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后来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首次出现距今约900年左右。
何为八景
八个胜景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后来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例如
燕京八景、青岛八景等。《睢阳
尚书(袁可立)袁氏家谱》:“又袁家山列入
洛学书院八景。有七言诗三首咏
大司马可立及其子参政
袁枢与其孙知广西
新宁州袁赋诚,各诗一首。”
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并多为它们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题咏描绘。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如部分城市曾进行过八景的评议和更新。
尽管流风所及,也有滥竽充数,凑合而成的,致令有识之士讥为附庸风雅或粉饰升平(指存在社会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但始终不失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时至今天,不少地方重定“新八景”,赋予新的风物内容和时代精神,这种“旧瓶新酒”的做法,应予肯定。例如,澳门首次评定“八景”,是在90年代,同样获得社会共识。
道教语
“控
飊扇
太虚,八景飞高清。”——
南朝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
“仙心从此在瑶池,
三清八景相追随。”——唐·
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
“我入八景,回驾琼轮,仰升九天,白日飞仙。”——《
云笈七签》卷三十
八景起源
如果据传统说法以及《
辞源》(新版)的“潇湘八景”条目,均以《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为最权威的出处。在卷十七有一则是:“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相夜雨”、“烟寺晚钟”、 “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上述似乎已成定论。按宋迪是北宋人,但其生卒年代尚缺确切记载。笔者据近人
郭味蕖(
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专业人员)成书于50年代的《宋、元、明、清画家年表》,关于宋迪的记述是:宋迪(字复古),“
元丰元年(1078年)比顷作《潇湘晚景》图”。另一记述是,“
元祐六年(1091),宋迪尚作画”。如按此时间推断,则“八景”的首次出现距今约900年左右。
最早八景
章江与
贡江在
八境台下汇合成
赣江,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故取名八境台。此台建成时,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
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
苏东坡按图题诗8首。
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官
岭南郁孤台、
马祖岩、尘外亭和
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先是北宋
嘉祐间,
虔州太守孔宗瀚因“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之”,建城楼于其上,并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八首的引言中记述说: “《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 苏东坡根据八境图所描绘的楼观台榭题诗八首,从此这座城楼也被称为八境台。苏东坡当时所题的“八境”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崆峒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八景”。 其一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同治赣州府志》记载:“石楼去府治一里,苏轼诗‘坐看奔湍绕石楼’即此。”这个石楼在那里?一说即八境台本身。同治府志按语中说“……奔湍绕三字亦惟兹台足以当之,否则必
龟角尾另有石楼也”。《赣县新志稿》也记载石楼去府治一里,另一说见万陆同志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日《赣南报》文章:“据史书记载,石楼当在城北六里处,该石高峻,如楼房独立,傍有七室相通,因而得名,可惜后被毁坏”云云。 我赞同第一说。孔使君可以在石楼盛宴宾客,望着湍急的江水绕楼而去,非八境台莫属。“龟角尾另有石楼”是假设不能成立,在龟角尾附近,有章贡台、白鹊楼,都在八咏之中。
