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
环境和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是决定
企业经营行为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主要指
企业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活动赖以存在的
社会经济关系。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经营的各
生产要素和环节之间,依其分工与协作关系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具体形式和调节方式,又是企业在接触到市场、国家计划的宏观政策引导等外界信号后其内在功能发生反应作用,使企业自主
协调自身行为,从而导致其经营运行的必然倾向性。
机制内容
动力机制
企业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
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民所有制企业动力机制的运作与完善,需要处理好两个层次的经济
利益关系。一是正确处理
企业资产所有者同
企业经营者及生产者的
利益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
企业经营者同生产者的
利益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利益关系的
协调,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国家、
企业集体、职工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约束机制
企业的
约束机制,就是
企业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使之适应各种约束条件和
环境变化,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制。企业的行为
约束机制有两个
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行为的
约束,包括企业的
预算约束、审计约束、财务约束、责任约束、纪律约束等等;二是企业外部行为的约束,包括
市场约束、合同约束、法律约束和一定的行政约束等等。
运转机制
企业的运转机制就是要使企业的供、产、销顺畅进行和运转的机制。完善
企业的运转机制,需要选择和设计企业的各项
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内部
组织机构,优化企业决策体制;使企业有效地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
生产要素,增强企业对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的调蓄能力;提高企业对外部市场、
信用条件和金融状况等变化的应变功能,特别是提高抗逆市场价格波动、信用中断、资金紧张、
销售困难等突变的功能,以保持企业在外界
环境变化冲击下的稳定性;同时还应提高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长盛不衰。
客观性
企业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载体
企业经营机制是通过具体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
生产经营活动表现出来的。
企业经营机制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
企业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
企业培训讲师
王军恒企业经营机制与具体的企业及其
环境有关,不同类别的企业其经营机制存在差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或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其经营机制产生的作用和结果也不相同。
企业经营机制是客观存在可以被认识的
只有认识它,才有可能产生
期望的作用和结果。不同
企业的兴衰,是因为人们对其经营机制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同导致的。
企业经营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既与
企业内部条件有关,也与企业外部
环境相
联系,既需要一定的条件或因素作前提,也需要一定的经济体制或
企业制度作保证。
企业经营机制存在于任何体制
企业经营机制存在于任何体制或
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其客观性要求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按一定的方式运行。
实质
目标性
企业经营机制所具有的
目标可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由企业所有制
性质规定的运行目标,即:确保上缴利税
,欠收自补;确保税后积累;确保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定阶段上的企业发展
目标,如
期望实现的利润指标等;车间班组、每个职工在生产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是由第二层次的
目标分解而成的。
激励性
激励性,如同机器的运转需要动力,
企业经济运行也不
例外。
企业不仅是生产经营主体,也是
利益主体。
企业每个成员应当首先考虑和服从的是
企业利益。这就好比
太阳系中的每个
行星都在围绕太阳“
公转”一样,
企业每个成员都应围绕
企业利益的实现下“公转”。当然,每个成员也同时在为自身
利益的实现而不停歇地“
自转”。这里,两者体现在总体格局上应当是始终
吻合的。
调控性
企业是国民经济机体中的细胞,它的行为合理化需要有个
良好的社会经济
环境,需要宏观的正确引导和妥善调节,但更需要严格的自控自调。
两大调节系统
动力机制—再生产动力系统的“热调节”
动力机制,就是围绕解决
企业发展有无动力以及动力大小而选择的一套互相
联系的调节方式。动力 机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其分属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得以实现的,包含以下五种:
