,城关区改名东风区。1970年3月25日,永登、榆中、皋兰3县划归兰州市管辖,兰州市实行市管县制,辖永登、榆中、皋兰3县和东风、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白银6区。1973年8月,东风区复名城关区。
1985年,恢复白银市,为地级市,直属省,兰州市白银区和皋兰县强湾等3乡先后划归白银市,兰州市辖永登、榆中、皋兰3县和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区。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介于东经102°35′58”~104°34′29”、北纬35°34′20”~37°07′07”之间。东与定西市接壤,东南与定西市毗邻,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相连,西南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隔湟水相望,西、西北与武威市交接,北与白银市为邻,东北与白银市相接。截至2024年,全市总面积13085.6平方千米。
气候
兰州市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日照充足,光能富裕;气候差异明显;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灾害性天气多,干旱尤为严重;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0.9℃。极端最低气温-21.7℃(1964年1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39.8℃(2000年7月24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74小时无霜期为17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8月最多。
地质
兰州市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在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一带的山区。境内出露的地层有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其中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下白垩统河口群、新生界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等。
前古生界主要出露在兰州市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边界一带,组成祁连山东延余脉的马衔山、兴隆山、甘青交界的界山、奖俊埠岭以及七道梁的潜山等,其岩性为一套变质岩系。前长城系地层主要分布在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的马衔山区,在红古区享堂峡也有零星出露,在七道梁以潜山存在,其岩性为一套遭受混合岩化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混合岩、混合质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夹扁豆状白云岩及大理岩。它又可以分为杲兰群和兴隆山群。蓟县系地层零星分布于大通河下游和榆中县小康营以南、高崖西南,另外在马衔山西北麓的高家湾、孙家湾、羊寨一带也有分布。震旦系仅在永登县西北铁成沟、杏儿沟一带有少量出露。
古生界地层仅分布在永登县和皋兰县北部边界一带,呈北西—南东方向的条带状展布,组成了祁连山东延余脉的宝泉山、和尚沟岘、大土梁等北部界山。寒武系仅分布在永登县葛家堡、甘露池、沙梁墩以东,皋兰县大横路至大土梁以北的边境一带。奥陶系主要分布在永登县境内。志留系分布在永登县富强堡、骟马坪、四泉、宋家窑及皋兰县石青洞至白坡子的北部边界一带。泥盆系零星分布在永登县北部边界的宋家堡、白涝池—韭菜沟、泉儿沟掌、大荒草沟等地。石炭系出露在永登县北部边界。二叠系出露在永登县北部边界一带。
中生界在红古区和永登县境内更为广泛。三叠系出露在永登县北部边界。侏罗系主要分布于红古区、七里河区和榆中县。白垩系主要分布在永登县奖俊埠岭周围、庄浪河与咸水河两岸,西固区区河口,七里河区七道梁,城关区青白石一带。
新生界地层是兰州市出露最广地层,其中上新统临夏组分布较广。下第三系的固原群,零星分布于榆中县南部边界的刘家嘴—骡子滩一带。西宁群主要分布在大通河与庄浪河之间。兰州市第四系极为发育,遍布全市。
兰州市位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而形成的祁连山—秦岭地缝合线上,晚近时期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受到来自南西—北东方向的压力而处于活动状态。其地质构造类型主要有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兰州市的褶皱构造可分为前加里东期和加里东期。比较清楚的前加里东期褶皱有:马衔山倒转复背斜、兴隆山复式向斜、园子—梁坪向斜、黄崖口—石润子倒转背斜、笔架山向斜、黑石川复式背斜、龚家窑复式背斜、十里店复式向斜、高崖向斜、奖俊埠岭单斜构造。兰州市北部边界一带加里东期褶皱表现最清楚,所形成的褶皱规模巨大,呈北西西向,具紧闭的线状对称复式背、向斜构造形态,因受到侵入岩体、断裂构造的破坏和新地层的覆盖,以至形态已不完整。兰州市的断裂构造可分为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其延伸方向,分为北西西组、北西—南北组、北东组;有逆断层、正断层和平移断层。
地形地貌
兰州市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可划分为构造—剥蚀、山麓斜坡堆积及河流侵蚀堆积三类,形成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四种地貌单元,境内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兰州市境内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为阿尔金山-祁连山侵蚀构造山地区之祁连山东段中山山地亚区,中部为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状河谷盆地,南部为马衔山、兴隆山、雾宿山等山地。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海拔1500-2000米的黄土覆盖的丘陵和盆地,主要有秦王川和榆中两大断陷盆地,其中秦王川盆地位于永登县与皋兰县之间,盆地形状为倒三角形,南北长约42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6千米,总面积470平方千米,海拔在1850-2300米,是兰州市地势平坦、面积最大的盆地。
水文水利
兰州市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河流总长度1179.7千米,河网密度0.04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338亿立方米。境内主要河道有一级支流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苦水沟、雷坛河、麋鹿沟、中铺沟、王蚬沟等,总长792.9千米;二级支流大通河,总长60千米。其中,最大的支流是湟水,从红古区享堂峡入境至西固区达川乡流经海石湾、红古、花庄、平安4个乡镇,长57千米,流域面积3.4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亿立方米/秒。
兰州境内的河是季节性河流,有相当多的河甚至常年无水,只有在暴雨天才有流水。截至2020年,兰州市除了黄河、湟水、大通河水量丰富,庄浪河水量较丰富外,只有榆中县境内的龛谷河、徐家峡河、兴隆峡河、曳木岔河、官滩沟河,七里河境内的阿干河,永登县境内的吐鲁沟河还有少量流水外,其他的河流,包括过去有较大流量的如宛川河、沙河、大河、水岔沟河、柳沟河、西果园河、七里河、笋箩沟河、龙滩河、咸水河、蔡家河、水阜河等均已断流。
截至2020年9月,兰州市有水库15座,永登县9个水库为:大东湾水库、中坝水库、李尧沟水库、鱼儿坝水库、下河西水库、五里墩水库、护儿湾水库、黑石头水库、东泉子水库;皋兰县4个水库为:黑石水库、三和水库、曹家沟水库、太平山水库;榆中县2个水库为:高崖水库、龛谷水库。
高崖水库是由1958年截堵马衔山流出的两条河水汇集而成的人工湖,径流面积131平方公里,库址海拔1511米。水库以蓄宛川河上游山洪为主,兼蓄长流水。水库为土坝,坝高27米,长150米,坝顶海拔2060米。因为这里是由谢家营的贾家庄、罗景的苟家河滩、寨子的黎家庄三个自然村形成的沿川子,故又名沿川湖。
土壤
兰州市共有十个土类,分属七个土纲。全市土壤总面积1975.91万亩,其中灰钙土类占67.15%,居绝对首位;其次是栗钙土、灰褐土、黑垆土三类,所占面积比例依次为8.73%、7.34%、6.91%;再次为黄绵土和灌淤土,所占比例为4.01%和3.65%。其余土类所占比例极小。
兰州市土壤的地区分布受地形、地貌格局的控制,表现为南、北、西三个规律性。南部地区的土壤分布规律表现为垂直带谱特点,在雁滩乡主要土类为沼泽土,另有潮土和盐碱化土壤,它们受地形的起伏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影响,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向上到海拔至2400米的农业土壤有灌淤土、黄绵土、黑垆土,自然土壤主要是黑垆土。海拔2400~3004米的双嘴山分布有栗钙土、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
北部地区分布在兰州盆地黄河北岸的土壤,如青白石、盐场堡、安宁等地的Ⅰ级阶地上经长期耕灌已发育形成灌淤土。由于北岸Ⅲ、Ⅳ级阶地不明显,即与黄土丘陵相连,主要土类为灰钙土。该类土壤一直延伸到榆中北山全区域、皋兰县的西北部,以及永登县的庄浪河东部丘陵浅山区和秦王川绝大部分地区。而在稍高于北道坪上部低丘坪台,皋兰县东南部以及永登县庄浪河东部丘陵的下部与坪台上的水平梯田,则广布着黄绵土。
