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古城,位于
云南省东北部,
曲靖市西北部,建于
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时任东川知府
崔乃镛主持建造,核心保护区占地0.92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会泽古城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时任东川知府
崔乃镛主持建造。
雍正十年(1732年)10月,东川府石城竣工,共用工37万个,支银31425两。石城周长214丈,南北141.6丈,城墙高厚各1.4丈,设炮台八座,垛口1213个,四门城楼各两层,高2.7丈。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东川7.5级大地震,部分损坏,后修复。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城墙出现部分坍塌,知府李德生、知县黄梦菊发动官绅士民捐银16366两重修,城墙加高三尺,达2.1丈,垛口达到1372个。
光绪六年(1880年),代理知县秦述先禀请重修了年久朽坏的四门城楼。
同治元年(1862年)10月,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西征军进入东川(今会泽)境内,曾派小股部队攻打东川府城。由于城防坚固,太平军两次攻打未克,遂主动放弃府城,向西北的娜姑进发。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2日,
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在军团长
罗炳辉和政委
何长工率领下进驻会泽,九军团部和参谋人员立即从东门入城,登上东北角钟楼指挥队伍,红军战士搭起云梯从西门攻入城内。
1949年4月9日,
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永焜支队兵临会泽城下,在炮火的掩护下,利用缴获的TNT炸药爆破北城门,攻入县城。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会泽古城,位于
云南省东北部,
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三省五州(市)接壤地带,距省会
昆明市区205公里,距
曲靖市区187公里,核心保护区占地0.92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会泽古城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
气候特点
会泽古城属典型的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不明,夏无酷暑,冬季冷寒,干湿分明,高原空气稀薄,辐射波短,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晴日225天,年日照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2.7℃。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
建筑布局
古城布局
会泽古城最初是土城,为首任知府王永玺所建,后于雍正年间知府崔乃镛历时一年半建为石城,城周长2374.3米,宽4.6米,高5米。老城十字街是古城的中心,一横一纵两条街道交会构成个“十”字,加上方形的城墙,整个古城其实就是个“田”字形。
会泽现存古城是清代所建,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保存着各类珍贵的文物古迹、比较完整的城市格局和部分历史街区。城区范围北到义通河、南至钟屏街、东到翠屏街、西至京运大街,面积约0.95平方公里。
三区是在中心城区周围3个古代筑城的遗址,分别为:城西北的水城遗址、城西南的土府遗址、城东的土城遗址。
二街是会泽古城内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头、二、三道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
十九点是指四川会馆、陕西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等19座古建筑。
建筑群落
据统计,会泽古城有馆藏文物8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67件。会泽会馆林立、寺庙众多,名居民宅独具特色,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明清时期曾建有会馆、寺庙108座,有会馆、寺庙38座,特色民居65处。以八大会馆为代表的会泽会馆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时期,清政府已经把铜矿开采的重点转移到国内,东川会泽一带的铜矿得到了极大的开发,铜厂在最鼎盛时期达到33个。
会泽民居可分为联排式和合院式两类,东西两公里长的东内、外街、西内、外街和南北一市里长的南北街、外街,多为联排式民居;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及丰乐街,则是合院民居集中之地。县城的合院式民居已远不只是满足建筑作为“庇护所”的需求,更多地是体现了房主一种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所以类型各异,风格不同,其中有二进院、三进院、一颗印、重堂式、三间两耳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等,表现出一种相似而非相同的特点。
