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
祁山,通常指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出兵北伐
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
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
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
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三国故事
一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
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后诸葛亮令赵云、邓芝作出箕谷疑兵,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姜维做先锋。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二出祁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
陆逊在
石亭打败
曹休之机,出
散关,包围
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三出祁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229年),亮进攻
武都(今甘肃
成县)、阴平(今甘肃
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
子午谷、
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四出祁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
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
刘禅下旨令
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
张郃。
五出祁山
第五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
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
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
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
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
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
岐山县东北附近,
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礼县祁山乡。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北伐用兵
建兴六年春
诸葛亮事先扬声走
斜谷道取郿,让赵云
邓芝设疑兵于斜谷,吸引
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王平独木难支,遂有诸葛亮
空城计一事。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建兴六年冬
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
王双来追,被
魏延所斩。
建兴七年
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
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
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秋
魏军三路进攻汉中,
司马懿走
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
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
赤坂(陕西省
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
建兴八年秋后
诸葛亮使魏延、
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
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
阳溪(
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
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
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
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
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
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又称盐官镇,位于礼县东北部,盐官河两岸,东接天水市、徽县,西邻西和县),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
司马懿与
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
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诸葛亮在
木门道设计,连弩射杀魏名将
张郃。李严废为平民。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
死诸葛走生仲达”事。魏延因与
杨仪不和,被以谋反罪诛杀。
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人们通常按照清人
俞樾《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称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
梁章钜称诸葛亮四次北伐,未记建兴七年出兵。
失败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统一大业的原因并非战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日夜操劳下病殁于伐魏前线五丈原
大营,这不仅对蜀汉伐魏不利,且对蜀汉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损失。虽有
姜维接替前线指挥,但总显人才匮乏,后继无人。
2、在
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相对而言,形成气候晚于曹魏、
孙权。
夷陵之战后,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与才多将广,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较,差之远矣。
3、“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东汉腐败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丧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4、蜀汉朝廷宦官黄皓等专权,后主昏暗,后防空虚,纵使
姜维在前线拼命作战,终难挽回危运,后主早已降魏做俘虏,进入
安乐宫。
5、北伐战事中,关键时刻用人失误,
马谡失街亭,
李严误军粮,失去大好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失之
难以挽回。
6、攻占
陇右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往往粮尽兵退,收地复失,陇右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边措施不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粮尽而还。与此,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国力相之强盛。
综上述,总结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北定中原”关系中的成败教训明示,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民族要兴旺,事业要发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的拥护和支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强有力才干的人才队伍;兴利除弊、反腐反贪、惩治腐败;加强民族大团结;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合理用人;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否则,将终难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