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系统设计。
教育部印发《
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四个教材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
《规划》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
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针对教材建设整体规划不够、
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等。
《规划》提出,到2022年,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系基本完备、质量显著提升,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重点在教材建设体制基本健全、教材体系基本完备、教材质量显著提升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思路,《规划》中以总分结合的逻辑,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第一、二项为涉及所有学校和学科的综合性任务。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解决教材建设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落实新时代新要求,加强系统设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确立教材建设的“魂”。第三、四、五项任务分别聚焦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教材建设。
在落实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方面,《规划》要求,在方向上抓思想落实,坚持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领导上抓责任落实,明确各级党委对教材工作的职责;在管理上抓分工落实,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教材管理体制;在治理上抓制度落实,分学段、分类型制定教材管理办法;在运行上抓机制落实,建立和完善教材编写、凡用必审、监测反馈等重要机制。
此外,《规划》明确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构建高水平专门化课程教材研究平台、整合优化支撑教材编写的配套资源、实行教材使用全员周期培训、提高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水平,为落实重点任务提供了人、财、物的全方位保障。
四个教材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一是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坚持“谁编写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二是学科学段环节全面覆盖。三是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管建结合”,教材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范畴,加强激励保障,激发建设活力,切实提升教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