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
清代苏曼殊七言绝句
《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是清代诗人苏曼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了初春时分的杭州西湖美景,营造出了一种静寂悠远的禅境,从而也反映出了诗人宁静、恬淡的心情。
作品原文
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
白云深处拥雷峰①,
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
庵前潭影落疏钟②。
注释译文
①雷峰:指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塔。一名黄妃塔,又称西关砖塔。
②疏钟:亦作“踈钟”,稀疏的钟声。清陈廷敬《送少师卫公致政还曲沃》诗:“梦绕细旃闻夜雨,春回长乐远踈钟。”
创作背景
公元1905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苏曼殊驻锡西湖雷峰塔下的白云禅院,作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在诗人笔下,白云禅院上有寺塔高耸,旁有梅花怒放,前有潭影澄碧,景色宜人,环境清幽,确是参禅证道的好所在。首二句描写西湖白云禅院的佳景:白云悠悠,雷峰塔高耸云间,此为远景;几树寒梅,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红艳,此为近观。一远一近,一高一低,将禅院的清旷幽寂点染得如诗如画。这就使人想到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者不期然就会调动积累,为此画面添加画外音,尽管还有秋景和春景的不同。“拥”字写得传神,见出云层的重叠,雷峰塔的幽远和庄严,较之“耸”、“矗”之类,更带主观色彩,是经过推敲所得。此外,这句中突出“几树”,而不写“数枝”或“一枝”,并非要在“早”字上做文章,而是渲染一种气氛,令人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二句,而与姜夔的咏梅名句“千树压、西湖寒碧”区别了开来。
尾二句写斋定生活。心如止水的诗僧垂垂入定,相伴着他的是朗朗疏钟。清潭中倒映着佛宫的清影,那清亮的钟声仿佛诗人的冰心,与白云、宝塔、寒梅、白雪、虚庵、澄潭,融为一体,予人以清澄虚远的妙境。句中巧用三潭印月和南屏晚钟,创造了一个十分清远的境界。钟声悠扬、渺远,落在清澈、深沉的潭中,是漾出佛国的回声,还是纳于渊默的境内。潭是空潭,钟是疏钟,潭中而印钟影,虚静中无疑深有法理,与那位斋罢渐入禅定的主人公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真是景与情遭,妙语天成。一个“落”字,写得亦真亦幻,亦虚亦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呈现出一种诗意的逻辑和哲理,确是精思后的心智之果。曼殊善画,这首诗在深厚的内蕴中所体现的诗情画意,正可见出其才华之一斑。
作者简介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后曾在早稻田大学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反抗帝国主义,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 ,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1918年5月2日,在上海病逝,年34岁。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参考资料
苏曼殊.搜韵.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1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