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福利
工商管理领域术语
企业福利,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给员工提供的用以改善其本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以非货币工资或延期支付形式为主的各种补充性报酬和服务。比如企业给员工提供的防暑降温用品、班车、免费旅游服务、福利房等等。企业福利是以企业为责任主体,专门面向组织内部员工的一种福利待遇
定义
一般来说,企业福利由法定福利和企业自主福利两部分组成。法定福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员工的福利保护政策,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法定假期。企业自主福利,即企业为满足职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自主建立的,在工资收入和法定福利之外,向雇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包括企业补充性保险(如企业年金)、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
这是它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区别,后者是政府主导的公共事务,其目标是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然而,企业福利与社会福利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日益膨胀,为缓和资金供求矛盾,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增长速度,而这时企业内部的各种保险福利、住房福利等新兴福利项目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功能,许多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的企业福利甚至可以满足其员工的多数社会服务需求,从而客观上起到了替代社会福利的作用。
历史发展
最早的保障劳动者利益的福利制度也正是从工业化国家产生。19世纪后叶,德国最先实行工伤保险法。20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及美国开始更广泛地施行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历程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紧密相连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企业福利也经历了一次从青虫到蝴蝶的蜕变。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的载体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奉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由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还不健全,企业福利就成了社会福利的载体,起到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作用。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有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设施的责任,并规定各级政府应该拨给工会必须的房屋与设备作为举办集体福利之用。随后在政府的不断调整和支持下,企业开始大力兴办福利事业,它们通过设立学校、医院、商店、食堂等机构来帮助员工解决与生活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建起了一个包办员工“从摇篮到坟墓”一切福利的企业社会,即使是很小的企业,照样“肝胆俱全”。职工一旦进入企业,就等于进入了一个封闭的社会,生老病死都有人管,只要象征性地交一些钱,甚至不用交钱就能享受到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项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企业福利项目,职工才能够以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企业福利弥补了当时低工资的不足,缓解了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促进了当时生产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不讨人喜欢的青虫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在自负盈亏的同时拥有了经营自主权,在“效率优先” 的指导原则下,企业福利成为不讨人喜欢的“青虫”,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已不多见,很多企业纷纷甩掉了企业福利这个沉重的包袱,国有企业全方位的企业福利体系开始解体。而这也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纷纷暴露,有一些效益不好、退休人员较多的企业甚至出现了欠发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情况;有的国有企业冗员太多,效率低下,于是采取减员增效政策,让一部分职工离开工作岗位,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能直接将这部分被裁汰的人员推向社会,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下岗”制度(现已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为了妥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几大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并演变成现 在的法定福利。此外《劳动法》等法规的出台则标志着我国企业福利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很多企业过分关注效率,过分看重眼前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福利的重要作用,视它为企业的纯支出,对其采取能省则省,能逃则逃的态度,即便是法定福利,也至少有超过一半的城镇职工没能享受到。如200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是1044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数是2862.8万人,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是4350.3万人,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是10408.4万人,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是3001.6万人,而200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是23151万人。
在法定福利遭受冷遇的同时,企业的自主福利就更显得冷清,就拿企业年金来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于1991年,从1991 年到2000年10年时间,全国共积累企业年金基金191.9亿元,年均增长19.19亿元,参保企业1.6万多家,参保职工560万人;享受企业年金的人员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4%,仅占我国当年城镇就业人数的2.4% .
现在的企业福利:蜕变成人见人爱的蝴蝶
最近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正式加入WTO后,大型跨国公司的不断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企业又开始重视企业福利,并带动我国企业福利朝着多元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福利逐渐开始由人人讨厌的“青虫”蜕变成人见人爱的“蝴蝶”。
