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的人》,是一段
一头沉相声作品。1979年由曲艺作家
何迟所编。
作品简史
作品起源
《似曾相识的人》由
何迟创作,并发表在1979年第11期《
曲艺》杂志上。
1957年,何迟被错误地划为“右派”,1961年,被甄别平反后,又创作了一批戏曲与相声。文革期间,他再次被揪斗,受到虐待,以至被折磨得瘫痪了。1979年,何迟得到了彻底平反,却丧失了自理生活的能力。但他又以极大的毅力,采取自己口述而请别人记录整理的方法,再次开始了创作活动。《似曾相识的人》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作品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马三立、
王凤山整理并首演了何迟的作品《似曾相识的人》。
何迟的原稿中,甲看到乙的皮鞋后,直接对观众说:“这皮鞋怎么穿在他脚上啦!”在索贿的时候说:“我不要你的!不过想跟你借着穿穿。”在马三立的整理中,甲为了索贿又多费了一番心机:由前面乙的成分为中农,从而怀疑乙“富裕”,再引到“不富裕你能穿这么好看的皮鞋”,由“中农”过渡到“皮鞋”的过程既自然,又体现出甲对皮鞋觊觎已久,心机极深。接下来甲虽然不厌其烦地兮赞乙的皮鞋,嫌弃自己的布鞋,但最后也未捅破窗户纸,连“借”都不提,而是说“你代我买一双”。
作品文本
参考资料
作品版本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总体特色
《似曾相识的人》塑造了一个对上阿谀奉承、憨皮赖脸,对下专横跋扈、仗势欺人的“四人帮”余孽形象,将其以权谋私、欺上压下、狡猾刻薄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在“四人帮”余毒残存的社会中,该形象也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缩影。演员以犀利的语言揭露了“四人帮”肮脏的内心世界,于人物形象的“似曾相识”之中,使其累累罪行昭然若揭,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召力。
人物特色
马三立版
马三立善于在包袱设计上进行深层开掘,使用自相矛盾的语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使人物的本质昭然若揭,使其独具特色。这点在《似曾相识的人》有所体现:
甲:谈谈嘛……谈谈无非就是你参加曲艺团,看看我合适不合适,看看你这条件合适不合适,就是这个……曲艺团呀……文艺界嘛,处于风口浪尖,阶级斗争的最前线,我们主要是……曲艺团嘛,我们是革命组织呀,我们需要严格地审查,政审呀,我们的考虑考虑呀……
其中“谈谈嘛……谈谈无非就是你参加曲艺团,看看我合适不合适,看看你这条件合适不合适”这句话的巧妙安排,直接揭露了这个“曲艺团团长”的丑陋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