八境台北另有合江楼,
文天祥有
合江楼诗:“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岫,秋雨两三洲……”但文天祥却另有石楼诗,诗中有句“长垣连草树,远水照楼台,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可见合江楼不是石楼,从文天祥石楼诗意看,石楼也应是八境台。 八境台屡经动乱和兴废,明末清初,
杨廷麟在赣州抗清,八境台毁于战火。
康熙二年、民国十八年又毁于火,均加以修复。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赣州的象征。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三日烧毁后,一九八O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耀邦同志指示重建。 其二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此景为章贡台,今不存。嘉祐间
赵抃为州守,在治西北野月、野景二亭旧址上新建,并为之记。据《同治赣州府志》府城全图,遗址在今赣州五中东北,供电所靠城墙高阜地。赵抃(宋)、杨廷麟(明)、王厚(清)等有诗。 其三 白鹊楼前翠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白鹊楼一景,在八境台北,今不存。 其四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这一景有两个说法,一说为螺亭,在赣县东南七十里,《同治赣县县志》持此一说。《述异记》载:“螺亭在南康郡,昔有贞女,采螺为业,曾宿此亭,螺啖其肉,故号螺亭。”据《同治赣州府志》(卷四·山)记载,距城东六十里为鸡心石,又东十里为螺亭石。有拾螺女为螺嘬死葬亭傍,冢化为石螺,壳无数,东坡诗“碧溪青嶂绕螺亭”指此也。一说为皂盖楼,笔者以此说为是。因为此景是写诗人在皂盖楼饮酒所见,主体朱楼即皂盖楼,以螺亭远景为陪衬。如以螺女亭为“八景”之一,我觉得螺女死于螺,螺女何辜!绝不是什么动人传说,而冢化石螺,螺壳无数,令人怵目身麻,也非美景。而文天祥皂盖楼诗则甚美: 一水楼台绕,半空图画开。 蛐蜒行薜荔,雀影上莓苔。 碧落人千载,青山酒一杯。 晚烟看不尽,明月却归来。
在宋以后的八境台和诗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螺亭说,皂盖说都有,但写螺亭的诗并不十分明了,写皂盖楼则较多。 可惜的是,皂盖楼、螺亭都荡然无存。 其五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 末句一作“著鞭常恐祖生先”,此景写马祖岩,马祖岩寺已不存。 其六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濛。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此景写马祖岩的尘外亭,今不存。第四句虽然提到城内慈云寺舍利塔,但并没有人说是苏东坡所写的“八景”之一,到后来,许多旧景如烟云散,没有了,新“八景”中就有了这个塔,谓之“雁塔文峰”,这是后话(注)。 其七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这一景写郁孤台,一九八四年郁孤台已全面修葺。 其八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苏诗的第八景,一说是上洛山,依据是《
太平寰宇记》。一说是崆峒山,依据是《
南康记》。我主张后一说。万陆在《赣南诗话》发表的文章中认定,苏东坡最后一首写山景,以上洛山总概。如果有这一层意思,那还是以崆峒山为宜,因崆峒山是虔州的望山,苏东坡在诗中极为称赞“岂非崆峒秀,为国产俊民”,“山中木客解吟诗”句,《南康记》的注是富于诗意的,它说“赣县东南山上有台,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鼓吹声,即山都木客吟唱也。”这和《同治赣州府志》关于崆峒山的另一记载联系起来看,都很有意思的。“县南六十里山麓周百余,巅有湖,湖有艑艚底或动之,风雨立作。”而崆峒山又名空山,赣县旧志记载,第八景“若非崆山,则末二语空山山中字叠出”,苏东坡当不会这样写的。至于《南康记》中说山上有台,可惜连台的名字都没有留传下来,当年陈晦之老先生讲学,
包拯问道于空山,恐怕都登临过这个台吧! 苏东坡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前面,写了一段富有哲理和文采的引言: “……苏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从而八乎?所自观之者异也。且子不见夫日乎,其旦如盘,其中如珠,其夕如破壁,此岂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为八也,则凡寒暑、朝夕、雨旸、晦明之异,坐作、行立、哀乐、喜怒之变,将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者矣,岂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于一也,则夫四海之外,诙诡谲怪,《