西部地区从奖俊埠岭到连城一线的西北部,达川、河口至苦水,向西到红古的河谷川坝地,广泛分布着红粘土,部分地段出现灌淤土。在沿河沟地有少量呈斑块分布的潮土及盐渍化土壤。湟水河谷北侧的坪台也见到少部分灌淤土。河谷两旁的丘陵山地旁的丘陵山地以及顺庄浪河至永登水泥厂一带再向西至金嘴乡北侧,然后折向西南部的大有、民乐、七山各乡,并包括河桥乡的山区,这一广大区域内,都是干草原区域,广布着灰钙土。而在坪城、缸子沟、奖俊埠、黑林子一线以北,在坡积残积母积质上发育着栗钙土,在有森林植被覆盖的地段分布着灰褐土。
自然灾害
兰州市受“两山夹一河”先天地势限制,加之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属于祁连山地震带,山洪、干旱、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干旱、洪涝出现率100%(每年都有干旱、洪涝)。大暴雨(日雨量超1000毫米)年发生率6.2%。冰雹年平均5次,最多的2010年发生14次,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到9月上旬,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9月3日,榆中县境内有12个乡镇、45个村、186个社、13323户54584人遭冰雹袭击,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冰雹粒直径约1厘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74.44万元。兰州市地质构造复杂,属于典型的湿陷性黄土地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突出,已查明登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463处,受威胁人口51.4万人,平均每年发生地质灾害、险情30起左右,呈现点多面广、易发多发的特点。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兰州市域水资源以降水、地表水(河川径流)及地下水3种形式存在。每年平均降水量为45.18亿立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31.98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总量为2.014亿立方米,入境水总量为329.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9.6亿立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兰州市耕地260417.29公顷(390.63万亩)。其中,水田154.35公顷(0.23万亩),占0.06%;水浇地81483.09公顷(122.23万亩),占31.29%;旱地178779.85公顷(268.17万亩),占68.65%。永登县、榆中县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78.21%。全市种植园用地17950.04公顷(26.93万亩)。其中,果园10691.76公顷(16.04万亩),占59.56%;其他园地7258.28公顷(10.89万亩),占40.44%。永登县、皋兰县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市园地的69.69%。
兰州市林地148080.21公顷(222.1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54357.47公顷(81.54万亩),占36.71%;灌木林地46701.73公顷(70.05万亩),占31.54%;其他林地47021.01公顷(70.53万亩),占31.75%;永登县、榆中县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85.47%。草地710282.28公顷(1065.42万亩)。湿地3818.56公顷(5.73万亩)。
兰州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4992.95公顷(112.49万亩)。其中,城市用地23434.40公顷(35.15万亩),占31.25%;建制镇用地10507.46公顷(15.76万亩),占14.01%;村庄用地34280.20公顷(51.42万亩),占45.71%;采矿用地4388.51公顷(6.58万亩),占5.8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382.38公顷(3.58万亩),占3.18%。交通运输用地23479.98公顷(35.22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936.59公顷(13.40万亩)。
矿产资源
兰州市矿产资源较丰富,以煤炭及非金属为主。截至2015年,全市共发现和查明各类矿产37种,矿产地共274处;全市共有探矿权17个,其中煤矿1个、地热4个、铁矿2个、锰矿2个、金矿2个、铜矿5个、水泥用灰岩1个;全市已开发利用矿种28种,共有采矿权222个。其中能源矿产2种,为煤炭和地下热水,煤炭共12处,大型2处,中型1处,小型9处,查明资源储量743047.16千吨;地下热水小型1处,查明资源储量2160万立方米。非金属矿产主要为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石英岩、电石用灰岩、水泥配料用黄土、粘土、硅质板、玻璃用石英砂、芒硝等。其中水泥用灰岩20处,大型4处,中型3处、小型13处,查明资源量397606.18千吨;冶金用石英岩13处,大型1处,中型3处,小型9处,查明资源量85896.08千吨;电石用灰岩28处,中型1处,小型27处,查明资源储量90263.4千吨;水泥配料用黄土4处,查明资源储量36750.34千吨,水泥配料用粘土(红土)2处,查明资源储量25413千吨;水泥配料用硅质板岩中型1处,查明资源储量40598千吨。玻璃用石英砂小型3处,查明资源储量985.8千吨;芒硝中型1处,查明资源储量1296.5千吨。矿泉水中型1处,查明资源储量7.3千立方米。其他小型非金属及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及开采规模均较小,砂石粘土类矿产资源丰富,除1处大型砖瓦用粘土外,其余均为小型;砂石粘土类矿产资源分布及开采主要为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
生物多样性
兰州市野生植物总数约600种,有明显经济利用价值的种类占总数的40%,甘草、当归、党参、麻黄、秦艽、鬼臼、祖师麻等中药材在兰州地区均有分布。
截至2024年3月,兰州市共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28目88科435种,其中两栖纲1目3科6种;爬行纲2目7科15种;鸟纲19目58科339种;哺乳纲6目20科75种。全市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9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17种,主要有荒漠猫、马麝、林麝、梅花鹿、斑尾榛鸡、红喉雉鹑、黑嘴鸥、黑鹳、黄嘴白鹭、秃鹫、草原雕、金雕、玉带海雕、猎隼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72种,主要有豹猫、马鹿、岩羊、血雉、蓝马鸡、大天鹅、鸳鸯、白琵鹭、雀鹰、黑鸢、高山兀鹫、雕鸮、红隼等。
截至2022年,兰州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分别为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6.04%。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西起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林场,东止榆中县新营镇,南靠临洮,北连榆中平原。该保护区于1982年建立,面积2.9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云杉林。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甘肃中部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有脊椎动物160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马麝、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4种。马麝是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最具特色的野生动物。昆虫1048种,其中新种12个,中国新纪录种8个。蜘蛛目87种。高等植物1022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保护植物21种。大型真菌类109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下辖5个区,3个县。兰州市人民政府驻城关区南滨河东路637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常住人口442.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5.4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4.85%,比上年末提高0.7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63万人,出生率为5.96‰;死亡人口2.78万人,死亡率为6.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38.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0.92万人,乡村人口87.96万人。
民族
