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汉末年,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
宗教。它以道家学说、神仙思想为主,广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传统的鬼神祭祀,
原始宗教的巫术迷信、禁咒、符篆,汉代的谶纬神学,导引行气、服食炼养、辟谷延年的方术,综合起来形成了道教复杂的内容。
因
黄巾起义的失败而开始分化。伴随着它的广泛传播,又同时陷入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思想紊乱的状态。两晋南北朝时,这种分化日益加剧。
一部分信徒向上层发展,参与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活动,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对民间早期道教进行改造。东晋葛洪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在《抱朴子》中为道教构造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来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他提出了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宣扬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这为儒家化的官家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高级士族参加道教的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天师道世家。这些世家大族参加道教以后,必然把他们的思想也带到道教中来。反映这种思想的上清、灵宝等派别遂相继出现,并迅速得到了发展。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的不断改造,遂使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的崇奉和扶植。封建统治者也由儒道合流走向了儒道并重。
儒家与道家 真正的中国哲学拨乱反正,是20年以后的事情。文革的批孔,放挺了儒家;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又让我们对老子敬而远之,而庄子的逍遥游,却让那些不得志的人觉得很暗和,所以,说到先秦哲学,在老百姓里影响最大,最有市场的反而是庄子。
其实,儒道的分野并不是一道鸿沟,都是诸子百家为了弘扬自己的学识,博得诸侯的青睐的一种手段,首先是一种工具理性,然后才由于影响到知识分子,进入价值理性,道德理性,仅而成为修养工具。 通过观察儒道学说,我想寻找一种合流,而不仅仅是分野。
学而优则仕,与越名教而任自然。 入世,似乎是儒家的思想,但是,道家也如此。黄老道家也是道家的衣钵。它的特征是研究术,进而到势,直接目的是君人南面之术,我们习惯上认为老子无为,但是老子对于政治哲学确实非常的重视。他是史官,从他的身份看,它对于国家的治理。对于政治,比孔子要热心,理解得更多。几句名言:“国之重器,不可轻示于人。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勤翻。” 平常我们说起老子,就喜欢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可道,非常道。”等等,这些朴素唯物主义的学说听起来非常高明,但是坦白讲,只是人老了以后的一种无奈:既然对国家、对君主没啥用处了,只好捉摸点无聊、又能够蒙人的事情,再加上确实有些感悟,又找不到证据,只好幻想、猜测,归纳。也是老子没办法的事情,对于老子的思想,哲学上仅仅是,或者说普通哲学书上仅仅是大而论之,而没有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结合它的各个年龄段,生活经历,可能是缺少证据,出土的太少,这样,我们就不能理清他的思想的发展史,抱着他的自然哲学不放,奉之为圭臬,惜之。 究竟怎样才算老子的精髓?庄子的要义?用实践的的观点看,要看他的影响。首先,他们的自然哲学。庄子对与自然哲学基本继承老子,持元气论,所谓的太极而无极,一生二,二生三,
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者道之动等等。应该注意,我们的社会虽然已经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但是我们仍旧没有发现时光隧道,因此也就无法复现洪荒,关于未来是预言,关于过去是畅想,从未知这一点看,过去于未来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假象,假说,这就是一种浪漫情怀,所以,道家的自然观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情怀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有了老子的大胆地猜测,不在乎这种猜测是否可以证明或者证否,恰恰是这种猜测,比如关于吐故纳新,长生不老,御风而行,给了人们以希望,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之药,方士炼丹,内家学养气,都是这种浪漫情怀的结果。在今天看来,有点可笑,我们怎么可以长生不老呢?可是,关于冰冻可以保存生命,关于改变基因组合可以长寿,仍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见,道家的长生不老的思想,作为一种宗教是一种积极探索人生奥秘的教派,是有着无法证否的哲学依据的。关于开始,我们不知道,关于未来,我们也不敢确认,这就为想像、假说留下了空间,是一种不可知的境遇,所以他还有存在的理由,发展的理由。我们说,科技发展无限,似乎发展科学就能够消除宗教,但是,就生命而言,人类走不到尽头,这个哥德巴赫猜想就不会解开,那宗教、哲学之谜就仍旧会延续,我们倒是希望其延续,越延续,我们越乐观。 *************** 扯得有点远了,但是用在生活上了。 关于“学而优则仕”。 孔子主张入世,儒家讲究做官。道家讲求出世,庄子终身不仕。孰对孰错?这是个实践的问题。看结果。 孔子,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我们说孔子的思想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网络知识分子担当士大夫,这是一个实际现象,因为它是一个现实问题。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事,为自己做事,为亲属做事。道家再离世,如果牵扯到个人利益,快饿死了,亲戚倒霉了,他也要挺身而出。而且是人,都有个想法、有个抱负,有个理想。有的人希望做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后两者,但是儒家相对于道家的饮食生活,毕竟丰富多彩些,实用些,饮食男女呀。想想看,整天想着找个没人的地方盖个小茅屋,没事钓鱼、下棋,毕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生活,得吃饭呀,而且还馋,想吃点好吃的,只是粗茶淡饭的修身养性,怎么想也不像个男人应该过的日子,他奶奶的,庄子这个大骗子,害自己也就罢了,怎么还要害别人?!害的陶渊明发花痴,正事不干,整天就知道摆弄菊花,沦为游手好闲之辈。 再看看老子,小国寡民,封闭自己也就罢了,竟然把全家人幽闭,小孩子出去玩也要捉回来,太不现实了,简直是斯巴达。 不管对道家的哲学怎样解释,他都是主张离世的,而且非常彻底,只破坏不建设,还不如太平道——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农民起义家就有这个气魄,敢变天,道家只是迂腐的嘟囔几句,老子还帮统治者说话,这样看来,其实道家才是罪魁祸首——既不让反抗,也不让做官,还替统治者出主意,坏到家了。 现在这个社会上道家很多呀。 正事干不了,牢骚满腹。抨击个中央,挖苦个共产党,自命清高,而又游手好闲,就是道家的遗毒。 放到我们每个家庭里面,似乎也很少人主张道家的生活,我们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上个大学呀,找个好工作呀,考个公务员呀,很少有人对孩子这样说:“儿呀,爸爸最大的希望,就是你自学成才,最好从结绳钻木开始,不要受社会的污染,没事煮个地瓜,烤个玉米就行。” 我们心底里还是希望享受,希望过好生活,在过好生活的基础上能够成就一些事业,这是道家所不提倡的。道家认为世间污浊,官场、生意场等等,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弱肉强食,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在夹缝中求生存,才可以避祸。 这样,首先就培养了一种示弱的心理,老子讲柔弱胜刚强,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但是,若果当一个人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抱着一种退缩、忍让、逃避矛盾的心理的时候,他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方法。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育方法,不能成为主流。魏晋玄学时期,可以说是道家大放异彩,但是带来的只是放浪纵欲,乃自最后只能再次提出“名教即自然”的回归主张,这提醒我们,只要在世,就必须入世,我们谋生,就要面对现实,而且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环境顺利,我们顺应;环境不顺利,我们改变,乃至造反,这就在更大的意义上弘扬了“入世”的主张,它不仅仅是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而且走得更远,或者说正反结合:社会好,学而优则仕;社会不好,学而优则反。所以,采取怎样的政策,都是要实事求是,看环境,看条件,但无论怎样,敝人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对于人生的成功都是一种阻碍。或者说,仅仅是一种辅助,是一种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