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
社会科学类民族民俗专题博物馆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位于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大路1129号 ,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由伊通满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和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局共管,是一所社会科学类民族民俗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87年6月25日,成立伊通满族博物馆成立,初名为伊通满族民俗馆,馆长张文彬。馆舍借用县总工会四楼会议室做展厅,展出满族传世文物210余种,1834件。
1989年4月,伊通满族博物馆为迎接伊通满族自治县成立庆典,临时用县科协办公楼(4楼)200平方米做展室。投资10万元,修饰装潢展厅。同年8月25日,对外开放。
1991年9月,伊通满族自治县政府决定新建满族民俗馆馆舍。馆址位于县城中心,伊通镇伊通大街与中华路交汇处西南侧。投资105万元,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新建馆舍主楼5层,配楼3层,八角塔形,仿古建筑,雕梁画栋,黄色琉璃瓦顶,别致典雅,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族建筑风格。开先后由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溥杰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馆名。
2000年,伊通满族博物馆移地新建。共投资800万元(其中布展200万元)。
2003年8月30日,伊通满族博物馆正式开馆。
2007年,伊通县委再次投资600万元,扩建新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
2008年,伊通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改建博物馆,扩建2200平方米。土建工程于同年10月末竣工。
2012年初,伊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又投资1200万对新馆重新布展。
2013年5月17日,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向社会开放。
建筑布局
综述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主楼五层,配楼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仿古建筑,典雅大方,气势壮观,具有典型民族建筑风格。
展厅
基本陈列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2002年对原《伊通满族民俗馆》全面调整后推出的。该馆文物主要是满族文物,其中绝大部分为满族民俗传世文物。依照馆藏文物的种类,该馆陈列展示采用大通柜形式,铁木吊装支架,大型通柜两端拐角均采用热弯工艺,内外凹凸型玻璃砖,展墙以细木工板履以粗纹麻布,展墙可分段移动拆卸。展厅全部用灯光照明,并按文物展示需要配以辅助光。柜内依据文物的形状、体积大小高低、颜色的情况,设不同规格的文物展台、展架。展厅内设单体展柜、展台。由于各部分的文物不同,陈列文物的形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所陈列的七部分中,满族源流和古今伊通两部分图片较多,文物较少。依据实际情况,利用展墙配以文物展柜的形式。
满族源流部分展厅400平方米,展线120延长米,以图片介绍满族3000多年间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广袤地域,曾建立渤海、金、后金和清王朝,三次崛起,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兴旺发达做出巨大贡献的史实。再以相关文物,对照历史事件加以佐证。
“古今伊通”部分,展厅面积140平方米,展线61延长米。以图片为主介绍伊通历史演变,介绍满族先人开发建设伊通的史实,再配以相关文物佐证历史。同时,在这部分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闪光点,重点向观众展示了伊通籍革命英烈的英雄史实。如,满洲省委秘书长,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主人公李汉超的原型李世超,抗联参谋长、一师师长李红光,抗日谋略纵火团负责人姬兴周等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壮山河的革命斗志,在观众中产生很大反响。
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信仰部分,用三个展厅每个展厅为400平方米,展线90延长米,以大量传世文物的陈列,系统地介绍了满族同胞的渔猎农耕生活、服饰、饮食、居住、婚育、丧葬、节庆和信仰等习俗,使广大观众获得民俗知识,从而认识满族,了解满族。
陈列展品区面积2100平方米,展线总长565延长米。展出文物1591件,其中较珍贵文物120余件。如,清同治七年的“诰命”、“奉天敕命”,清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手迹“龙虎”字、将军家谱以及光绪二十二年依克唐阿将军颁发的功牌,清同治十三年铸造的赫尔苏驿站的铸铁大钟,现保存300余年的萨满神服(神帽、神裙、腰铃)和子孙绳,伊巴丹驿站的栓马石柱和大孤山驿站的柱础石、鼓形门枕石以及伊通县城东门石额等。
专题陈列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有专题陈列为《伊通火山群陈列馆》。2003年3月,与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举办《伊通火山群陈列馆》,展厅面积150平方米。陈列形式利用图片图表、实物标本、沙盘模型等形式,分为地球构造、地质运动、火山形成、火山分布以及伊通火山群的概况、形成机制、火山奇特景观、保护管理和研究利用。
临时展览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除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外,充分利用博物馆空间,举办各种临时展览。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书画收藏、毛泽东文献收藏展以及集邮等临时展览。