兰州市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历史上,羌、西戎、匈奴、鲜卑、吐蕃、党项等古代民族都曾在居住在这里。其民族分布特点为多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截至2019年1月,56个民族兰州市都有分布,少数民族人口22.7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22%;人口数量排名居前十位的少数民族依次为:回族、东乡族、藏族、满族、蒙古族、土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壮族、苗族,其中,全市的穆斯林民族人口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
语言
兰州方言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分为城区片、永登东片、永登西片、红古片、榆中西片、榆中北片、榆中东片7个片。与城区片差别最大的是红古片和榆中东片。红古片由于受接壤方言青海话和甘肃临夏话的影响,声调系统方面有很大差别。榆中东片因受接壤方言定西话的影响,声调系统与城区片迥别且带有古全浊仄声字读送气音的特点。城区片与其它片的差异,声母方面主要表现在n、l混分、pf、pf‘有无上,韵母方面主要表现在儿韵母的元音音值与是否有儿化现象上,声调方面则主要表现在某些连读变调上。
宗教信仰
兰州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截至2019年1月,信教群众约50.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1.4,其中佛教约12.6万(藏传佛教1.5万),道教约15万,伊斯兰教约20万,天主教约5000,基督教约2.3万。有市级爱国宗教团体6个,分别为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市基督教协会。县级爱国宗教团体18个,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1132。全市范围内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有424处,其中,佛教99处(藏传佛教11处),道教118处,天主教4处,基督教68处,伊斯兰教135处。
西汉时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兰州市。东汉以后,西域僧人来华者渐多,译经传教,经过河西及兰州地区也有汉僧西行求法。东晋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的汉人和氐、羌、匈奴、鲜卑人等多崇信佛教。唐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从唐武德二年(619年)起,兰州城区正式有了佛教的道场,即庄严寺。唐朝时期,兰州市修建了宝塔寺、普照寺、长庆寺、万寿寺等佛教寺庙。元代修建却嘎林寺、兴国寺、皇庆寺,重修庄严寺和宝塔寺。明代兰州市佛教有较大发展,洪武五年(1372年)修葺兰州五泉山皇庆寺,并改名五泉寺,明永乐年间,兰州市又修建和修复不少佛教寺院。清朝前期,兰州市也兴建不少佛寺,原有的佛寺也得以修复。自清道光年间起,清朝国力开始走向衰弱,以及战火的破坏,兰州市佛教处于衰败时期。清同治末,光绪初,被毁寺院有所复修。此后,兰州市的佛教和寺院大都衰败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人民政府对市区内的佛教寺院进行调查登记,对凡寺有僧人、殿宇完好的寺院,予以保护。1955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兰州佛教会。佛教会设有理事会,有理事15人(其中和尚6人,喇嘛6人,居士3人)。从1980年起,兰州市区一些较有名的佛教寺院,先后陆续开放。
道教形成于东汉,魏晋时期传到甘肃陇东地区,后渐西传。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令全国各州立玄元皇帝庙,兰州市当立玄元皇帝庙。宋代,道教在兰州市有所发展,建玄妙观(一名东华观)、城隍庙。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至承安五年(1200年),兰州市龛谷县兴隆山,有秦致通、李致亨二人结庐朝阳洞(后人称二仙洞),修真学道。宋元之际,道教派别分化繁衍,新派纷纷出现。元代,全真道龙门派和嵛山派在陇东、陇南很兴盛。当时兰州市盛行正一道,建关帝庙等。明代,执政者崇信道教,兰州市的道教有较大发展。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在兰州市城西华林山麓修建金天观,延请武当山玉虚宫真人、张三丰弟子孙碧云为金天观第一代住持。明代还建有凝熙观(雷祖庙)、斗母宫、火祖庙、药王庙等。清代提倡佛教,兰州市的道教虽渐见衰而犹盛。清代兰州著名道士代有人出,如刘一明、王性时、白云鹤等。受其影响,全真嵛山派和龙门派分别以金天观和兴隆山为中心,都有所发展。正一道在民间信仰未衰,道教的祈祷、斋醮、风水、医卜等活动,成为民间习俗,始终在流传。民国前期,兰州市一些道观仍获得修葺。
1951年3月,兰州市政府成立专门登记处,对境内的道观、道人和有关道教团体登记人册,反动会道门被取缔,道教宗教信仰受到保护;1980年,开放道教活动点金天观和白云观,后又开放兴隆山道观、圣母宫、西固区城隍庙;1982年,召开兰州市道教第一届代表会议,成立兰州市道教协会,从此,兰州市道教有了统一的宗教组织团体。1985年,甘肃省道教协会成立。
明代,伊斯兰教传到兰州市,修建绣河沿清真寺,南关清真寺等清真寺。清朝康、乾两代商业贸易发展,阿拉伯和中亚伊斯兰教的苏菲派也随着商业贸易的开展传人中国,逐渐形成门宦,使中国伊斯兰教内部发生深刻变化。门宦首先和主要产生在甘青地区。在甘肃伊斯兰教中,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以后,每一个教坊都实行了学董制。随着教派门宦的形成和不断分化,由教派斗争而致社会动荡,而引起官民对抗,以至民族内部和民族间的斗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和韩二个事件,起因是花寺(时称老教)与哲赫忍耶(时称新教)在河湟地区为争教众而发生口角械斗,诉讼频繁。清朝政府采取武力镇压,以致激成反清斗争,最后以在兰州市华林山反清军全部被害而告结束,其问哲赫忍耶门宦创始人马明心被清廷杀害于兰州市。在同治年间,又出现了太平天国反清起义斗争影响下的马化龙起事(金积堡)、穆生华起事(莲花城)、马占鳌起事(河州)等,特别是马占鳌所领导的起事,再一次兵临兰州市,对兰州地区各教派、门宦教众格局的分布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思想开始进入伊斯兰教,在兰州市创办了《伊斯兰学刊》。由于连年战争,日本入侵及经商贸易等因素,河南、陕西、河州等地回民大量移居兰州市,境内原本没有的一些教派如西道堂等也开始出现。在各教派、门宦之间教徒的转移也较多见,有些教派、门宦相对稳定,如哲赫忍耶等;有些教派、门宦出现衰落趋势,如格的目。清代至民国时期,兰州市伊斯兰教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伊斯兰教界的宗教信仰和合法权益受到政策保护,到文化大革命时,清真寺多被挤占或拆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恢复,并新建了一批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恢复对穆斯林节日必需品的供应。
经济
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在“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期间,布局建设了兰炼、兰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新材料基地。兰州市拥有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四大优势产业,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核燃料、新型建材、节能环保、食品加工、烟草制品为支柱产业。
2023年,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487.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6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2293.6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32.1∶65.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894元,比上年增长3.9%。2023年,兰州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0.6%。其中,食品烟酒上涨0.4%,衣着上涨0.6%,居住下降0.7%,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2%,交通通信上涨0.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7%,医疗保健上涨2.0%,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0%。
2023年,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税收收入197.5亿元,增长25.4%;非税收入57.8亿元,下降8.9%。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80.4亿元,增长109.5%;企业所得税16.5亿元,下降9.2%;个人所得税6.6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2.9亿元,增长0.8%。其中,民生支出410.5亿元,增长2.2%。2023年,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39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4元,比上年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8,比上年缩小0.0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981元,比上年增长5.1%,恩格尔系数为30.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47元,比上年增长7.6%,恩格尔系数为32.5%。
