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纹岩松鼠
哺乳纲动物
侧纹岩松鼠也叫白纹岩松鼠、白喉岩松鼠、福氏岩松鼠。身体背面暗灰褐色;体侧面从肩至臀部有一个狭长白纹,在白纹下方为一个黑纹;体腹面呈淡赤褐色,胁带赤色;胸部至颏白色;尾基部毛色似体背面,尾端带黑色;后足足底与岩松鼠不同,局部裸露,仅后部有毛;在后跟与拇趾基部之间有一个长的肉垫。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侧纹岩松鼠
物种分类:兽类啮齿目松鼠科→岩松鼠属
拉 丁 名:Sciurotamias forresti(Thomas)
英 文 名:Forrest’s Rock Squirrel
别 名:白喉岩松鼠、弗氏岩松鼠(《中国药用动物志》)
属中文名:岩松鼠属
国内分布:分布于云南省。
Iucn2000:VU A1c
Iucn2003:LC.IUCN 2003:VU A1c ver 2.3 (1994)
生 境:主要栖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多的地方。
体 型:体长大于200mm,体重210-350g。
食 性:以坚果及种籽为食。
习 性:白昼活动。善于攀爬树木,行动敏捷,筑巢于岩缝中。
繁 殖:每年繁殖1-2次。
生活习性
白昼活动。善于攀爬树木,行动敏捷,筑巢于岩缝中。
基本简介
形态:身体大小似岩松鼠。体长195~250毫米;尾长130一180毫米,后足长47—54毫米;耳长25—27毫
米。颅长53~60.2毫米;颧宽29.4~30.8毫米;乳突宽22.8—24.3毫米;上颊齿列长8.3~8.8。
形似岩松鼠。体背面暗灰褐色;体侧面从肩至臀部有1狭长白纹,在白纹下方为l黑纹,体腹面呈淡赤褐色,两胁赤色,胸部至颏白色;尾基部毛色似体背面,尾端带黑色,后足足底与岩松鼠不同,局部裸露,仅后部有毛,在后跟与拇趾基部之间有1长的肉垫。乳头3对,胸部l对,鼠蹊部2对。
2n=38,FN=72,18对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点、9对亚中着丝点和1对在短臂上带有随体的亚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王应祥等,1980)。
颅长而低平。吻较长,三角形眶后突短而结实。鼻骨后端约与前颌骨后端在同一水平线。鼻骨前端略扩大。颊齿为4/4,即上颌与下颔相同,仅有1个前臼齿,3个臼齿
生态:主要栖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多的地方。白昼活动。善于攀爬树木,行动敏捷,筑巢于岩缝中。以坚果及种籽为食。每年繁殖1~2次。
分布于云南省澜沧江以东的滇西、滇西北,以及四川南缘,为易危种。冬毛可作饰皮。骨骼风干后,有活血祛风之功能,具一定的药用价值。
侧纹岩松鼠栖息于多岩石山区。营地栖生活,但也善于攀爬树木。常在昼间活动。在岩石缝隙中穴屠筑巢。以坚果、种子为食,能窃食谷物等农作物,对农林有一定害处。在华北5、6月间,幼仔即能出巢独立生活,可见母体是在3、4月间交配,4、5月间分娩的。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数据缺乏(DD)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饲养管理
侧纹岩松鼠的人工饲养可采用给合式铁丝笼,笼内有通道,有利于配种和饲养管理。如用竹木结构的笼子容易被松鼠啃坏。 饲养的房舍要干燥,冬暖夏凉,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应保持10℃~30℃,最适宜的饲养温度为15℃左右,相对湿度要保持在40%~50%。由于侧纹岩松鼠不能耐高温,35℃的温度时,即能中暑死亡,所以夏季高温季节应注意笼舍的通风、蔽阴。保持适当的温度,秋季防止冷风侵袭,以免患风湿关节炎。此外侧纹岩松鼠不需要过强光线,如接受过强的光线,常出现被毛蓬乱和失去光泽等现象。 人工饲养侧纹岩松鼠的饲料分青饲料精饲料两大类。青饲料主要包括有:胡萝卜、空心菜、各类新鲜水果以及其他新鲜蔬菜等。精饲料包括有:麦麸、玉米面、豆粉、谷物等,外加少量食盐、酵母粉、骨粉、蜜糖和微量元素。可以做成颗粒干饲料。
注:侧纹岩松鼠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未经批准私自捕捉、饲养是违法。
相关研究
通过查阅国内文献侧纹岩松鼠骨促进骨折愈后古典医籍未见著述,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微量元素的研究对侧纹岩松鼠骨促进骨折愈合进行了探讨,认为侧纹岩松鼠骨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的良好功效剂量过大可出现口鼻干燥、肢体不自主运动,减量后症状消失。
注:侧纹岩松鼠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未经批准私自捕捉、饲养是违法。
参考资料
侧纹岩松鼠.学生科技网.
侧纹岩松鼠.中国数字科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18:1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