● 企业福利迅猛发展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导致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赢企业则赢。面对外企“挖人”的攻势,国内企业逐步开始认识到企业福利在吸引员工、留住员工和激励员工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改变了以前认为企业福利是企业的包袱的观念,开始大力发展企业福利。
在法定福利被越来越多企业认同,覆盖面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企业的自主福利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以企业年金为例,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年金规模达910亿元,受惠员工964万人。基金规模比2005年增加了 230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以上。
我国企业自主福利快速发展,并不断推陈出新,员工援助计划(包括家庭冲突问题的解决、瘾的戒除、职业生涯咨询、法律咨询等)、弹性工作时间等新型企业自主福利项目也开始在一些企业出新,带薪休假、出国旅游等享受性的企业福利项目,也在效益好的企业出现。这些都体现出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福利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开始越来越重视企业福利。
内容
按常规划分方法,福利通常可分为强制性福利和自愿性福利。前者即根据政府的政策法规要求,所有在国内注册的企业都必须向员工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即“四金”),病假、产假、丧假、婚假、探亲假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还有安全保障福利、独生子女奖励等;後者则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的一些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福利。正是在自愿性福利的设计上,许多企业不惜重金延聘企管顾问精心策划,特别是那些效益好、人才流动率高的企业,福利方案更是成为阻止员工跳槽极为有效的 “杀手锏”。
归纳五花八门的福利方案,一般均含有如下内容:
住房贷款利息给付计划。这是目前众多企业普通推行的较先进的一种方案,即根据企业薪酬级别及职务级别确定每个人的贷款额度,在向银行贷款的规定额度和规定年限内,贷款部分的利息由企业逐月支付。也就是说,员工的服务时间越长,所获利息给付越多。商业人寿保险。除正常的养老保险金之外,企业通常还为关键职位的员工购买商业人寿保险,并允许职工自行交保再增购一定数额的额外保险。
医疗及有关费用的支付。一些效益良好且属於智力密集型的企业沿袭了过去全民所有制企业医疗费用全额报销的方法。当然,仔细探究一下,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均为成立年限较短、员工普遍较年青的成长型企业。
带薪休假。并非新兴事物,但一些智力型企业放宽了带薪休假期限,最长的已达25天。
教育福利。对员工提供教育方面的资助,为员工支付部分或全部与正规教育课程和学位申请有关的费用、非岗位培训或其他短训,甚至包括书本费和实验室材料使用费。
法律和职业发展咨询。为职工提供法律及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的服务,充分利用企业延聘的法律专家或咨询顾问,为员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子女教育辅助计划。目前中小学甚至幼稚园日益高涨的赞助费已成为工薪阶层十分头疼的一项支出。企业适时推出“投资大人才,留住小人才”的计画,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除此之外,许多跨国企业实行雇员股票所有权计画(ESOP),此举尤受一些绩优企业雇员的欢迎,不少雇员为保 住股票持有权甚至拒绝其他企业的高薪诱惑。据悉,对於高级人才,跨国企业还有“金降落伞计画”,只是受众面甚小,在 此不再赘述。
作用
对于企业来说,各种企业福利项目在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主要激励方式。现金和员工福利都是留住员工的有效手段,但是两者特点不同。尽管看得见、拿得着的现金可以对人才产生快速的冲击力,短时间内消除了员工福利的差异化要求,但其非持久性的缺点往往会使其他企业可以用更高的薪水将人挖走,尤其对于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仅仅依靠现金留人,将很难幸免人才大流失的灾难。而具有延期支付性质的员工福利,不但可以避免财力匮乏的尴尬,还可以很好地维系住人才,成为减缓企业劳动力流动的“金手铐”。
对于员工来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法定企业福利项目,可以使员工生病得到医治、年老能有依靠、遭受工伤后获得赔偿等,从生理上满足员工的需要。而更多企业自主福利却可以满足员工在情感上的需要。例如企业提供的带薪休假福利,能够更好地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从而满足人们在感情、亲情方面的需要;企业举办的各种集体出游活动、公司宴会活动可以使员工在工作之外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增进员工之间的了解,融洽公司内部成员间的同事关系,也有助于人们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些都可以让员工感觉到企业和自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契约关系,而是带有了某种程度的类似家庭关系的感情成分,这无疑改善了员工的工作境遇。
影响因素
企业给员工发福利是件好事,可以激励员工更好的为企业工作。但是福利发放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影响企业福利功效的五大因素:平均主义,福利设置缺乏弹性,缺乏实效性,员工缺乏参与权,员工对福利缺乏认同感。
平均福利倾向
福利发放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在国有企业表现得更为严重,它意味着员工所获福利不能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联系。即所谓福利面前,人人有份。这样的福利制度虽然员工没有抱怨,却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助长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消极工作习惯。
福利设置缺乏弹性
一些企业在福利项目的设置上基本是老面孔,多年不变,除法定的福利外,很少有创新之处。同时,已有福利项目的具体数额和比例长期固定以致于福利设置缺乏弹性,无法在福利项目的安排上体现对不同人才的灵活性。
缺乏实效性
对员工而言,福利似乎是企业应该给予自己的。对管理者而言,也很少想过用福利来激励员工,有时只做不说。例如,有一家企业效仿西方的做法赠送员工生日蛋糕,结果过生日的员工领走蛋糕就完事了。企业的赠送过程缺乏与员工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使员工感受不到领受生日蛋糕的更深层的意义,因而发挥不出这种福利形式的实效性。
员工缺乏参与权选择权
福利的决策权在企业,员工被动接受,有时会使企业遭遇管理难题。例如,经过重组新成立的某通讯公司就出现了员工因福利发放闹情绪的事件,由于重组前两公司某些福利发放形式不同。例如,W公司中层以上干部每月获得1500元现金话费补贴,L公司的发放形式是补贴1500元的充值卡,融合后的公司采用1500元充值卡的福利发放形式,部分W公司员工认为1500元充值卡与1500元现金有差别,降低了他们的福利因而闹情绪。
员工对所享受着的福利价值缺乏认识
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为福利费用的上升而担忧: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员工对他们所得到的福利价值缺乏认识。很多人甚至错误地估计福利开支仅占薪酬费用的很少部分,如此的背离令人惊诧。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在设计,实施福利项目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享受了和享受着福利待遇的员工不知道他们得到了什么或低估了他们所得福利的昂贵程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0 09:53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