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事件背景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并不是伦敦第一次受烟雾侵扰。英国一直是个多雾的国家,但是从19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起,烟雾就越来越重,首都伦敦也逐渐有了“雾都”的外号。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大城市的燃煤量骤增。城市发电靠煤,火车的动力来自煤,工厂靠烧煤进行生产制造,居民家庭也靠烧煤来取暖。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烟尘上,凝聚在雾滴中。在没有风的时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这种“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而在莫奈的笔下,伦敦的雾是红色的。积累的尘雾妨碍交通,弄脏衣服,熏黑房屋,一位建筑师曾经报告说他在墙上见到过厚达4英寸的含硫污垢。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还会危害居民健康,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伦敦居民的肺结核、咳嗽的发病人数比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1813年12月,伦敦出现浓重的烟雾。这场烟雾持续了几天,当时人们说站在街边看不到街对面。1873年12月伦敦也有一场大雾,这场大雾使伦敦的死亡率比平时上升了40%。1948年11月也有一场使伦敦死亡率攀升的大雾。通常,受影响最重的是伦敦东区,那里的工厂密集而且地势低洼,所以东区的雾更浓。
事件成因
1952年11月和12月初伦敦出现异常的低温,居民为了取暖,在家中大量烧煤,煤烟便从烟囱排放出来。如果煤烟在大气中扩散,就不会聚集而产生浓雾。但是当时有一股反气旋在伦敦上空,使伦敦上方的空气升温,导致高处的空气温度高于低处的空气。这样,伦敦的空气就无法上升了,于是停滞在了伦敦,同时把煤烟也留在了伦敦。煤烟和废气不断从市民家中和工厂中排出来,于是聚集在伦敦空气里的污染物就越来越多。同时,那几天的空气里水蒸气含量很高,在寒冷的空气中,水蒸气被冷却到了露点,并且大量煤烟为它们提供了凝结核,于是浓厚的烟雾就出现了。
主要污染物
在此次事件的每一天中,伦敦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1,000吨烟尘、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氯化氢(盐酸的主要成分)、14吨氟化物,以及最可怕的——370吨二氧化硫,这些二氧化硫随后转化成了800吨硫酸(燃煤烟尘中有三氧化二铁,它能催化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烟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
事件影响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952年12月5日白天,伦敦出现烟雾,但是烟雾不是很浓。当天下午,烟雾渐渐呈现黄色。当天晚上,烟雾逐渐变浓,能见度变得只有几米。此后几天一直到9号,烟雾一直很浓,有臭鸡蛋的气味,覆盖了30英里地。
居民出门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回家时发现脸和鼻孔都变黑了。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半岛——道格斯岛(Isle of Dogs)上的居民说,自己在走路时看不见自己的脚。除了伦敦地铁,伦敦的公共交通都受到很大影响。泰晤士河上的船、火车、飞机在这几天被迫停止运行。交通引导员手持手电或火炬指引公共汽车缓缓行进。街上的私家车都亮着车前灯,司机把头伸向窗外,仔细观察前方,缓缓行驶。
政府建议家长把孩子留在家中,怕孩子走丢。拦路抢劫、入室抢劫、盗窃案件在这几天增多,因为烟雾可以掩盖犯罪者的行踪。
星期六晚上在萨德勒威尔斯剧院(Sadler's Wells Theatre)演出的《茶花女》(La Traviata)被迫中止,因为剧院里充斥着浓雾。伦敦的足球赛也都被取消了,比如在温布利球场(Wembley Stadium)举办的大学生足球赛(University Association Football)就被取消了。这场大雾期间,有个著名的农牧业展览(Smithfield Show)在伯爵宫(Earl's Court)举办。在农民们把牲畜带到伦敦的过程中,有些牲畜就呼吸困难了。抵达伦敦时,至少有一头牛已经死了。这场展会中,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1头牛死亡。有些农民赶快自制了一些口罩给牲畜们戴上。
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此次事件中,许多伦敦市民因烟雾感到身体不适,比如呼吸困难和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同时,伦敦市民死亡率陡增,尤其是在老年人、婴儿、本来就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和本来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45岁以上的死亡人数最多,约为正常时期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人数其次,约为正常时期的2倍。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为正常时期的9倍;因冠心病死亡281人,为正常时期的2.4倍;因肺结核死亡77人,为正常时期的5.8倍。除此之外,因心脏衰竭、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也都成倍增长。东区的死亡率是平时的9倍。
据部分专家统计,这场烟雾在1952年12月杀死了约4,000人,并且有后续影响——在1953年1月和2月杀死了约8,000人。但也有分析称,1953年初升高的死亡率应该归咎于流感,这种说法是英国政府一贯支持的。英国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在1953年的报告中称,总共有3,500—4,000人死于这场烟雾,大约是平时死亡率的三倍。但是他们把1952年12月20日以后的高死亡率归咎于其它原因:他们认为超出正常死亡人数的8,625人中,有5,655人死于流感,而剩余的2,970人死因不明。但是有专家指出,1953年初并没有异于平常的流感爆发。1953年初到底有多少人死于流感,而死于流感的人里有多少是受这场烟雾影响而死的,至今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应对方案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
1968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加高烟囱,将烟雾排放到更高的空域,从而更好地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在这些刚性政策面前,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放缓,空气污染明显好转。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减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年降到5天,伦敦此时已经可以丢掉“雾都”的绰号了。
伦敦战雾并没有到此为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汽车走进家庭,数量激增。汽车尾气取代煤烟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中的铅吸入人体后就再也无法排出,会严重影响人类后代的智力。铅问题遭到英国民众的强烈抗议,一张小女孩戴着防毒面具拿着抗议标语到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抗议的图片广为流传。随后英国开始推行无铅汽油,但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发现汽车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也极为有害,它们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英国人此时已经对抗雾形成社会共识。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战雾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同心协力,减少一氧化碳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7:52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