禹贡》之所书,
邹衍之所谈,相如之所赋,虽至千万未有不一者也。
后之君子必将有感于斯焉,乃作诗八章,题之图上。” 苏东坡之所以对“八”发了一通议论,并在第一首诗中题到“八咏聊同沈隐侯”,可见当时社会上并无“八景”之说,苏东坡所以写八首而不是七首或九首,使它联想到
沈约有“八咏诗”而已,说明他实在没有要创造第一个“八景”的念头。至于沈约的“八咏诗”,有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哀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等八首,则为抒情诗,没有描绘具体的景物和处所,虽然诗意浓郁,音节铿锵,韵律柔美,但意境颓伤、灰暗,充满“落花”、“衰草”、“早霜”、“深暮”、“孤月”、“微澜”的寂寞、凄苦、空幻的心情,在思想上不可取,沈约虽博通群籍,有很多著述,但史家评论他“昧于荣利,颇累清谈”,政治上热衷阴谋诡计,死前据说梦见鬼割了舌头,其思想在“
八咏诗”宁可见一斑。 中国的第一个“八景”,在苏东坡的大手笔下产生出来,文以名传,使虔州“八境”身价百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件事的后果,苏东坡和“八景”的设计师孔宗瀚都料想不到的。
张照承父子与清代八景(文瑞)
赣州八景中,清八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的意义是承前启后的。从1067年苏东坡在山东郊州为孔宗瀚题虔州宋八景至清张照乘(应为
张照乘)父子题赣州八景,时间跨度近600年;再从张照乘父子题八景至赣州现代八景的问世,时间跨度300年。前后两个时间跨度中,历史空间巨大,社会与自然乃至山川地理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探究清八景,对我们今天研究赣州八景文化是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
雍正十三年,张照乘调任
赣县知县,其父张栋书、弟张照黎也随后来到
赣州。赣州城因为这父子三人的到来,进入了一个文化盛期,关于赣州八景的一段文化佳话也就此形成。张氏三人,乃河北省
磁州(今
磁县)人,均为饱学之士。其中“张照乘以拔贡为官学教习,雍正十三年调知赣县。”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颇有褒奖,说他“才能任巨”,有才能,能担当重任。他入城不久,“请迁复学宫(即
文庙)于城东故址”,即将县学在现
慈云塔下重新恢复,并在公务之余,亲自参与县学的管理与教学活动,并从中选拔了一批有志且有抱负的年轻学子在他的县署中任职。如此苦心经营六年,赣县的人才才逐渐成长起来。当时,赣县尚无
社仓,张照乘便竭力劝说有钱人捐谷,设立
义仓,分贮于城乡各处,以防患灾年歉收之急。赣州城水东一带自古叫火焰山,山岭赤色,张照乘担忧百姓遭受火灾血疾,便带头栽植松树,并鼓动城乡百姓一起参与,终于成就了今天郁郁葱葱的一片万松山。
为防止水患,他还要求章、贡、赣三江沿岸百姓大力种榕护堤,以至赣州城内外,尤其是三江六岸榕风浩荡、逶迤成景,赣州的水患也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任职期间,他还开展了“修八境台城垣,清理官衙,收养婴儿”等深得民心之活动。他的一系列作为,让赣州城百姓大为感动,他的高尚德行,使得还在任的他更赢得了百姓厚爱,士民们自发地捐钱为他修建祠堂以彰其德。因为政绩卓著,张照乘随后被提拔为
饶州府同知,后来历任
吉安、
南昌、
嘉兴知府等职。
今天,我们后人看张照乘,会觉得他所有功德中最大的一件,不是他的政绩如何,而是他与父亲张栋书(字子车,著有《晤言集》、《百善录》)、弟弟张照黎为赣州城拟定“清八景”。这是件文化事项,或许还只是他们父子三人闲情逸致的产物。然而,政治内容是每个为政者都必须所为的,文化内容却未必是每个为政者所能为的。这项文化内容一旦确立,竟然承前启后了近千年!
不能确切是张照乘任上的哪一年,他们父子三人谁也不记得是第几回上八境台了。这回,老夫子张栋书依然是“携长儿照乘,次儿照黎”,兴致勃勃走在前面。他们行走于“台前后左右,周览山川,仰溯前人”,议论起了苏东坡及其八景诗。张栋书认为苏东坡的咏八景诗是遥想寄兴之作,苏公却能于“风来雨过涛声山色间,别开灵境”,咏唱出旷世之作,甚至连他的数十年前也来过赣州的老父亲苏洵也因此“足与江山并传”。张栋书自言“非敢希踪苏氏”,其实恰恰相反,他就是有心比拟苏氏父子。他认为苏东坡及其八景诗,令其父亲
苏洵在赣州的经历(苏洵到过赣州天竺寺)也成了经典,如今我儿在赣州作知县,我们也可在赣州八景上作些文章,既可“聊以志游”,也或可作一回比拟苏氏父子之风雅事。于是,他们父子三人,以八境台上所见景致,分题八景(见《赣州市地名志》)。
在八境台上,最遥远的景当数峰山、储潭。清人眼中,峰山是赣州城的风水山,扼守三江,聚集风水;储潭则是赣州城的风水潭,聚赣江风流,聚赣州风水。张氏父子则认为,储潭“乃台之遥照”——储潭如一面巨镜,江水清澈,江面宽阔,可以映照八境台,是台之外延台之魂灵。有了对储潭如此诗意的理解,储潭便超越了其本身——不仅仅为祭祀祈祷平安过滩庙地,不仅仅为潭深回旋聚物捞尸场所。