第一产业
兰州市第一产业以粮食、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2023年,兰州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2.2万亩,比上年增加0.06万亩,增长0.04%。油料种植面积14.2万亩,增加0.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7万亩,增加2.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34.4万吨,比上年增产1.9%全年蔬菜产量223.7万吨,比上年增产4%。园林水果产量12.7万吨,增产12.7%。全年牛奶产量8.7万吨,下降6.1%。年末大牲畜存栏6.1万头,下降7.6%,其中,牛存栏5.7万头,增长4.5%。羊存栏81.7万只,增长5.8%;生猪存栏49.5万头,下降4.9%。牛出栏1.3万头,增长6.1%;羊出栏53.7万只,增长12.6%;生猪出栏58.9万头,增长8.7%。
兰州市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形成了北山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南部二阴区中药材产业带、永登冷凉区中药材产业带和秦王川特色中药材产业带四大种植产业带。主栽品种有甘草、黄芪、党参、当归、伊贝母、枸杞等。截至2022年末,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7.78万亩。在中药生产加工领域,形成了兰州新区医药产业精深加工园和高新区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两大产业集聚区,拥有佛慈、陇神戎发、和盛堂等规模以上企业10户,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78亿元,同比增长19.19%。截至2023年7月,兰州市累计创建500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5个,其中千亩以上8个,打造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示范村16个,累计创建标准化种植基地11.44万亩,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7家、累计培育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98个。
第二产业
兰州市的第二产业以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为优势产业。2023年,兰州市工业增加值9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下降1.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0.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7.8%,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4.1%。
兰州市先进石化产业拥有兰州石化、兰州润滑油厂、兰州三叶公司、蓝星碳纤维、西北永新涂料公司、兰州助剂厂等企业,已形成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催化剂3个具有优势地位的特色产品集群,2023年新产品和新材料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开发新产品36项,新产品产量完成年计划的123.94%,新材料产量完成年计划的132.93%。
兰州市已形成两大生物医药产业链集群。其中,在兰州高新区形成了以人用、兽用生物制品、生物诊断试剂、多肽药物研发等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建成集研发、中试、孵化培育和技术会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已入驻中农威特、陇神戎发、西脉、积石药业等22户生物医药及关联企业;在兰州新区形成了以中成药、化药、医用同位素、重离子治疗和大健康为主的产业集群,建成了西部药谷产业园,已入驻佛慈、和盛堂、兰药等三十多户生物制药企业。
第三产业
兰州市第三产业以金融、信息服务为核心,重点产业包括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服务业5个相关行业;新兴产业领域包括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会展服务业、中介服务和电子商务5个行业;民生产业领域包括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公共体育服务3个行业。2023年,兰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外贸进出口总额117.4亿元,比上年下降22.3%。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84.7亿元,比上年增长2.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9.2亿元,增长24.5%;金融业增加值443.1亿元,增长4.3%;房地产业增加值210.8亿元,增长3.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446.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40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86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78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
“十四五”期间,兰州市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推广线上消费,实行网上购物、线上教育、数字娱乐、网络诊疗等在线服务;开展“宅速递”“无接触”配送服务,倡导电子支付,提倡企业和商户提供电子发票;发展“中央厨房”消费,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发展标准化、工业化、数字化的现代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数字信息技术,支持5G、3D等技术在商业、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3年,兰州市有园区(开发区)9家,其中:国家级2家(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省级5家(九州经济开发区、榆中和平工业园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皋兰三川口工业园区、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市级2家(皋兰黑石工业园区、兰州树屏产业园区)。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兰州高新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东北部,是国务院1991年批准的首批2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也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其前身是兰州宁卧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2018年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州高新区又成为西北首个获批建设、欠发达地区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兰州经开区”)位于兰州市安宁区核心区域,始建于1993年3月,时为省级开发区;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9.53平方千米,是甘肃首家国家级经开区。2014年起兰州经开区被纳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建设区域;2018年,按照兰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的意见》,空间布局调整为“一区六园”,重点发展建设机场北高新园区、安宁园区、西固园区、红古园区、九合园区、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等六个二级园区,规划面积265.32平方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3年5月,兰州市拥有以中科院兰州“一院三所”(兰州分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航天科技510所等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以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4所。
2023年,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99万人,在校生2.69万人,毕业生0.6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55万人,在校生7.06万人,毕业生2.09万人。普通初中招生3.99万人,在校生11.4万人,毕业生3.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58万人,在校生28.13万人,毕业生4.2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265人,在校生175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2.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1%,高中阶段入学率为99.6%。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大学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