民居几乎都有即在屋脊上面两段瓦沟上用板瓦搭成拱形,其头部则为一高翘起的筒瓦,当地人称为“猫洞”。除了猫洞,还有“猫拱墙”,即房屋的两侧,为一段圆弧形的山墙,类似于两只弓着背的猫。圆弧形的山墙受力较均匀,地震时不易倒塌,最主要的是加入隔壁邻居失火,猫拱墙可以隔断相邻的火势,起到封墙火的作用。
主要景点
文化古迹
自然景观
金钟山位于云南
会泽县城南面,与县城紧紧相连。因其状如钟而得名,也称“七曲名山”。金钟山上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的文昌宫,与位于公园西侧马鞍山上的文笔塔、华宜寨的魁阁呈三角对立。2013年4月11日,会泽县金钟山省级森林公园申报成功,成为会泽县首个省级森林公园、全省第14个省级森林公园。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会泽海腔有着较为固定的曲调,海腔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词可以适时翻新更换,但所形成的曲调却固定了下来,成了“凝固的音乐”,调子高,有很大的艺术难度。
会泽堂琅古乐,又名洞经音乐。“洞经”系道家经典的统称,洞经音乐用于道教礼乐活动,唐宋时期盛行中原,明清之际流传各地,清以后,逐渐失传。传到会泽后,受到了当地文人士子的欢迎,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发展成风格独具的堂琅古乐。
民族节日
二月二,在会泽乃至滇东北地区有为小孩剃长发、大人剃个龙抬头的习俗。据说,男人们这天理了发,便会像龙抬了头,日后会兴旺发达,好运连连。每到农历二月二,会泽县城周围十里八乡的大人小孩就会走出户外上金钟山逛庙会,剃头发,祈求安康。
古城特产
斑铜的制作工艺有别于青铜器,这种人工多种金属合成的制作工艺浇铸成型后,在表面形成不同规则的自然晶斑,流光溢彩。《滇海虞衡志》记载:“锤造炉瓶成冰形,而斑斓者为斑铜”,斑铜是会泽独特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采用含铜量在90%以上的自然铜为原材料,经过手工艺人手工锻打之后,使得其中含有的其他金属元素“再结晶”而产生斑驳的金属纹。然后再通过一些特殊方法的处理之后,把这些金属斑显现出来。采用传统的手工锻打的生产方式称之为“生斑”。
会泽铁胆石有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变化莫测的金属图纹、富丽堂皇的
金属光泽,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奇石博览会暨首届中国西部古玩珠宝、根艺、书画鉴定展销会上,会泽出品的9件铁胆石获大奖。
特色美食
羊八碗以会泽优质山竭羊为主要原料,采用蒸、煮、炒、炸、炖、焖、溜、滑等多种烹饪技法,制作的精美羊八碗系列美食:峰浪望月、羊干巴、葱芫杂碎、黄焖羊肉、红烧羊肉、香葱沫肉、四季水煮、糊辣炒肚等名菜。
稀豆粉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经水泡、磨浆、过滤后煮沸,稀稠适中,配以荞丝、油条,佐以芝麻油、花椒油、姜泥、蒜泥、葱丝等调料。
虹鳟鱼被誉为“水中人参”,头小,骨少、肉厚,味带有海味,无腥,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
会泽舂饵块,饵块是云南名特小吃之一,烹饪方法有烤、炒、煮、卤、炸等,风味各异。西汉时史游所著的《急就篇》有“饼饵麦饭甘豆羹”、“溲米面蒸之则为饵”的记载。
都督汤,用洋芋泥、米汤、食用油等制成。
荞面汤,用苦荞面粉和优质酸菜加工而成。
豆花米线以米线、豆花为主,配以少许豆芽、韭菜和特制汤料,佐以芫荽、葱花、花椒油、辣椒油、芝麻油、肉末、酱油和醋。
古城价值
会泽古城内外的建筑类型丰富,风格多样,显示出会泽古城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古城内宗教建筑体现出文化交融和地方文化交融特点。
会泽古城的繁荣依赖于会泽铜矿业开发对各行各业的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会泽多元文化交融提供了沃土,多元文化交融又使会泽古城内部空间建设趋于丰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文化和会馆文化,会馆、庙宇规模宏大,建筑独特,集规划、建筑、风水、雕刻、绘画、园林为一体;融儒学、道教、佛学于一体,堪称明清时期“古建筑博物馆”,“儒、道、佛大成地”。
保护措施
2008年,会泽古城街道恢复性建设项目实施了“三线两管”入地、青石路面恢复、绿化亮化等工程,修复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楚黔会馆、云南会馆、四川会馆、福建会馆、吕祖阁、大佛寺、火神庙、藏经阁等文物古迹,修建了文笔塔、钱王城雕、水城扩红纪念群雕、藏经阁海灰塔等建筑。
2017年,中国工程院服务站依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帮助会泽编制完成会泽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内街片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开展会泽历史地段保护性规划与建筑整治研究。
旅游信息
1、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