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古城
河南潢川县内的古城
光州古城,即今河南省潢川县县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自古为豫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光州古城一水隔两城,南弋阳,北春申,黄国——弋阳——光州——潢川,一脉相承。光州古城在两千多年前已形成。从西汉初年到盛唐设州,已历经近千年的建设,已颇具规模,可惜的是北城的老街道已基本拆毁。
古城简介
架桥技术发达,跨江跨河发展的城市越来越多,而在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一条河一条江往往就是一条“天堑”,一水隔两城的城市并不多见,而光州城就是其中之一。
一水隔两城的城市在古代或许还可以再找到几个,但光州城这南北二城却又分别出了两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北城古称春申镇,正是因为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故宅,有黄歇的墓地而得名。而另一位在东南沿海、港台以及海外华人中被尊为圣王的陈元光恰恰又出生在被称为弋阳的南城,《光州志》记载:“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光州弋阳人”,弋阳,就是潢川南城的古称。
历史沿革
黄国——弋阳——光州——潢川,一脉相承,这里承载着超过四千年的悠久历史。
这里古为黄国,是中华黄姓发源地。从考古实物和历史典籍记载可知,黄国存在的时间是1400年左右。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地入楚。
西汉初置弋阳县,东汉初改弋阳为弋阳侯国,三国黄初元年置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北齐武平元年更名定城县,陈宣帝十一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阳郡为淮南郡,省定城为郡治;隋开皇元年废淮南郡,复置定城县,仍隶弋阳郡。唐武德三年改弋阳郡为光州,属淮南道。唐太极元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两宋时期光州均隶属淮南西路。元至元三十年光州改隶汝宁府,至清雍正二年升为光州直隶州,直隶河南布政使司,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
民国二年,废州设县,更名潢川,设河南第九行政公署,辖固始、商城等七县。1952年,潢川及其辖县并入信阳地区。
光州最早出现的城池距今已4000余年,黄国故城在今城西约6公里,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城址呈长方形,城墙周长6720米。城门遗迹3处,城墙系夯土筑成。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格局
一水隔两城
光州古城一水隔两城的城市局面并不是天然就有的,这个变化始于南宋时期。1195年,时光州知州梁季泌扩建南城,城市始扩北城的部分地区,当时还是一条小沙沟的小潢河此时才成为城市内河。但城市的大致格局,这时依然是一“方形”土城。
在顺治《光州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的:“今镇潢桥河,原止一支流小沟,古志土城四门。洪武初,河至沙沟转而东,郡兵部尚书张安仁以形家言,议改今河,人文遂盛,河流始大,遂筑北城五门,南城六门,甃以砖石。”这北城五门是:来运门、永和门、迎恩门、清晏门、大顺门。南城六门是:东门、西门、宁安门、康济门、小南门、大南门。这个“议改今河”,在乾隆、光绪《光州志》中均有类似的记载。透过这个记载,可以肯定的知道,穿城而过的小潢河,过去仅仅只是一支流小沟,在明时,因形家言,始得小潢河改道,不断扩展,而成为模样。可以想见的是,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这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了。
明正德六年(1511),兵燹城陷,知州李镗加固城池,以砖石重修,最终城周长14里,城墙高3丈,城壕深9尺。至顺治时,潢川城已是今朝的格局了。北城自建成后,官府多迁在北城,南城多为商铺民居。据志书记载,清时,潢川城池有街道19条,其中10条在南城。民国时,街道25条,其中南城占14条。
灿烂的文化
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曾写道:“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戍守重地也。”但光州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春申君黄歇,楚属黄国后裔,战国四君子之一。曾凭一书而退强秦百万雄师为后世留下千古佳话。后领封于今上海一带,成为上海及吴越之地的开山鼻祖。
“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亦埋骨光州,留下光州十景之七的《伯伦古冢》任人凭吊。
在大唐,光州对东南在福建用兵,‘变夷用夏到闽漳’,光州弋阳人陈元光由此被尊为闽祖,开漳圣王。尔后对东北方用兵,直到韩国,韩国光州之名,与此深有渊源。