截至2024年,兰州大学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等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医疗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279个,其中,医院117个,卫生院6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982个。卫生技术人员4.7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万人,注册护士2.36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822人;卫生监督所(中心)9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技术人员236人。乡镇卫生院59个,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13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3.61万张,其中医院3.09万张、卫生院拥有床位0.09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2540.36万人次,出院人数112.29万人。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始建于1948年,前身为“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设有99个临床医技科室(病区),2个直属分院,开放床位2786张,拥有职工41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飞天学者3人、省级拔尖领军人才1人以及各类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52人次。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拥有1个“国家心脑血管疑难病症诊治中心”,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1个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20个科研平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等众多科研课题,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出版学术专著近百部。
媒体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兰州晚报》是中共兰州市委主办的党报,创刊于1980年7月1日,原名《兰州报》,创刊初期为四开四版周三刊,是既承担兰州市委机关报功能,又具有晚报特色的报纸。1985年1月,《兰州报》改名为《兰州晚报》;1993年,当《兰州晚报》创办13周年之际,由晚报创办的《兰州日报》诞生。2012年,《兰州晚报》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这也是甘肃省第一件报纸类著名商标。
《读者文摘》创刊于1981年。1993年,正式更名为《读者》。它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是“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发行量长期位居中国期刊前列。2006年4月,《读者》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创下中国期刊发行量的新高。《读者》连续获得三届“国家期刊奖”,并于2010年、2018年获得两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2013、2015年两次荣获“百强报刊”,2016、2018年两次荣获“最美期刊”,入选2017年度全国少年儿童喜爱的百种优秀报刊和2018年第九届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截至2022年,《读者》累计发行量突破21亿册,连续18年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科技
兰州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2014年经科技部同意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2018年成为全国第19个、欠发达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以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兰军工企业、驻兰央企等为主的“新四军”科研单位84家,各类科研机构1200多家,以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9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7个,两院院士41名。2019年,兰州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全国创新策源地城市排名连续提档进位。2022年,兰州市首次跻身全球创新百强科技集群城市;2023年建成运营兰白张江科创飞地和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挂牌运行兰州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3%,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81.38%。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2023年,兰州全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106项,其中,基础理论62项,应用技术类成果37项,软科学7项。专利授权量9742件,下降3.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83件,增长29.0%。有效发明专利1088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9.44件。共签订技术合同6228项,下降18.5%;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3.33亿元,增长12.7%。
文化
兰州市的群众文化活动繁荣,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次,吸引观众达100余万人次,并打造出春节文化庙会、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暨兰州国际民间艺术周、兰州农民艺术节、兰州社区艺术节、兰州合唱节等多个群众文化品牌。2023年,兰州市举办了首届黄河文化民间艺术周活动,参演人数达到近万人,是历年来群众文艺团队展演演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活动,活动历时10天,累计观众50余万人次。2023年以来,兰州新区在文曲湖旅游休闲街区、甘肃省体育馆、居民小区等公共区域,建设了长城文化公园、城市书屋、戏曲中心、社区融媒体中心,推广长城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截至2024年5月底,累计开展阅读推广、唱秦腔等文化活动200余场次。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甘肃省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迁入新馆;1999年经省政府立项,投资1.5亿元对原展览大楼进行改扩建工程,馆舍占地108亩,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展厅18个,院内还有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等设施;2006年12月26日展览大楼正式对外开放。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二级文物2606件(组)、三级文物48164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反映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甘肃省博物馆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底,甘肃省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10月,甘肃省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体育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共有体育场地11651个,体育场地面积987.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1平方米。全年体育获得各类奖牌11枚,其中金牌2枚。2023年,兰州市成功举办了2023兰州马拉松、中国足球协会女子五人制足球联赛总决赛、第四届甘肃省网球锦标赛、WTT球星挑战赛兰州站2023等各类体育赛事。兰州市体育局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于2024年1月13日举办为期14天的“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训练冬令营活动。2024年,中国足球协会女子五人制足球国际邀请赛在兰州举办,并于7月15日在兰州奥体中心落下帷幕,乌兹别克斯坦队荣获该次比赛的冠军。
