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压裂是指在
水力压裂过程中,使天然裂缝不断扩张和
脆性岩石产生剪切滑移,形成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相互交错的裂缝网络,从而增加改造体积,提高初始产量和
最终采收率。
体积压裂的作用机理:通过
水力压裂对储层实施改造,在形成一条或者多条主裂缝的同时,使天然裂缝不断扩张和脆性岩石产生剪切滑移,实现对天然裂缝、岩石层理的沟通,以及在主裂缝的侧向强制形成次生裂缝,并在次生裂缝上继续分支形成二级次生裂缝,以此类推,形成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相互交错的裂缝网络。从而将可以进行渗流的有效储层打碎,实现长、宽、高三维方向的全面改造,增大渗流面积及导流能力,提高初始产量和
最终采收率。
体积改造理念的出现,颠覆了经典
压裂理论,是现代压裂理论发展的基础。常规压裂技术是建立在以
线弹性断裂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理论下的技术。该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假设压裂人工裂缝起裂为张开型,且沿井筒
射孔层段形成双翼对称裂缝。以1条主裂缝实现对储层渗流能力的改善,主裂缝的垂向上仍然是基质向裂缝的“长距离”渗流,最大的缺点是垂向主裂缝的渗流能力未得到改善,主流通道无法改善储层的整体渗流能力。后期的研究中尽管研究了裂缝的非平面扩展,但也仅限于多裂缝、弯曲裂缝、T 型缝等复杂裂缝的分析与表征,但理论上未有突破。而“体积改造”依据其定义,形成的是复杂的网状
裂缝系统,裂缝的起裂与扩展不简单是裂缝的张性破坏,而且还存在剪切、滑移、错断等复杂的力学行为。
(1)天然裂缝发育,且天然裂缝方位与最小主
地应力方位一致。在此情况下,
压裂裂缝方位与天然裂缝方位垂直,容易形成相互交错的网络裂缝。
天然裂缝的开启所需要的净压力较岩石基质破裂压力低50%。同样,有模型研究复杂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关系,以及天然裂缝开启的应力变化等,建立了天然裂缝发育与扩展模型,研究表明,在体积改造中,天然
裂缝系统会更容易先于基岩开启,原生和次生裂缝的存在能够增加复杂裂缝的可能性,从而极大地增大改造体积。图2(左)为西南某储层的
页岩露头在
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缝网,图2(右)是体现体积改造形成既有主缝,又有分枝缝,以及纵横交错缝网系统的示意图。而这些天然裂缝的开启以及是否能够形成缝网,与储层的岩石力学参数也有密切的关系。
(2)岩石硅质含量高(大于35%),
脆性系数高。岩石硅质(石英和长石)含量高,使得岩石在压裂过程中产生剪切破坏,不是形成单一裂缝,而是有利于形成复杂的网状缝,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裂缝体积。
(3)敏感性不强,适合大型滑溜水压裂。弱水敏地层,有利于提高压裂液用液规模,同时使用滑溜水压裂,滑溜水黏度低,可以进入天然裂缝中,迫使天然裂缝扩展到更大范围,大大扩大改造体积。图3为滑溜水压裂和交联
冻胶压裂改造范围比较曲线。
体积压裂技术实施,以美国的Barnett 页岩的有效开发最具代表性,除了大幅度降低成本的
水平井钻井和“工厂化”作业模式之外,储层改造的主体技术为:水平井套管完井+分段多簇射孔+快速可钻式
桥塞+滑溜水多段压裂。实现体积压裂技术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特点为:大液量、大
排量、大砂量、小粒径、低砂比。主要技术参数为:水平段长1000~1500m,分8~15 段,每段分4~6 簇,每簇长度0.46~0.77m,簇间距20~30 m,排量10 m3/min 以上,平均砂比3%~5%,每段
压裂液量1000~1500 m,每段支撑剂量100~200 t,压裂液体系采用滑溜水+线性胶组合方式,以40/70 目
支撑剂为主。目前最新文献报道表明:水平井的水平段越来越长,为1372~2134m;改造段数越来越多,为10~24段;段间距越来越短,约为90m;规模越来越大,每段使用2067m滑溜水、175 t 支撑剂。
后处理工艺强化
破胶、溶解残渣提升返排能力,并一定程度上降低支撑裂缝导流伤害,其岩心伤害率31.3%,但后处理工艺虽然能溶解残渣而消融
滤饼但处理之后残渣含量虽然大幅度下降但依然相对较高,因此无法从根源解决梨树断陷北部压裂所存在的问题。
综合对比新型压裂液、优化得胍胶压裂液体系(后处理),残渣含量仅为6.1mg/L的新型压裂液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
保留率达到95%,并且新型压裂液对岩心伤害仅为胍胶的一半,降阻率高达70%以上。使用无残渣的新型压裂液对梨树断陷这类特低渗地质来说,可能能够取得较好施工效果。
由于梨树底层压力低,液体返排困难,建议采用氮气伴注提高液体返排能力;由于地层含油丰度低,存在
微裂缝井采用滑溜水体积压裂施工方式提高裂缝控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