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府面
中国传统面食
伊府面简称“伊面”,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为中国著名传统面食之一,源于中原开封,后传入广东福建苏州等地。是客家人寿宴之上必备之物。伊面,起源于客家祖地福建宁化才子伊秉绶。
发展历史
伊面的发明者是曾任惠州太守的清代诗书家伊秉绶。伊秉绶经常在家中招待文人墨客,由于厨师忙不过来,他便让厨师将鸡蛋打入面粉中,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晒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诗人、书法家宋湘品尝后觉得非常美味,感慨道:“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从此,伊府面在文人墨客中流传开来,并逐渐普及到民间,简称为“伊面”。
伊面很快就名声在外。1914年,上海南京路的陶陶居在《申报》上为伊面打广告:“伊府面创自名人,独出心裁。本居研究,特用上品滋料,维新监制,装潢贮盒,以备送礼,历时不变,居家点心,最为简捷,舟车携带,尤觉便宜,临时用开水冲食,香润甘滑,开胃健脾,洵合卫生,诸君请尝试之。每盒小银一角五分。”
伊面不仅在上海受到热捧,还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成为大小酒楼一道颇受欢迎的主食兼菜肴。抗战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大,很多籍贯北方的名人都会找广东面吃。
文字记载
关于伊府面的文章,有民国初期洪为法的《扬州续梦·扬州面点》,其中说:“在昔伊秉绶曾任扬州知府,伊府面即其所创。”
此外还有赵珩的《老饕漫话·闲话伊府面》、唐鲁孙的《说东道西·扬州炒饭伊府面》、朱振藩的《食林外史·从扬州炒饭到伊府面》等文章。
特点介绍
伊府面汤鲜面香,口味咸鲜,色泽鲜艳。
制作
原料
精面粉500克,水适量,鸡蛋4个,盐少许,食油250克,细淀粉适量。
方法
1、先将鸡蛋磕入面盆里,放入盐面搅匀,再倒入面粉用手搅起,将面与鸡蛋搅匀后倒入适量冷水,再搅拌和成面团,揉匀揉光,放案板上用面杖用力轧至均匀有劲时,擀成3毫米厚的薄片(擀法与家常刀切面相同),擀时需不断撒入淀粉面扑(淀粉装在纱布袋内),折叠起来用刀切成0.5厘米宽的条,用手将面条上层的头向前揪起,一手抓头,一手握中间,抖出面扑,投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冷水过凉,分成5份,分别下入热油瓢内炸成金黄色捞出放在盘里,吃时将炸好的面条再下入开水锅里煮一下(煮的时间不能长,待面回软后捞出)。
2、瓢里放油上火加热,再把煮好的面下入瓢里,将面煎黄,倒入盘里。然后再将所配作料下锅炒制,浇在伊府面上即成(或面下锅拌匀亦可)。
做法二
用料
鸡蛋2个
辅料
香肠1根
小白菜适量
调料
色拉油适量
(温)35克
高汤适量
伊府面的做法
1.鸡蛋两个,打散,倒入250克面粉混匀,在倒入适量的温水约30-40克左右,将面揉成光滑的面团;
2.分成两个小团面,擀成0.1-0.2厘米的面片,切成0.3米-0.4厘米宽的面条这与手擀面的切法一样;
3.将面条放入开水锅中,等锅中的水再次滚开后,就把面捞出,过凉水;
4.将面条沥干水分,放入七分热的油锅中,将面条炸至发硬即可,一次不要炸的太多,放多炸不透影响口感。250克面粉的面团我分四次炸完。炸好的面条沥干油放凉后,可放入塑料袋保存起来,即伊府面;
5.食用时加高汤煮一会,放入炒好的肉、笋、菇、鱼、香葱等佐料,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品尝后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6.如果用蔬菜炒这个伊府面,需先将面条煮软或者炒菜时放些高汤,将面放上面焖一会。
菜品特色
1、伊府面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为中国五大面食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2、伊府面是以鸡蛋面条先煮熟再油炸,可贮存起来,饥饿时下水一煮即可吃,确实有它方便的特点。
3、伊府面的“伊府”二字,是尊称伊家的意思,据说是一个叫伊秉绶的人创始的。
营养成分
千克伊府面含有以下营养素热量(2318.45千卡)、蛋白质(63.04克)、脂肪(148.01克)、碳水化合物(187.27克)、膳食纤维(6.66克)、维生素A(471.60微克)、胡萝卜素(876.00微克)、硫胺素(1.03毫克)、核黄素(0.74毫克)、尼克酸(10.30毫克)、维生素C(27.10毫克)、维生素E(91.67毫克)、(195.01毫克)、(847.05毫克)、(3410.18毫克)、(177.11毫克)、(17.00毫克)、(8.76毫克)、(31.11微克)、(1.57毫克)、(5.13毫克)、(1187.72毫克)、(47.45微克)、维生素B6(0.09毫克)、泛酸(0.06毫克)、叶酸(33.00微克)、胆固醇(93.00毫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3 14:1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