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网络
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 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 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
产生发展
对全球生产网络进行分析的工具源于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产价值链理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 Poter,1985) 把市场竞争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中。他着眼于对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分析,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它分解为从设计开发到加工制造, 再到产品销售等不同阶段, 把这些阶段看作连续的过程, 就产生了价值链条的概念。
为了将价值链理论直接接到全球经济或产业网络组织中去,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杜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格里芬把波特的价值链条概念应用于全球范围的企业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条理论(Global Commodity Chain, GCC) (Gereffi,1999)。格里芬(Gereffi) 将采购者驱动(Buyer—driven) 的价值链与生产者驱动( Producer—driven) 的价值链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一比较研究对全球经济的二元治理模式即市场和公司制模式提出了质疑, 认为二元治理模式掩盖了目前全球经济深刻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这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后, 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Kierzkowski,2001) 使用“片断化”( Fragment) 来描述过生产过程的分隔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这就使得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在起来, 这一跨界网络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完成, 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作完成。随着贸易的发展, 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 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发现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等业务分离出去和全球采购更加有效益。由此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机会, 只不过这种融入一般都是从介入全球生产网络中低附加值环节的低端道路开始的。
研究
国内外对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一是地区层面, 主要研究特定地区的全球生产网络状况。Yeats( 1998) 通过分析OECD 国家的零部件产品贸易额、贸易流向和贸易结构, 提出全球生产网络正在不断地扩张发展, 并且以机械行业及运输工具行业最为明显。Kaminski 与Ng( 2001) 研究了中、东欧地区不同行业的全球生产网络, 得出了汽车、办公设备、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家具行业的生产网络处于主要地位的结论。二是全球层面, 主要研究全球各国及地区的全球生产网络的总体状况。Athukorala 与Yamashita( 2005) 对Yeats 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良, 从整体上对全球生产网络的规模、贸易流向以及产业结构等进行了研究。以上两个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基本描述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的现状, 但是仍然缺乏对各国和地区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特点的比较研究。
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成因, 已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研究。WIR( 2003) 指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生是源于各国贸易政策的改善、刺激外国投资以及技术进步。也有学者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所推动的( 苏桂富、刘德学、陶小惠, 2005) 。Jones 和Kierzkonski( 2001) 将原因归结为世界范围内生产者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所引起的联结各个生产模块的服务链成本的下降。另外, Van de Gever( 1997) 提出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是全球生产网络的主要成因。目前关于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单一层面的, 从政策、产业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的并不多见。
发展状况
(一)全球生产网络正在快速扩张
目前用来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状况的指标主要是零部件产品的贸易额及贸易流向, 本文亦使用这一指标来分析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变化状况。零部件产品贸易额的统计方法使用Athukorala( 2005) 提出的方法: 从用于对有形贸易产品分类的第三版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 Rev3) 的全部10 大类数千种产品中选取出涉及加工贸易的225 种具体的零部件产品, 然后计算其具体的进出口额。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全球零部件产品进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2 年全球零部件产品出口总额为4470 亿美元, 1996 年为7290 亿美元, 2003 年增至10480 亿美元, 12 年内增长了134%。而同期的进口总额从1992 年的4080 亿美元增长为2003 年的10440 亿美元, 增幅达156%。全球零部件产品贸易额的大规模增长反映了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全球生产网络总体上正在不断扩张与深化。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多地参与了全球生产网络
1. 东亚地区是全球生产网络最活跃的参与者
各国及地区不同的自然禀赋、经济贸易政策决定了各自的零部件产品贸易额必有所差别, 进而各地区在世界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额中的份额也有所不同。在出口方面, 1996 年出口份额最高的地区是东亚, 为38.3%,其次是欧盟和北美, 份额为38%、22%, 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所占份额的总和仅为1.3%。2003 年份额最高的三个地区仍是为东亚、欧盟、北美, 其份额分别为42.7%、32.2%、18.9%。进口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同,2003 年进口份额最高的地区为东亚, 其份额为41.5%, 欧盟、北美分别为30.2%、18.2%(Athukorala、Yamashita,2005) 。这一状况说明了从各地区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来看, 东亚地区参与程度最高, 欧盟与北美次之, 拉丁美洲、中东及非洲地区最低。
2. 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程度加深
1996~2003 年, 发展中国家零部件产品出口额占全球的份额有较大上升: 1996 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零部件产品出口额中的比例为24.3%, 2003 年增至35.3%, 7 年内增长了11%, 而发达国家的份额则相应地下降了11%。发展中国家零部件产品出口额占全球份额的上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 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之中, 并且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也在增加。
3. 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比较集中
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地区。2003 年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5 个零部件产品出口国为中国( 包括香港) 、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和泰国, 它们占整个发展中国家零部件出口总额的55%。这5 个国家中, 有4 个位于全球生产网络发展活跃的东亚地区, 墨西哥则因为参加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从而降低了贸易壁垒, 直接与美国、加拿大贸易一体化。与此相反, 那些与主要的发达国家市场没有什么联系, 缺乏基础设施或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劳动力的国家, 则极少可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
(三)各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性相异
1. 电子、机械产业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主导产业
在所有零部件产品中, 电信设备出口额占全球零部件产品出口额的份额最高, 为13.9%, 其次为半导体及其它电子部件和汽车零部件/饰件, 比例分别为13.1%、8.7%。接下来是办公设备、电子机械和设备、电路转换/保护设备、飞行器及相关设备, 其份额分别为7.2%、5.6%、5.3%、5.2%, 这7 类产品在全球零部件出口额中的比例达到了59%。值得注意的是, 这7 类产品大多都集中在电子和机械这两个行业中。这一现象说明全球生产网络所所涉及的产品中, 电子、机械产品占了主要部分, 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行业主要是电子产业和机械产业。
2.服务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性增加
近些年来, 由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体——跨国公司对服务业的日益重视, 全球生产网络中这种从传统的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全球FDI流入量的部门分布在近十几年内发生的较大变化上: 从上世纪90 年代初至21 世纪初的10 年中, 投入服务业的FDI量占FDI 总量的份额明显增加, 其从1989~1991年的54%上升至2001~2002 年的67%, 而传统的制造业则出现下滑, 其份额从39%变为24%,同比下降了15%(WIR, 2004) 。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2 19:13
目录
概述
产生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