1996年9月,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会同伊通县书法学会举办《孙英林书画收藏展》,展出藏品240件。其中除汉字书法外,还有蒙、满、藏、朝鲜等民族文字书法作品。
1997年1月6日,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同伊通县文联、文化局、档案局、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室联合举办马学忠个人收藏《毛泽东著作、传记、诗词、书法、画册、像章展览》,展出藏品2100余件。
2000年12月,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会同伊通县集邮协会举办了《集邮展览》。
馆藏文物
综述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藏品来自民间征集、捐赠和购买三种途径。1987年以来,伊通县委、县政府成立满族文物征集办公室,在全县范围开展征集满族传世文物工作,得到全县各族同胞的支持,工作开展十分顺利。该馆珍藏的文物,主要是满族同胞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信仰方面的传世文物。清代的诰命、诰命箱,清盛京将军依克唐阿颁布的抗倭功牌、清代敕命;明代的神服(神帽、神裙、腰铃)、清同治十三年赫尔苏驿站的铸铁大钟等文物。藏品类别有历史类、民俗类。截至2019年末,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有619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0件/套。
重要藏品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中药草藏品有:新石器时期景台东河北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清代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家谱、其颁发的甲午战争抗倭功牌,清代赫尔苏驿站的铸铁大钟,伊巴丹驿站的栓马石,大孤山驿站的柱础石和鼓形门枕石,伊通东门门额石、清代的诰命、敕命。民俗类的藏品中,主要有明代的子孙绳,满族萨满神服,布帛神宗神偶、金代的六耳女真锅、火炮等。
藏品保护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文物多从民间征集,一些藏品十分陈旧,不论陈列展示或放置库房都要妥善保管,采用药物防蛀,科学配置光源,机械通风,控制室内的干湿度,减缓藏品老化、退色、损伤及物理、生物因素的破坏。同时,加强保安设施建设,除由专职人员监护外,还加设了电子监控系统。
文化活动
学术研究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重视科学研究,在馆长的带领下,取得了较丰硕的学术成就。合作出版学术著作4部,完成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主要成果为:《图像中国满族民俗叙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满族知识读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神奇的七星山》(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东北民间萨满众神》等。2009年6月,完成了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满族萨满教的祭礼及其文化意义》论文在韩国国际会议上发表。此外,合作拍摄了电视历史文献片《寻古探胜伊通州》,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录制了《萨满巡礼》光碟。
宣传教育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博物馆的展览和大型重要活动,承担起对社会的信息传播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如,同四平电视台合作录制了《伊通满族博物馆》(五集)电视宣传片。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研讨会时,作为分会场,接待了21个国家和国内专家学者200余人来馆参观考察,会议情况在吉林电视台及市、县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与县内外机关、街道、部队、学校、研究机构以多种形式建立教育基地、学术研究基地。
所获荣誉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先后被吉林省、市、县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确定为学术研究基地和萨满教研究基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四A级旅游景区(点)”;被国家民委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08年10月,伊通满族博物馆被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国家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
2020年12月,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经济来源:财政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设有办公室、陈列部、宣教部、保管部、保卫科、图书资料室。
人员编制、组成:全馆28人,馆长1人,副馆长1人。讲解员8人。全馆取得技术职称4人,其中馆员2人,助理馆员2人。
服务观众项目:为观众开设服务部,备有各种满族民俗方面的图书、剪纸和工艺品,并设有公用电话和医务室。
观众接待:年平均参观人数为4.5万人次。
历任馆长:张文彬、王海燕、闫丽萍、史彦春。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伊通满族自治县博物馆位于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大路1129号。
交通指引
交通线路:长春市1路、125路、152路、80路、88路可到达。
开放时间
09:00一17:00(16:00停止入场)(周一下午闭馆)。
门票价格
免费。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3: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