随后,一个初春的日子,张照乘父子三个相约来到了储潭,并分别写下了优美的《储潭晓镜》,把储潭美妙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数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开始贫竭,赣江河床上升,水面变窄,水流量变小,导致著名的“储潭晓镜”之景受了影响。再加之
工业革命昌盛,大气污染,能见度变小,从八境台已不能十分清楚地了望到“储潭晓镜”之美景了。“储潭晓镜”渐渐退出了“八景”文化舞台。
至于最先的“潇湘八景”所指何地,具体方位在哪里?可谓诸说不一。有人认为,可以乏指
洞庭湖风光。也有人说,乃是
湘江的别称。更有人断言,湘水合
潇水之称,今潇湘合流处,有湖南
零陵县北,其地有潇湘镇云云。(以上分别见新版《
辞海》、《辞源》)看来十分抽象。
笔者近年参与地方史志的探讨,却发现了与上述结论不尽一致或有待充实的史述。据《
长沙史志通讯》援引北宋大书画家
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跋尾》,有如下两段值得注意的文字:
“余购得李营丘画八景图,拜石余闲,逐景撰述。”
“(洞庭)湖之南皆可以名潇湘。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
这可为我们提供了与前人结论不同的新证。所指“李营丘”其人,乃是
五代末年以至宋初的
李成,其生卒年代为
后梁贞明五年--
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19年 --967年)。李成字咸熙,本是唐代宗室。先世居于
长安,后迁
青州益都的
营丘地方(今山东
昌乐县东南),是以人称“李营丘”。他的祖、父,都是文化名人。李成自幼多读经史,能诗,善琴,工奕,擅画山水,尤以绘“平远寒林”山水见长。他和
关仝、
范宽形成五代
北宋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由此可见,发明“八景”的专利权,不宜让宋迪专美,起码还有一个出生早于宋迪一百多年的李成。于此也可推断,“八景”的上限,起码还可以追溯至五代或北宋初年,较之“源于北宋”的宋迪,大可以“修正”再添100多年,即历时千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李成的真迹,在北宋时已经存世无多,这个“李营丘画八景图”比之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有何异同,可惜今天无从获得物证比较。据考,今辽宁文博部门藏有《小寒林图》、台湾藏有《
群峰霁雪图》,但专业研究者都认为这乃是“仿作”而非真迹,但愿今后有人为此作出新的求证,以解“悬案”。
生活原型
如按上述米芾的一段论断,“湖之南皆可以名潇湘。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其意是说,“潇湘美”景仅指洞庭湖以南,湖以北的汉水、沔水地区,无非浩浩汤汤,不存在潇湘美景。
据《长沙史志通讯》援引《天下一统志》、《
长沙县志》、《
湘山野录》等,综合而得:
“八景台,在(长沙)府城西。”八景台,在(长沙)驿步外门”。
元代欧阳会为此作《登八景台》:“山箴重兮水箴重,晴岚夕照有归鸿。潇湘八景丹青画,都在高台指使中。”据长沙方志工作者考证,当年“八景台”遗址至今尚有位置可考,即今天
湘江大桥东岸的引桥便是。如此说成立,传诵千载的“八景”,其最初“生活原型”乃指长沙地区与洞庭湖之南有关的风物,可算实有其地,并非抽象的泛指。
也许有人问,沈括也是博学大师,为何在“八景”首创问题独推宋迪而排除李成。比较可信的解释是,李成传世的画不多,时人曾有“无李论”之说。无怪乎博闻强记的沈括也是见不及此了。
江西八景镇
八景镇介绍
东南,西接
新街镇,北邻独城镇,东濒
丰城市泉港镇,南连
樟树市张家山乡,处三市交界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
浙赣线樟上支线穿境而过,“京珠”、“沪瑞”两条高速公路并网线横贯境内,并在境内胡家坊设立大型永久性互通出入口;高胡一级公路交汇贯通,东连
105国道,西接
320国道。镇区北距高安市及320国道36公里,南距樟树及105国道10公里,东距丰城市30公里,西距
新余市78公里,依托境内
昌樟高速公路,可直达省会
南昌市(69公里)和
昌北机场(90公里)。
建山镇的煤矿专用线,以前每天只有两班火车,而且大部分是棚车,从樟树开往建山途中可到八景停靠,短短25公里可得走2个小时的火车路程。可现在从樟树开八景几乎是15分钟一班的公交车,而且只需30分钟左右可到达。交通的发达源于八景的建筑陶瓷的兴起。
经济支柱
1、矿产
镇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储量较大且具有经济开发 八景镇
价值的主要矿种有煤、铅土、
耐火土、
石灰石、
瓷土等十余种,其中以煤炭和瓷土储量最为丰富,煤炭开采量达1885万吨,瓷土总储量2000万吨。
2、建陶业、轻工业两产业并重