决策机制:决策作为一种机制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决策权的分属问题。而决策权的分属又集中表现在选择决策结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决策结构。从改革中的
实践效果来看,成绩显著的大中型
企业一般采取后一种决策结构。其特点是,使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处于“决策者”与“指挥者”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厂长(经理)独断专行。恰恰相反,
企业必须由职工当家作主,实行
经营决策民主化,形成全体成员广泛参议,专家参谋咨询或负责设计,厂长(经理)决断并全权负责的多元主体
决策结构。
竞争机制:竞争是在经济实践中,各个
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
利益,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而展示的相互争衡,各竞其能的过程。通过多种多样的竞争,
商品生产内在的客观必然性转化为外部的强制力量,迫使人们服从它的支配。对
企业来说,竞争机制能激发活力,就在于它不承认任何时点上的效率具有常住性,使其机会均等。当然,竞争机制决不是放纵人们无序的乱争,而是倡导和规范每个企业成员的
行为更为“理性”,因而勃勃生机和秩序井然是同样重要的。
收入分配机制:在一个真正实现了自负盈亏的
企业里,职工收入的增加与
企业经济效益相
联系,不仅要通过奖金反映出来,更主要的是应通过工资分配反映出来。从
企业实际出发,可以采取上缴利税与工资总额挂钩的办法,多实现利润多分配;尤其是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可以资产重组为契机,使
职工收入不仅与股份、经营成果而且与风险挂钩,这一机制有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家产生和成长机制:企业应建立预备企业家资格制度,即明确
规定获得预备企业家资格的人选所应具备的
专业知识,对国家经济政策、法令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熟悉程度,过去和现在的业绩等。
企业家资格审查制度。在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化决策的过程中修正,甚至否定厂长(经理)的
主观的和有偏见的意见,以集思广益去促成他们正确行使手中的决策权。
人才开发机制:
企业是商品生产的场所,也是人才培养和
开发的基地。关心、培养并使
企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是
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的终极源泉。社会主义
企业,应把建立
人才开发机制当作企业生机和活力问题研究的主题。
约束机制—再生产约束系统的“冷调节”
约束机制,是在
企业内部围绕解决企业
行为不合理或克服潜在的不合理因素的一套
相互
联系的调节方式。同动力机制一样,
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也是通过其分属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得以实现的,其分属机制有五种:预算
约束机制预算约束就是以预期
收入控制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于
企业来说,边际投入如果超出预期边际产出,就会出现亏损,因此,企业的一切行为,其最终结果必须以边际投入等于边际产出为界限,不得随意突破,这就是自我
预算约束。当然,自我
预算硬约束是指以严格的
财务制度和科学
计划,保证
企业严格按照自己的资金和
收入安排支出。 风险机制:全社会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对于一个
企业来讲是无法控制的外部
环境。
企业在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的
环境中运行,其经营充满着风险,它的面前始终存在着失败、财产亏损及名誉损失的可能性,正是出于风险考虑,企业应有相应的自我
约束机制。
破产机制凡有商品经济,必然会有优胜劣汰的
现象存在。把破产作为
约束企业行为的一种内在机制,实际上是进一步明确给厂长(经理)和企业全体成员的责任——保证
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有续性。由于破产是财产所有权的强制转移,所以如经营不善迟早会被淘汰的这种带警号的特有形式可提醒和
约束企业行为,使之经常居安思危,保持危机意识,进一步讲,如果破产已经“木已成舟”,这一机制仍能成为重新组合
生产要素的有效调节方式。
自治机制:自治机制是指
企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等企业行为的调节方式。它主要从两个
方面约束着
企业行为。首先,在财产关系
方面,经自主经营自我
积累而来的财产,其所有权和相应的资产负债归
企业所有;其次,在权力结构与
领导体制关系
方面,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致。
监督机制:监督是
企业行为
约束的一个重要
环节。有了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发现计划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挖掘新的潜力,对计划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隐患和问题;可以弄清生产基金(
流动资金和
固定资金)使用
效率、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纯收入分配情况和专项基金筹集和使用情况;可以维护和确保消费者主权(权益)。与此有关的是不能忽视
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审计来发现、制止和防范诸如截留利润、偷税漏税,滥用资金、乱摊成本、
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
行为。
总之,在
培训师
王军恒看来
企业经营机制只有在
目标性明确、激励性
客观、调控性可靠的前提下,即企业经营机制的运行充分反映其本质,同时使企业经营机制的两大调节系统(动力机制和
约束机制)及其各分属机制达到相互配合状态,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综合调节力,从而才能真正做到使企业充满生机和
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