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蚕祠,又名蚕花殿或蚕王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盛泽镇五龙路口,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历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当地丝绸业公所建先蚕祠。
1949年,先蚕祠被征作粮库,部分房庐被拆,园池湮没,祠基及门楼、大殿、议事厅尚存。
“文化大革命”中,戏台被拆除,后重建。
20世纪90年代末,当地政府斥资数百万元对先蚕祠进行了修缮。1999年秋天,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先蚕祠,以前是祭祀蚕丝业祖师的公祠,江南一带早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从天庭取来了蚕种和桑苗,从此,人间便有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所以,民间又称嫘祖为蚕花娘子,先蚕祠也被盛泽人称为“蚕花殿”。在养蚕之前或养蚕期间,四周的蚕农总要到祠里来拜一拜,祈求神灵保佑,取得蚕茧丰收。今先蚕祠,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先蚕祠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主体部分在东路,为两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井、戏台、庭院和蚕皇殿。西路为附属用房,供丝业商人议事、办公用。
主要建筑
门楼
门楼,面阔三间,飞檐斗拱,气势轩昂,正中三座拱门,小青瓦压脊飞翘,外墙配以清水砖贴面,显得素朴庄重。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三座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是为当年盛泽丝绸业繁荣的写照。门楼单檐歇山顶,主脊上的“螭吻”,一对相向咬定脊端,另一对昂首雄视云天。
正殿(“蚕皇庙”)
广场前是高敞的正殿,殿内除了供奉嫘祖外,还祭祀轩辕黄帝和炎帝神农氏。中间神龛供黄帝、神农、嫘祖鎏金坐像,上悬巨匾,书“人文始祖”。正殿内的四根大柱上镌刻着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先蚕遗教,抽丝剥茧,扬盛湖风范;后叶沐恩,绣锦织云,擅吴越声名”,系由倪平、陈志强、费师夷、周德华四先生撰制。该联上联中的“先蚕”和下联中的“绣锦”“织云”均取自祠拱门的匾额;上联中的“抽丝剥茧”和下联中的“绣锦织云”描述了绸乡儿女缫丝织绸的劳作情景,反映了盛泽丝绸业的繁荣景象。联中的“扬盛湖风范”和“擅吴越声名”也褒赞得当。另一副为:“衣被苍生兴百业;彰施藻采映千秋”,该联上联中的“衣被苍生”取自祠内正殿上的匾额,下联中的“藻采”取自《礼记·杂记》,以描绘绸缎的绚丽多彩。正殿上置巨钟,上镌楷体“蚕王祠”。正殿前的石板广场两侧加建碑廊,甬道直抵蚕皇殿台阶。
戏台
正殿的对面即是戏台,戏台背对门楼。戏台两侧与厢楼相通,坐南朝北,场地开阔。以前,相传小满日(公历5月21日左右)是蚕神生日,为了祈祷蚕神保佑丰收,丝业兴旺,便由当时盛泽丝业公所出资在祠内戏楼酬神演戏三天。届时,周围数十里的蚕农都前来进香看戏。对于先蚕祠小满戏,《盛湖竹枝词》里有诗载道:“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以前,茅盾先生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也对先蚕祠小满戏作了专门的记述。戏台有两层,戏台上方的藻井金碧辉煌。
文物遗存
砖雕
先蚕祠门楼砖雕上有嫘祖养蚕图,下有后稷稼穑图,东有尧帝访舜图,西有舜传大禹图。
历史文化
小满戏
小满戏,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民间以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为蚕神生日,各地蚕神祠庙皆开锣演戏,以庆神诞,此即小满戏之俗,已流传了数百年。小满戏习俗在盛泽镇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典型。小满戏,具有鲜明的农耕蚕桑文化特色,具有丝绸行业特征,是由传统的行业祖师崇拜演绎出来的民间酬神演戏活动,成了汇合行业习俗、祖师崇拜、节令民俗、演艺习俗等诸多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具有综合性特征,群众基础深厚,地域范围广宽。先蚕祠每届小满酬神演戏成为定例,持续近百年。1976年,戏台被拆,停演半个多世纪。1999年冬,先蚕祠恢复原貌,翌年得以恢复“小满戏”传统。
文物价值
先蚕祠是中国现存少有的祭祀蚕神嫘祖的祠庙,见证着盛泽辉煌的丝绸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95年4月,先蚕祠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先蚕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先蚕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五龙路口。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先蚕祠,路程约32.3千米,用时约3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