八景是江西省工业重镇,工业基础雄厚,陶瓷产业产值占高安市的33%,水泥工业产值占高安市的22%。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以建材、食品、轻纺为支柱的产业格局,三大产业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从2007年开始,高安正式组建了陶瓷产业基地,重新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区,引进了52家陶瓷及配套企业,合同引资达到了110多亿元,目前有18家陶瓷企业的24条生产线已投产。代表企业外省引进品牌:中源陶瓷、新明珠陶瓷、本地品牌有瑞景陶瓷、华茂水泥、浙江红狮水泥。
随着陶瓷基地的落地,北八道物流、自然水公司、火电厂等一大批企业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落成
食品加工业代表企业有:上海元盛食品、春丝食品、瑞龙食品、景福食品、八景针织、礼港景雪大米加工厂、服装厂等。
3、新兴农业兴起
八景农业一直制约着八景经济的跨越发展,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元盛食品、世威奶业、天龙蚕丝、中林绿源等企业,逐步形成了以牛、桑、花为龙头的产业格局,种草养牛、种桑养蚕、栽树育花已成为八景农业的新景象,三大产业的产值已超过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52.2%。
4、旅游业
八景最早因纪港渔歌(现今的
礼港湖一带)、荒山听鼓、牛鼻嘴观潮、西华寺钟声 西华寺、大吉岭神仙洞、龙窝山放牛、胡家坊跑马、吉岭瀑布八大景观广传于民间,历史悠久,且每个景观都有自己的一段动人传说。
①礼港湖端午节——是八景镇的母亲湖,归属于大吉岭风景区之列。礼港湖畔除了渔歌,还有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七(龙舟初赛)、十八(初赛)、十九(决赛)三天的端午龙舟赛。来自各地的商贩都会在十五、六来到这里选好摆放商品的位置,而这次的商会绝不逊色于八景镇每年的元旦商会。平常的礼港湖畔,每到傍晚,纪港就会飘来一阵阵打鱼姑娘的歌声,悦耳动人、心旷神怡。
②八景公园——八景镇投资2000多万建设的生态公园,2011年的雏形已经全部出来,并已经建立八景公园好门牌。预计在2011年全部完工
③新明珠酒店——2010年年初签约的5星级新明珠大酒店也将在礼港湖一带简称,礼港风景极佳,除了常年不受污染的600亩湖面外,旁边还有神仙洞、红军遗址、吉岭瀑布、天府观、西华寺等景观。镇政府规划将借助新明珠大酒店的落户,提升礼港湖周边居住品质,并在此开发一个规模旁大的休闲度假胜地。
目前,一些前期工作已经开始:先是从镇区高胡路引出一条公路,直达礼港湖核心景区,再迁掉了旁边几家养猪场,政府有意把礼港湖改名为明珠湖,借助新明珠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八景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八景集镇建成面积已达七平方公里,镇区土地已基本开发完毕。下步目标是7月份迁出瑞景瓷厂,彻底告别城区企业。把集镇建设范围拉大到西南岭、礼港湖一带。
④西华寺的香烟——每到清晨,西华寺上空香烟缭绕,方圆二十里的一些群众都来西华寺上香拜佛,祈求平安,寺内常年钟声不断,香火不熄。
⑤大吉岭神仙洞——八大景观中特色最多,内有神仙洞、吉岭瀑布、岛之宫、天府庙、红军遗址等景观。其中,神仙洞最具代表性,此洞绵延十里,穿梭在大吉岭脚下和礼港湖底下,内面千奇百怪,有些石头远看像观世音,近看像一朵绽放的红玫瑰;有些石柱一柱擎天,雄伟壮观;各种石凳、石桌也像是有人事先为游人准备的,既整齐又有形,让人觉得非常惊奇。
大吉岭风景区占地1.8平方公里,景区自然风光秀丽,山水互补,面积600余亩的礼港湖位于风景区脚下,湖中有岛屿两座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来自肖江一带农村和临近樟树、丰城市的龙舟爱好者达数万人。
⑥⑦龙窝山放牛 、胡家坊跑马——龙窝山放牛、胡家坊跑马最具历史底蕴。相传康熙有一次下江南经过龙窝山,看到龙窝山群山起伏,水丰草茂,牛儿群群,风光秀丽,由衷地赞叹道:“放牛好去处也”;当他走到胡家坊时,看到胡家坊方圆五六里一马平川,不由地说出了“此乃江南跑马胜地也”,“龙窝山放牛”、“胡家坊跑马”的由来就缘于此吧!也许是应验了康熙皇帝的金口玉言吧,现在的龙窝山地;胡家坊成了“揽三市两江,通十省要衢”之地,“京珠、沪瑞”两条高速公路并网线穿村而过。
⑧牛鼻嘴观潮——景色最为壮观,肖江及其支流在牛鼻嘴交汇注入赣江,每到涨潮季节,这里的河水一阵阵向岸边拍来,那个场面犹如战场上乘胜而进的部队,一阵阵一阵,一阵超一阵,壮观非常,要不是由于场面较小,丝毫不会逊于钱塘江潮。
经济发展
近年业,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八景人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人的胆识,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大重点,实现了镇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超过亿元。成为
宜春市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