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相,是指黄帝六相:传说辅佐黄帝的六臣:
蚩尤 、 大常 、
奢龙 、 祝融 、 大封 、 后土 ,分掌天地四方。《
管子·五行》:“昔者 黄帝 得 蚩尤 ,而明於天道;得 大常 ,而察於地利;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得 大封 ,而辩於西方;得 后土 ,而辩於北方。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唐
张说 《
祭崔侍郎文》:“故令名不离其身,方齐六相,助明三辰。” 清
钱谦益 《
炼丹台》诗:“六相资辅弼,五贼收狂癫。”
相传古时辅佐黄帝的六个助手,即蚩尤、大常、奢龙、
祝融、大封、
后土。《
管子·五行》:“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辨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又《小学绀珠·名臣类·黄帝六相》:“蚩尤为当时,大常为廪者,奢龙为土师,祝融为司徒,大封为司马,后土为李。”唐
张说《
祭崔侍郎文》:“故令名不离其身,方齐六相,助明三辰。” 清
钱谦益《
炼丹台》诗:“六相资辅弼,五贼收狂癫。”
黄帝及其部族的事迹,是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往往将领袖人物与其部族混淆不清,一般将整个时代的发明创造都挂在黄帝名下。所以,古代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载,既是黄帝个人的史迹,也是黄帝部族的史迹;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既是黄帝的功绩,也是黄帝部族的功绩。在黄帝时代还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就是传说中黄帝的许多大臣,对当时的文明发展都是有重大贡献的,值得我们了解和纪念。
关于“三公”,《史记·五帝本纪》在“举
风后、
力牧、
常先、
大鸿”下有集解: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正义》曰:“四人皆帝臣也。”郑玄云:“风后,黄帝之三公也。”按:黄帝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也。所以,“三公”又称“三台”。
关于“六相”,《管子·五行》篇说: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辨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关于“四面”,《
尸子》载: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这里的所谓“三公”、“七辅”、“六相”等都是后人根据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君臣关系所作的推想,并不能理解为黄帝时代就有这样的官制。以上记述反映出一个史实,黄帝时有不少能干的大臣配合他管理部落联盟的事务。
六相,指的就是六位丞相,黄帝时期共有六位丞相,他们各司其职,镇守一方,使得黄帝一朝,繁荣昌盛,被后世史学家所向往。“黄帝六相”比佛教六相要早几百年,最早提出“黄帝六相”的是管仲的《管子·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