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桥
江苏省兴化市八字桥
八字桥是兴化城古桥梁,位于兴化市东城内东大街与北城内北大街交汇口以东,坐落在与北大街平行的东市河上,为一座东西向、单孔、花岗岩石拱桥。
历史起源
八字桥古称“中和桥”,又名“登瀛桥”,因其与南市河上南北向的永福桥(即古“长安桥”)相交如“八”字型,故别名“八字桥”。
古八字桥始建于明代。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兴化知县陈宇在重修八字桥的同时,在桥上新建了一座“凌霄亭”供来往行人休憩,并于亭上悬挂“宰相里”三字匾额,与桥西“元老府巷”内的“状元宰相”李春芳府第相对应。重修后的八字桥上嵌有李春芳之孙李思诚撰写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中和桥碑记》,另有黄建中、魏应嘉等名人碑文。此外,八字桥上还建有旌表李春芳爱女李如芷(监生王之麟之妻)的“节孝”牌坊,桥洞内东、西两壁又各有一座神龛小庙,东祀“河神”,西祀“桥神”。桥、亭、坊、庙合于一处,这样类型的古桥梁在国内可谓十分罕见。
青石构建
八字桥原为青石构建而成,清嘉庆年间,兴化育婴堂董事金承烈与同乡徐象山集得巨款,购买了一百多块花岗岩条石板,对八字桥进行整体重建。重建后的八字桥更为结实、美观,每逢阴雨天气,行人不再担忧之前青石板桥面的湿滑难行,因此人人欢喜称赞。继金承烈、徐象山之后,又有孝子张烺(字耀光)捐资再修八字桥的义举。
交通枢纽
历史上的八字桥占据着兴化城中心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它连通着商业最为繁荣的东城内东大街及北城内北大街,又是东市河上由南往北的第一架桥梁,且与舟楫往来的南市河相距甚近。随着明清时期“金东门”经济的迅速发展,寸土寸金的东城内东大街已呈商铺鳞次栉比之势,于是便依八字桥南北两侧建起了遮覆河面的“过河楼”,楼下皆用作店面,桥梁、过河楼与东大街融为一体,使八字桥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商业“廊桥”。由于当时的八字桥一带热闹非常,遂有了“不逛八字桥,等于没到兴化城”一说。
兴盛时期
八字桥东、西聚集了大量兴化老字号,尤以布店、绸缎庄、钱庄、茶庄等为盛。由张诗创办于清同治二年(1863)的“张三泰布店”位于八字桥西堍。
民国三十三年(1944)汉奸县长李恭简为乘坐黄包车防滑起见,命人在八字桥花岗岩桥石板上凿刻凹槽以方便行车,成为八字桥的一段伤痕记忆。
古今地位
随着城内市河的填塞,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字桥已成为一座不见流水的旱桥,放平后的桥面成为老长安路的一部分。在以后的旧城改造大潮中,古老的八字桥彻底被毁,而代之以一座与原貌实不相符的纪念性桥梁建筑。
参考资料
乡愁地标八字桥.兴化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0-05-20 17:18
目录
概述
历史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