环保
2023年,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82天,达标率77.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4,同比上升5.9%,全市下大力气巩固“兰州蓝”,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土壤环境安全总体可控,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昼间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二级,声环境质量评价为“较好”。城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一级,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为“好”。
2023年,兰州市饮用水水源总取水量为25824万吨,年达标供水量为25824万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2023年兰州市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黄河干流扶和桥、新城桥、包兰桥、什川桥均为Ⅱ类,水质状况为优;一级支流湟水河桥断面优于Ⅲ类;一级支流庄浪河界牌村断面为Ⅱ类水质,水质状况为优;二级支流大通河享堂和先明峡断面为Ⅱ类水质,水质状况为优。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6万人,减少0.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42.1万人,增加4.2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9.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2.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5.1万人,增加1.8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9658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2.8万人,增加1.2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9.7万人,增加0.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88.9万人,增加3.8万人。全市共有2.5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6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4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交通
综述
兰州市自古以来就是西部商埠重镇和交通要塞,座中四联,为南北之要冲,扼东西之咽喉,是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截至2024年5月,兰州市是中国12个主干交通枢纽、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也是集公路、铁路、航空、邮政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大枢纽。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陇海、兰新、青藏、包兰和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等五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以兰州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与中国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还开通了直飞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
公路
兰州市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支点,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兰州具有“座中连四”的独特位置,辐射甘、宁、青等省区。截至2024年2月,兰州市公路总里程1.03万千米,其中高速443.9千米、国省道1331.3千米、农村公路8565.2千米;境内国家高速基本贯通,普通国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86.09%,初步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公路为基础、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体系。
铁路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市境内有兰新高铁、宝兰客专、中兰客专、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兰新铁路、陇海铁路、包兰铁路、兰青铁路、兰渝铁路9条干线铁路,总里程771千米,其中高速铁路153千米,实现了与22个省会城市高铁直达。新建的兰州至中卫铁路、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铁路将于2024年年内建成通车。
兰州西站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座车站,是中国西部最大规模的路网型铁路客运枢纽站,也是中国铁路总公司规划的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之一。2009年,兰州西站开建。2014年3月24日,车站主体工程竣工;2014年12月26日,车站正式投入使用;同年,兰新高铁开通运营,从兰州西站向四面八方辐射,在西北大地快速延展。兰州西站的通车站房分为高架候车层、站台层、出站层三层,局部设夹层。功能格局为“南北地上进站、高架候车、地下出站”,旅客流线模式为“上进下出,南北进站,东西出站”。截至2017年9月1日,兰州西站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站场总规模13台28线。截至2024年6月,兰州西站在十年间共计发送旅客7495.3万人次。
航空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前身系兰州东岗机场,位于兰州新区,距兰州市北71.8千米,始建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1970年7月通航,是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空中门户、西北地区的重要航空港、国际备降机场。截至2023年末,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共执行航线193条,其中国内客运航线189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4条,通航城市达108座。2023年,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1563.74万人次,继2019年之后再次突破1500万人次大关。
2020年9月9日,兰州中川国际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国家重大交通枢纽项目,旨在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需求。项目总投资334.38亿元,包括新建两条跑道、40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和27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等。截至2024年6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等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预计在2024年年内实现通航。
水运
截至2024年2月,黄河兰州段通航里程118.4千米,其中城区段38.4千米。建成码头27座,开通水上巴士航线3条、通航里程20.1千米。
公共交通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市主城区道路538条760千米,其中快速路2条79千米、主干路135条333千米、次干路118条195千米、支路283条153千米,建成跨黄河市政桥梁13座,形成“东西向为骨干、南北向为辅助”的城市路网格局。
2023年9月23日,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兰州市城市公交票价收费标准的通知》,兰州市城市公交采用单票制线路与多票制线路相结合的方式计费,其中单票制线路票价为2元;多票制线路2元起价,可乘10站,0.50元进位加乘5站。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城区城市公交线路134条,运营车辆2390台,2023年运营里程12103.63万千米,客运量4.77亿人次,日均客运量130.68万人次。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境内有省级公交线路1条,城际公交线路25条,运营车辆497台;城乡公交、微公交线路98条,运营车辆437台;2023年运营里程4778.83万千米,客运量4403.88万人次,日均客运量12.07万人次。
