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活动
以现金收支为主的收支活动
企业财务活动是指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物资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体现着耗费于物资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资金。拥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物资的持续购进和售出: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资金的支出和收回。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进行,也就会不断产生资金的收支。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等四个方面。
分类介绍
(一)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从事经营,首先必须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收入。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则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支出。这种因为资金筹集而产生的资金收支,便是由企业筹资而引起的财务活动。
(二)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把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以便取得盈利,不断增加企业价值。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企业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便形成企业的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或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便形成企业的对外投资。无论是企业购买内部所需各种资产,还是购买各种证券,都需要支出资金。而当企业变卖其对内投资的各种资产或收回其对外投资时,则会产生资金的收入。这种因企业投资而产生的资金的收支,便是由投资而引起的财务活动。
(三)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收支。首先,企业要采购材料或商品,以便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同时,还要支付工资和其他营业费用;其次,当企业把产品或商品售出后,便可取得收入,收回资金;再次,如果企业现有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还要采取短期借款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上述各方面都会产生企业资金的收支,此即属于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四)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利润,也可能会因对外投资而分得利润,这表明企业有了资金的增值或取得了投资报酬。企业的利润要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首先,要依法纳税;其次要用来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最后要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这种因利润分配而产生的资金收支便属于由利润分配而引起的财务活动。
上述财务活动的四个方面,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是上述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四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这四个方面也就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的管理。
企业的财务活动,就是企业的资金活动,企业的资金运动体现着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表达着人们之间的愿望和时间的努力状况。当资金运动被财务管理人员组织和实施的时候,资金运动就是财务活动。
四方面的内容:
1.资金的筹集活动
2.资金的投放活动
3.资金的日常运营活动
4.资金的分配活动
这四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孤立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资金的筹集是资金运动的起点和条件;资金的投放是资金筹集的目的和运用;资金的运营表明资金运用的日常控制,资金的分配则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状况和其最终成果。
特征分析
同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财务活动相比,现代财务活动的首要性质特征表现为:一种关于价值及其运动流转规律的活动。传统的财务活动则是一种关于使用价值的活动。因此,现代财务活动表现出典型的商品性和市场性,而传统的财务活动则表现出典型的行政管理色彩。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使用价值,其特征是计划经济。对于这种思想特征的实质,可以用下述交换模式加以表达:一种使用价值形态——价值形态——另一种使用价值形态这是以追求特定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典型模式。由于这种交换是以另一种使用价值为目的,所以,在这种交换中决不可能产生或存在价值增殖的主观意图,也不具有逻辑上的连续性。
因为前一使用价值与后一使用价值在性质与形态上完全不同,这首先就不具有进行连续交换的客观基础,同时,这种交换的终极目的是消费其所获得的使用价值,因而,也就没有进行连续交换的内在必然性。在这种交换中,目的一旦达到,交换也就实质性地结束。这种模式本质是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否定,其思维特征也决定了传统的财务活动只能是一种使用价值的管理,一种否认经济活动商品性的管理。可以说,传统的财务活动是以保护公有企业的财产物质形态的安全完整为己任,将管理视野的着眼点集中在财富的使用价值形态上而不是价值上。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偏颇,使得传统财务活动失去了将价值作为管理对象的机遇,并最终失去了将价值作为经营对象的可能。将使用价值作为管理重心,这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就是重视使用价值形态的安全而不追求价值的增殖。
现代财务活动的典型特征导源于商品经济思维模式即以价值为目的。这一模式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下述公式中:价值形态——某种使用价值形态——价值形态在以价值为目的的交换活动中,从其活动的质上讲,包含着一个矛盾即上述公式中的前一个价值形态和后一个价值形态并无质的区别,这就意味着以价值去交换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因此,以价值为目的的交换活动之所以存在就绝不是在追求价值的质本身而在于追求价值的量的改变。同以获得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交换相比较,这一交换的特点非常明显:首先,这一种交换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要消费价值本身,获得价值不过是为了进行下一周期的交换而已。所以,这种交换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连续性要求。
即既以价值为追求对象,同时又不消费价值,让价值离开交换活动过程,就只能是“终点就是起点,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样的一个连续的循环周转过程。其次,这一种交换的真正目的只能是价值在量上的改变即追求价值量的增加。
因此,在追求价值的交换活动中,真正的目的只能是价值增殖。而价值增殖也正是现代财务活动的目的。作为一种对价值形态的管理,现代财务活动就是要使所管理的价值成为运动变化中的且在量上可以变化的价值。尤其是要在运动变化中,实现价值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商业化分离。以所取得的价值使用权来实现价值的增殖运转,并以价值增额来支付因此产生的资本成本,并最终实现价值的净增值。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现代财务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资本经营活动。
将现代财务活动同会计活动相比较,不难看出,现代财务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管理活动,而会计活动则只是一种按照一定准则所进行的信息加工生成及反馈的活动。
在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本质上就不是一种财务管理,其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与会计长期混为一谈。虽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活动中,会计与财务两种学科具有非常接近的亲缘关系,但毕竟是两个学科。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两种活动存在明显的不同。
会计活动首先是一种信息加工活动。会计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供以企业为典型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信息。如果将会计活动比拟为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构成的一个大系统,那么,无论就会计的硬件系统还是就软件系统而言,会计活动的结构都表明会计体系是一种信息加工体系。会计活动软件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准则。而从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到对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定义性表述。同时也不难看到有关准则对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以及如何加工信息的质的规定。
最典型的就是会计准则对现代会计目的的论述,以及整个会计准则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关于会计体系本身基本框架结构的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准则。这些都表明会计是一个信息加工生成反馈体系。
依据会计准则,会计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活动。会计的信息是关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观念性总结。会计准则中的历史成本准则和真实性准则都规定了会计活动只能以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记录对象,而绝不允许以计划、定额和规划等性质的资料来代替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这就决定了会计记录的时间属性特点即所记录的是过去的事实,同时也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属性特点必然属于历史。
其次,会计活动还是一种特别强调公允性的活动。会计活动的公允性规定,进行信息加工的会计人员,必须站在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立场上来进行信息加工活动。即所加工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尤其是信息加工不能是为了某一种特别需要而进行。在会计信息加工的过程中绝不允许会计人员因经济利益等原因,将自身的意志贯穿在其所加工的信息中,从而影响有关利益各方的决策行为。这实际上是对会计活动或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的限制。
与此不同的是,财务活动作为一种资本经营活动,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它直接地作用于经济活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对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观念总结。因此,从活动的时间属性上讲,财务活动的时间属性与一般的管理活动时间属性一致,是属于一种未来现象。管理只有对未来才具有意义,财务管理活动尤其如此。同时,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对未来的活动,要求活动本身以及管理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以自身意志来影响所管理对象的整个过程,使其能够按照自身意志运转,并最终实现管理者的预期目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1 21:17
目录
概述
分类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