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1956年8月生,广东兴宁人,汉族,民革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囯务院参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曾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1956年8月生,何星亮出生。
1975年6月—1978年9月,先后任职于新疆兵团和红星农场。
1978年—198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7月—1984年7月,任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84年—1987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民族学专业,毕业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1987年7月—1992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0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9月—1997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7年3月—2003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7年9月—2009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1998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10月—2001年11月,在中央统战部党外干部出国(赴英)市场经济高级研修班学习。
2003年3月—2013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宗教研究室主任。
2009年12月—2014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2012年6月,获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
2013年4月—2015年4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疆研究室主任。
2014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获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202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
2022年,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何星亮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史等。
何星亮基础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等;应用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宗教、文化保护、新疆和西藏问题等领域。
自1980起,何星亮从事古代北方民族语言文字和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从1987年起,开始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龙崇拜的研究,主要根据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和民族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比较研究;1992年,从事清代中俄边界谈判问题和分界大臣所写的察合台文、满文、汉文文书研究。1999年9月—2000年3月,到日本东京进行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史前中国和日本的拔牙风俗。根据中国和日本新石器出土的拔牙人骨资料和历史文献及民族学资料,进行综合比较研究;2000年起,从事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2006年起,从事中研国少数民族文明史研究。2010年起,从事文化理论和中华民族文明研究。
截至2021年9月,何星亮已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思想战线》《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200余篇,在《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学习时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50余篇,从1984年起,撰写各类报告、建议和信息200余篇。
截至2014年12月,何星亮已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16项。
截至2019年12月,何星亮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研究奖66项。
人才培养
何星亮的治学方法:首先要善于读书,读书的方法有多种,有闲读、略读、精读、摘读、校读等,重要著作应该精读,一般著作可以略读;其次是善于积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只有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第三是善于综合,当今治学应善于综合百家之长,由今及古,由中及西;第四是善于怀疑,怀疑是科学发现的先导,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古今中外各种学说、假说或理论的产生,无不起于怀疑;第五是善于创新,治学贵在创新,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学者,均以创建新理论、建立新体系、发现新方法、树立新范式等作为治学最重要的目标。
何星亮的治学态度:一是事业心要强,事业心的强弱,是治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二是能吃苦耐劳;三是淡泊宁静,甘坐冷板凳;四是持之以恒,学海无涯,书囊无底,治学无速成之术,必须始终如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水滴石穿;五是扬长避短,应根据个人的才能、性格、兴趣,避其所短,发挥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六是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学者应有独立的人格,不趋炎赴势,不谄媚逢迎,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禄所移。
何星亮从1998年起,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选修课“文化人类学”,最初几年,选修的研究生有几十人。自2005年起,选修的研究生每年有200人左右右。此外,还开设《人类学调查和研究方法》、《中华民族概论》等课程。
自1998年起,何星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研究生,迄今指导博士研究生有30多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何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兴宁石马镇,何星亮祖父辈有清末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的辛亥革命元老
何天炯,同盟会首任广东支部长
何天瀚,父辈中有10多位
黄埔军校、
陆军大学毕业生,民国时期有5位将军和校官10多人,大多都曾参加过抗日战争,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何星亮的父亲
何晋元先后参加过四次规模较大的抗日战役。
人物评价
“何星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形成了独特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他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做对策研究殚精竭虑,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像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谱写出了学术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共同和谐演绎的合奏曲。”(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评)
“从一个在广东梅州小村庄为生计奔波的泥瓦匠,到站在国家立场上建真言、献良策的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的一生颇为传奇。早年的坎坷,为何星亮注入了坚韧和责任。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双肩担责任,一心为国忧,不仅深耕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还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大胆议政建言、奔走疾呼。”(《
长江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