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铸剑技艺,广东省江门市
台山市地方传统技艺,江门市市级非物质文之一。
历史渊源
剑是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至西周青钢器时代,中国的铸剑技术已趋成熟,到战国时期,已有
越王勾践剑等宝剑名誉天下。
传统铸剑项目太祖师张义夫的爷爷及祖上原都是宫廷御用铸剑师,为躲避捕杀迫害,带家属南逃至洞庭湖畔,过着隐姓埋名的隐居生活。至清朝末年,为养家糊口,不得已重新开炉,打造一些农具如菜刀、锄头、镰刀等养家度日。
1852年太平军横扫江南,1853年
太平军大将萧朝贵帅军攻占长沙失败、阵亡。12月其部署退而占领岳阳古城,其后整理队伍,扩建水军,打造兵器。太祖师张义夫出众的铸剑技艺被发掘,得以启用,成为太平军的御用铸剑师。如鱼得水,一时名品叠出,受当时天下大乱、时局不稳的影响,大多散佚民间,存世与否无法考证。但夹钢、包钢、敷土烧刃的绝技通过第二代传人张仲华(1852-1902)一直传承下来,得以延续,流传至21世纪初。
工艺特征
(一)工具特征
制作工具主要有炉台、煤炭、风箱、长柄铁钳、铁墩、锤子、长柄铁斩、戗子、锉刀、刮刀、斩子、戗凳、戗刀等,每个徒弟入师三、四年学成,离师时,师父都会新做一套工具相赠,徒弟带着这套工具开始自己的传承之路,千百年来,薪火相传,至21世纪初不变。
(二)材料特征
1、必须选用上好的钢材铸造的宝剑才会锋利无比。
2、炭的选择极为讲究,制炭材料必须选用高山松木,而且必须是松林北面的松木,经历过北风和严寒的洗礼依然能挺立的松木烧成的木炭,敲击时发出金石之声,此类炭为上品,炭块大小也有要求,敲碎后的木炭,最后经过特殊的筛子过滤一遍,筛子上面的铸造剑身用,下边的淬火时用,细密火匀。
工艺流程
(一)合金锻造成型
首先选用上好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合金成剑坯。
(二)退火
复杂的合金锻造后,剑条初步成型,将成型后的剑条均匀加温烧至八百度后,轻轻敲击,除去剑身上如树皮形状的结晶物,再放入阴凉处,让它自然变冷,称之为“退火”。
(三)冷锻
退火冷却后的剑,用小锤轻轻敲打整形,使剑身笔直,口背对称,千万锤过后,剑身平滑,会呈现出青色光芒。
(四)戗锉
将剑在粗糙平整的石面摩擦,把剑身锻打过程中留下凹凸磨平后(约两天时间)就开始戗了,戗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序,用锉刀将戗过的痕迹锉平整,再将刃口戗薄开锋,刃口开锋后接着用细锉将刃口修复平滑、整齐。
(五)刃口敷泥
淬火前的准备,也称敷土烧刃,用数种材料捣碎成粉,用屋檐水(干净雨水)调拌成黏糊状,涂在剑身上,刃口与剑脊部分敷土厚薄是不一样的,敷完土后放阴凉处,风半干才能淬火。
(六)淬火
现称热处理,刀剑的淬火是赋予剑的第二次生命,淬火工序中稍有差错,前边数十天的努力在剑入水那一刻就付诸东流了。淬火的水同样大有讲究,必须是石头山泉水,甘甜清冽的较好,用这种水淬火研磨后,剑身如冰,清冽透骨、寒气逼人。用筛选后细碎的松炭火,均匀地将剑身加温至合适的温度(不同的钢、不同的温度)迅速插入泉水中,淬火需要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才可以成功。
(七)二次冷锻
淬火后的剑身会严重变形乃至弯曲,因淬火后剑身奇硬,韧性十足,将其锻打校正的过程较为艰难,一锤偏差就能使剑身断裂或崩口。所以只能用木锤,把剑身放在硬木上敲打。校正的过程中,稍有断裂即宣告失败。
(八)磨剑
经历层层考验而未报废的剑,才是王者归来,先粗磨,用大力气在粗磨石上,磨去淬火时留下的一层厚厚的硬壳。再细磨,磨到三百目,接着五百目、八百目、一千目……磨到三千目,再用四、五千目的研磨石手工研磨,直至剑身夹钢明显、纹理清晰、有镜面效果为止,磨剑过程漫长,要求心神安静方能达到境界。
(九)剑鞘的制作
挑选油性高、密度大、木纹漂亮的红木,大红酸枝、花枝、花梨,锯成八十公分长,六公分宽,十五毫米后的板料,将研磨好的剑身平压在板上,用铅笔画出健身的实际尺寸,再用宽口凿子按线路挖出多余木屑,两块挖好后合体,以剑身插入合适为宜,用鱼鳔小火熬成的胶粘合牢固后,再打磨,整型。
(十)鞘柄配件的制作
配件有铜的,铁的,银的还有金的,每个朝代的款式也大有不同,用纸料按实际尺寸剪出大概轮廓,再将金属加温锻打成纸模形状,雕花、刻字、精加工、磨平滑后,焊接缝口,打磨焊接口后套入。至此,一口宝剑的制作基本完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铸剑历史悠久,台山传统铸剑在对古代宝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仿古加工,对研究古代兵器的历史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剑,已不单单只是“兵器”,更是工艺美术品,甚至是颇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陈再荣铸造的仿古宝剑,作品在锋利度、铸造技术等方面可与古代名品宝剑媲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技艺价值
铸剑技艺工序繁琐复杂,当今掌握此项技艺的人较少,具有较高的技艺价值。
传承状况
1、真正的传统宝剑铸造技术,由于各门各派皆视为不传之绝技,一直以来,多有失传,几尽凋零。传统铸剑技艺自祖师爷时,已延续6代,近代门人多迫于生计而放弃,现存传承人只有陈再荣一支,现活动于广东台山市一带。
2、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因素的影响,使现代的年青人很难再接受这项艰辛的工作,学习此项技艺的人不多,接近失传。
3、受经费制约,未能广收门徒进行传艺,传统铸剑技艺接近濒危。中国的传统刀剑铸造技术正因后继乏人而一步步凋零没落,令人扼腕叹息。
传承人物
陈再荣,男,1972年12月生于湖南岳阳,是传统铸剑第五代传承人。2022年6月陈再荣入选江门市第七批市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传统铸剑技艺传承人陈再荣在台山一直坚守着这一古老技艺,面对铸剑技艺濒危的情况,他积极开展传承工作,教授徒弟罗小勇学习传统铸剑技艺。
2、传统铸剑技艺传承人陈再荣积极参加江门市组织的多项非遗展示活动,其精制的宝剑得到中国海内外的专家和名人的肯定与赞扬。
社会影响
重要展示
2021年,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匠人匠心栏目报道传统铸剑技艺传承人陈再荣利用传统铸剑技艺打造刀剑的故事。
荣誉表彰
2017年,传统铸剑技艺传承人陈再荣在央视微电影综艺频道举办的“中国首届文化薪传奖”中获得“特殊工艺文化奖”。
2018年,传统铸剑作品《三星剑》获得广东(江门)振兴传统工艺推介活动“金榕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