截至2022年末,兰州轨道交通共运营2条线路,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和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2023年,兰州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累计开行列车16.27万列次,运营总里程285.65万列千米,客运量10563.6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28.94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64.12万人次。
截至2023年末,城区巡游出租企业29家,截至2024年初巡游出租车辆保有量12455辆,高峰期出车率89.21%,单车日均载客里程205.61km,单车日均载客率74.01%,单车日均空驶率25.99%。
截至2023年末,城区网约出租企业17家,累计核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道路运输证》4068个,《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12026个,高峰时段日均上线率87.5%,单车日均载客里程129.5km,单车日均载客率70.18%,单车日均空驶率29.81%。
截至2023年末,二类以上班车客运企业6家,营运客车188台,客位数8114座,其中:运营省际班线5条、营运客车8台,市际班线72条、营运客车180台。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旅游包车客运企业32家,运营客车1030台,客位数36080座,其中:省际旅游包车客运企业27家,运营客车952台,客位数32937座;省内旅游包车客运企业5家,运营客车78台,客位数3143座。
截至2023年末,兰州市境内有客运中心、汽车东站、汽车南站、汽车西站和天水路汽车站5家客运站,实际运营省际班线13条、市际班线121条。
人文
综述
兰州市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西部夏宫、水车明都、瓜果名城”等美誉。境内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宋本《淳化阁帖》、宋刻本《汉隽》等,都是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什川镇万亩梨园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连城、青城和金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饮食
饮食上,兰州市主要以面食为主,稻米次之,油、菜、肉、调料辅之;饮品以各种茶水、白开水、浆水、窑香型白酒为主。日常食俗、节日祭祀食俗、待客食俗、风味食品、酒宴习俗等各有不同。旧时,农村及城镇贫民都以廉、谷、养、豆等杂粮为主食,小麦细粮有限。早餐多吃煮洋芋、徽饭;午饭多吃炒面、馍;晚餐多吃杂粮汤水面食:疙瘩、搅团、棋花子面等,汤面中掺加洋芋块、大白菜等。农村、城市的富户人家多以细粮为主,常吃油与肉。招待亲友时多烙烫面油饼,榆中、奉兰多称为油馍馍或“破皮袄”。1980年以后,人民生活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年大幅度提高,长面、拉面、大米饭、饺子、包子、揪面片成为家常便饭,每顿饭还要配几个小菜。在城市,部分双职工家庭为了节省时间,常去饭馆吃饭。到90年代,养殖业快速兴起,肉类供应放开搞活,而羊肉的消费量逐渐居于肉类首位,除了上列肉类外,还有了驼鸟肉、鳝鱼肉等。水产品也由六七十年代单一的冻带鱼等,到90年代日常供应11-27种。兰州市的特色美食有清汤牛肉面、凉面、肥肠面、酿皮子、甜醅子、灰豆子、牛奶鸡蛋醪糟、羊杂碎等。
牛肉面是兰州市最为著名的风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兰州牛肉面创始于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牛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兰州牛肉面有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五大特点。面条根据粗细可分为大宽、宽、细、二细、毛细、韭叶子等种类。面条用手工制成,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即可做好,再浇上调好的牛肉面汤、白萝卜片,调上红红的辣椒油、碧绿的蒜苗、香菜。
凉面,兰州人一般称为“凉面条、热卤子”。在兰州的夏天,卖牛肉面的馆子基本都会卖凉面。凉面是用上好的面粉,施蓬灰和成面拼成薄片,再切成长面,或者和成醒面,再拉成面条。拉成的面条有细有宽,下到锅中煮熟,捞出来在凉开水中一过,捞在案板上,拌上适量菜油,再放在笼或盆中。选用瓷实的萝卡洗净,切片,煮熟,择嫩芹菜、洗净,切段,再加油豆腐或豆腐干、海带片、笋片等,放适量调料,制成卤子,盛在瓦盆中。再备好辣子油、芝麻酱、醋、蒜汁、芥末、精盐等。吃时,用筷子捞在碗中,浇上卤子、调上佐料就吃。凉面清凉,韧而筋,有嚼头,卤子调料特别,味长耐品。
酿皮子是兰州市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酿皮是面粉制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状食品,再加上酱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盐等调料即可食用。酿皮子价廉物美,其味酸辣凉爽,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地方风味食品。在兰州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季炎热的天气里,很受人们的欢迎。
牛奶鸡蛋醪糟是兰州市比较流行的美食,最先食用牛奶鸡蛋醪糟的是甘肃临夏人,后传入兰州市。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有牛奶、鸡蛋、醪糟等,做法是把醪糟放在牛奶中烧开,打入鸡蛋花,并撒入葡萄干、枸杞、花生、白糖等。其成品黄白相间,吃起来蛋花柔软,滑嫩爽口,香甜略酸。
甜醅子是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兰州小贩挑担而卖,或在五泉山四月八庙会设摊热卖。甜醅子用燕麦或青稞制作,它的做法为将玉麦子簸净,舂去外皮,淘洗干净,煮八成熟,捞出晾凉,放进干净瓦盆,按比例拌入曲子,盖上盖子,包上棉被,放在灶台上,发酵两三天,发出酒味即成。味道和醪糟有一些像,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而且带着淡淡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习俗
兰州市永登县西部一些地区,娶亲时男方要给女家的音晃神送一只小山羊。皋兰等一些地方,娶亲的车子到男方家附近,要停下来,娶亲奶奶要给新娘子梳一下头,边梳口中边念叨:“一梳一长,儿女成双;二梳二长,福寿元疆;三梳搭在墙头上,明年生个状元郎。”此称“上头”,梳后才上车直达男家。兰州大多地方,娶新娘时新郎要到场,可皋兰县好多地方,新郎守在新房中而不去迎娶新娘。兰州回民在婚礼上有给公婆抹黑脸、闹公婆的习俗,汉民不闹。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汉族人中开始有人给公婆抹黑、戴高帽子,大闹公婆,而对古来给新郎兄嫂抹黑、戴高帽子的习俗减少。
兰州市的贺寿习俗虽然各地都有,但重视程度不一,寿岁不一。如:多的地方老人到60岁、70岁、80岁、90岁的生日贺寿,而永登县、红古区老人每到61、73、85、97虚岁的属相年的正月贺寿。尤其是永登县的西部及红古区,特别重视贺寿礼仪,大操大办,不亚于办婚事。城市居民重视给孩子过生日,而农村一般不过。农村人重视神佛保的孩子,到时还愿剃头、待客,而城市人很少大操大办。
在兰州市,老人年纪上60岁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儿子要给老人准备做棺材,女儿做寿衣。寿衣做成后,逢年过节时让老人试穿。兰州的丧葬仪礼基本同古,没有根本的变化。明以前,兰州地区多为游牧的少数民族,土著居民不多,凡遇丧事一般附近卜地而葬者多,贫穷人家也有无力土葬的,便用火葬。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推行火葬,本地人大多数不愿接受,后因人口大增,葬地狭窄,渐渐接受;从80年代开始,有些生活富裕的人家,出重金购置豪华葬地,安葬棺材或骨灰盒,土葬又兴。郊县区一直实行土葬。办理丧事的人家会派人先去到阴阳先生家里,择选丧日和出殡下葬的日子,并写上殃状。殃状上面写有亡者的生卒年月日、籍贯住址、卒期、葬日等,盖上阴阳的道家用印,各地大都有人死后批殃状的习俗,唯独永登县的中堡镇中堡村一带从不烧殃状。兰州市旧时丧事上人们十分注重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文化大革命”时取缔,1980年以后又兴起,但城乡重视的程度不一,市区与县区又不一,农村、郊县区超度者较多。送殡上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些地方送殡时间多在太阳出山之前,有些地方却在白天下午送殡。
社火在兰州市各地都有,所演内容基本相同。永登县中堡何家营村的社火节目有些不一,其中他们演的太福灯、滚灯(夜社火)其它各地社火没有。因为何家营村民大多是从河州来的移民,太福灯即河州社火中的财宝神。何家营的滚灯是夜社火,夜里滚灯点亮,表演者跑步穿梭摆战阵。榆中甘草店有马上社火,表演者都骑在马背上表演。社火中的狮子,有些地方玩的硬狮子,有些地方玩的是软狮子。有些社火队舞狮舞龙,有些舞龙不舞狮,有些舞狮不舞龙。旧时,社火队中忌讳妇女参与,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妇女参与了社火队的太平鼓队、秧歌队。过去的社火纯是以迷信的观念鼓动众人演出,现在基本成了群众性的文艺娱乐活动了。
艺术