及元,有赞美家乡“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被文宗皇帝赞为“中原硕儒唯祖常”的马祖常。延佑二年马祖常、马祖孝兄弟二人同时进士,更是传为千古佳话。与此类似的还有明时父子皆进士的刘绘、刘黄裳。
明时州人张安仁仕至兵部尚书,熊翀为户部尚书,喻时、芦士杰为明清两位漕运总督。
南城尚存的弋阳古镇建筑古朴,街巷纵横,素有“九曲十八巷”之美称。从石板铺路的小巷到“三山夹一井”的围墙,从青砖灰瓦的屋舍到木柱挑梁的门店,从雕窗的阁楼到合围的厢房,勾画出一幅江南古城特有的明清建筑景观,依稀可寻长久历史记忆的明清建筑遗风。
在小南海周围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依湖而建的南海观音禅寺、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教三义观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呈现出五教和睦、共生共荣的独特景象,己成为潢川南城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古老光州悠久、辉煌且包容的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知名作家叶楠把光州古城和中国当今最美的凤凰古城相提并论:“一条大河把县城分为两个城......”叶楠说:“潢川城很美丽。我离开潢川后,曾到过很多县城,感到都没有像潢川城那样美丽。当时城里的小潢河上,有座镇潢桥,桥上有铁水牛,一条河把潢川分成了南北两个城。城里还有清真寺,三山夹一井,一步三空桥,小南海,铁旗杆和那一个个夏季满池荷花的池塘。潢川的景色真是美极了,小苏州的名号名不虚传,这里是很能陶冶情操的”。
光州商业
八世纪初,光州已是豫东南的贸易中心,光州城水陆运输便利,为豫东南地区农副产品和土特产的集散地,湖北、安徽等地群众常来“赶州”,商业日益发达,生产的丝绸远销闽王国(今福建省),制作的线毯供应到陕、晋、陇等省,地产的中药材打入鄂、湘、皖、赣市场。
明代,光州镇潢桥上也列廛贸易,城内店铺毗连,水上百舸争流,可谓“街上有多满,河上有多稠”。
清代,光州商业进入鼎盛时期。雍正年间置光州直隶州后,两湖、江浙、陕晋、皖粤等地客商纷至沓来,相继出现“湖广会馆”、“山陕会馆”、“湖南会馆”、“鲁班会”等地域性商团和同业行会达10余处,经营国布、百货、中药、杂货、盐行等业的店铺鳞次栉比。清末,全城大小私营商业有3000多户。南城大巷街以经营布匹、百货为主,小南头街以土布行、百货店为主,估衣街以弹棉花、铺被胎(被套)为主,顺河街以制作生活用品为主。经营的商品远销省内外,有些打入国际市场,如猪鬃、肠衣、牛皮、生猪、鲜蛋、活鸡等,通过汉口、青岛、上海等地的“洋行”,销往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当时,光州被誉为“豫南苏州”。
光州古城是潢川历史商贸繁荣的见证。手工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明清时期被誉为“豫南小苏州”。保存下来的景观集中体现于“一湖、两街、六大院”。“一湖”是南海湖及其周边独特的建筑;“两街”是大巷街和中大街,有传统商业店铺,店面多为明清建筑;“六大院”指当时名门望族留下的6处具有代表性的宅院,以其姓氏分别命名:胡家大院、苏家大院、王家大院、刘家大院、李家大院。
光州十景
光州十景·何兆渤①
一、弋山西峙②
平芜千里古黄城,西峙峰峦景色清。遥指浮光来远脉,近瞻淠水发长泓。岩疆久作中原障,茂岭先传上郡名。每欲登临倾北斗,那能长醉学刘伶。
二、淮水东环
界别南条万壑通,长淮一泻抱天中。雄州襟带联吴下,野渡涛声达海东。每见风帆冲晓雾,顿思雨笠驾烟艟。行人莫谓浑闲事,桐柏山前纪禹功。
三、七里清泉③
翠铺平林灿晚霞,一泓澄碧路渠斜。贫如颜子堪资饮,闲似玉川可供茶。飞鸟过时眩欲坠,淡云停处静无哗。寻源须要穷根底,濂洛清风到水涯。
四、五龙乔阜④
依廓阿谁建此台,五龙风雨乘时来。蜿蜒应逐潢流曲,腾跃知从碧汉回。高接烟云迷画桷,平临星斗远尘埃。鲰生岂爱泥蟠好,恐负为霖养钝材。
五、萧王故庙
干戈扰扰动中原,新市平林各自尊。炎德有灵兴冀北,杰刘得地首东宛。江黄此日留遗庙,燕赵当年未御轩。疑是萧梁传失据,土人直作汉屏藩。
六、霸王荒台⑤
萧条路柳色苍苍,此日登台恨转长。雁阵排空成壁垒,云屯拥树列旗枪。拔山力尽沉淮甸,盖世风靡失楚疆。自古英雄奇数定,樵渔收去话斜阳。
七、伯伦古冢
羡君好饮变常经,谁向坟头奠醁醽。天地有情长许醉,山川改面莫须醒。竹林夜月鸟啼遍,淮上秋烟暮雨零。荷锸苦心人未识,临风凭吊看云停。
八、春申遗宅
淮甸风和两袖轻,春申遗址向柴荆。盈门珠履今何在?列座琼裙未足名。频见饥鸟啼蔓草,时闻鸲鹆话山城。早知富贵难长久,不羡连云甲第荣。
九、聚仙邃阁
凌霄危阁壮名州,聚饮群仙向此游。芹水澄光摇碧彩,弋云凝翠霭清幽。由来玉署青云客,尽是瀛州白羽流。益信文昌开造化,联翩多士上螭头。
十、文笔层峦
秀列层峦驾水滨,龙门瑞色霭秋旻。潢流叠浪成文绮,奎阁重檐绕汉津。灵气自为黉序结,笔峰恰与泮宫邻。渐余苜蓿斋中老,强作木天染翰人。
注释:①何兆渤,字扶鲸,洛阳人,清雍正八年(1730)由贡生任光州训导。②弋山,即弋阳山,又名浮光山。西峙,指弋山耸立在古黄城(今潢川隆古集)西。③七里泉,在光州西北,今潢川城郊老龙埂一带。④五龙,光州有五龙宫,在州城东北。为天旱求雨的祠庙,地处高丘,故称乔阜。⑤霸王台在今潢川张集乡。
参考资料
一水隔两城之由来.潢川县史志县情网.
光州古城风物示意图.潢川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
光州的城与墙.潢川县史志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1:34
目录
概述
古城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