兰州市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兰州刻葫芦、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等,举办的文化节有春节文化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农民艺术节等。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兰州太平鼓、永登高高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剪纸、兰州羊皮筏子、兰州刻葫芦、兰州水烟制作技艺、青城道台狮子、马衔山秧歌、榆中太符灯舞、青城小调、榆中苑川七月官神、兰州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铁芯子、兰州果农天把式技艺、红古刺绣、窑街福字灯会、窑街黑陶制作技艺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兰州市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秦腔发展基地,永登高高跷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荣获“太阳神鸟奖”金奖,因太平鼓而著名的皋兰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汉族鼓舞,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兰州太平鼓主要流传于甘肃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地区象征
兰州市的形象标志设计,巧妙使用了既有中国书法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构成了“兰”字的基本造型。三大笔触分别运用蓝、黄、绿三色,分别代表了蓝天、黄河和绿地,并象征着天、地、人的和谐,展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新兰州。其中,代表黄河的黄色居中,是兰州两山夹一河地貌的奔放写意,而嵌入三大笔触的黄河母亲雕像,凸显了兰州作为黄河之都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标志之于兰州的识别度和唯一性。雕塑底座被处理成奔流向前的波涛,象征着黄河东进、发展西进。在标志笔刷中融汇的马家窑纹饰突出了黄河文明,强化了视觉审美,标志最下部是“中国兰州”的手写书法字体,契合了兰州的城市宣传语“丝路山水名城,中国黄河之都”。
兰州市的市树为国槐,市花为玫瑰。1983年,兰州市开展了评选市树、市花的活动,由当时的兰州市绿化委员会组织成立评选委员会。经过在3县6区设点组织民众票选活动,国槐、玫瑰分别荣获市树、市花候选品种之冠。1984年2月25日,兰州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作出决定,正式命名国槐为兰州市的市树,玫瑰为市花。其中,市花玫瑰是因生长在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而得名的苦水玫瑰,是中国四大玫瑰品系之一。兰州人栽培玫瑰历史悠久,清乾隆《甘肃通志》就载:“玫瑰花出兰州”,而以永登县苦水乡所产质量最优,名冠天下。苦水玫瑰在本地又名为“刺玫花”。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6月,兰州市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截至2022年末,兰州市拥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各类文物遗存点861处,其中,古遗址458处,古建筑204处,古墓葬6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111处,石窟寺及石刻15处,其他6处。
兰州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素有“黄河第一桥”的美称。在清末新政背景下,兰州道彭英甲力排众议,积极争取外资,委托德国企业于1909年建成。其独特的造型与白塔山建筑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现已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红城感恩寺位于永登县红城镇永安村内。明弘治五年(1492年)始建,弘治八年(1495)建成,明嘉靖、清咸丰年间增修。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有山门、碑亭、东西僧房、力士殿、天王殿、东护法殿、西菩萨殿和大殿,其中牌坊、山门为清代重建,余为明代建筑,清代曾作局部维修。大殿面宽三间,进深14.5米,灰瓦歇山顶,檐下施双昂斗拱。原有泥塑佛像138尊,现存12尊。附存“敕赐感恩寺碑记”一通。保存情况较好,是一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对研究甘肃省明清建筑的风格、建筑技术史有重要价值。
金天观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肃庄王朱瑛始建。经明、清两朝屡次修缮、增建,形成了现布局规模,占地面积2601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金天观坐北向南,依中、东、西三条轴线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九天门、元坛祠、法祖堂、真武祠、天师殿、雷祖殿及长廊、三清殿、玉皇阁、老子殿;东轴线依次为大门、过厅、魁星阁及其东西厢房、文昌宫、文昌宫东西厢房、云水堂;西路轴线依次为三公祠、慈母宫、华佗殿、道教大殿等。主体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结构为抬梁式,以双坡悬山顶建筑为主,主要大殿带前檐廊,厢房则有双坡和单坡以及少量的卷棚顶。建筑举架较缓,门窗木雕精美,墀头砖雕生动。金天观是甘青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对研究明清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较高价值。
兰州府城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创建于北宋,之后各代屡有维修,现存古建筑群为清代建筑。占地9066平方米,建筑面积12870平方米。兰州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四进院落。主体建筑以中轴线分左右前后排列,由大门牌坊、钟鼓楼、享殿、正殿、寝宫及其配殿、垂花门、东西厢房、六角亭组成。其中,大门牌坊是由明肃王妃墓前牌坊改建而成,位于轴线南部,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明间檐下施重翘十一踩品字斗栱,次间檐下施重翘九踩品字斗栱。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檐下施重昂七踩斗栱。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下层檐施重翘七踩斗栱,上层檐施重翘五踩斗栱。寝宫面阔五间,进深11.15米,单檐歇山顶,前檐出单坡抱厦,檐下施重翘七踩斗栱,前抱厦施重翘五踩斗栱。兰州府城隍庙是甘肃省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之一,雕花琉璃屋脊和大量的砖雕,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水平,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较高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6月,兰州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5个,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到42个、7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6人,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41人、113人。兰州市为推进非遗保护做了很多工作,先后出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认定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形成以国家、省级代表性项目为重点,以传习所为阵地,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格局;积极开展理论研究,编纂出版《兰州市非遗丛书》,出版11册专著。兰州市还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基地建设,建成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设立44个传习所,培养和带动传承人上千人。
风景名胜
综述
兰州市拥有五泉山、白塔山、石佛沟、鲁土司衙门、河口古镇、青城古镇和新开发的水墨丹霞、黄河楼、野生动物园、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特色旅游景区38家。截至2024年1月31日,兰州市境内有AAAA级旅游景区10家,AAA级旅游景区22家,AA级旅游景区6家。2024年1至6月,兰州市累计接待游客5734.15万人次,同比增长42.98%,实现旅游花费386.23亿元,同比增长72.05%。根据携程集团发布的《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兰州在中国省会城市暑期旅游订单增速排名中位居第六位,暑期兰州旅游订单同比增长49%,出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43%,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30%。
重要景点
对外交流
国际友好城市
国内友好城市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09:49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