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天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以民为天,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所阐述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释义
执政者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执政的根本,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出处
该思想源于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典故最早见于西汉《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文献,后来被《汉书》提炼为“以民为天”。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东汉·班固《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典故
原典
齐桓公询问管仲说:“王者把什么看得最尊贵?”
管仲回答:“把‘天’看得最尊贵。”
齐桓公抬头望向天空。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头上这无边无际的天。王者应该把百姓当作‘天’,得到百姓的配合,国家就安定,得到百姓的辅助,国家就富强。做不到这一点的,国家就会危险,背离这一点的,国家就会灭亡。《诗经》说:‘民之无良,相怨一方(民众心里感受不好,就会相互积累怨恨)’。人民都站在一旁而怨恨上层,这样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引据
汉三年(前204)秋,汉王刘邦由于多次在荥阳成皋被楚王项羽围困,一度想转换战略,舍去成皋以东的地盘而屯兵巩县洛水一带。郦食其进言劝阻刘邦,引用“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力劝刘邦收复荥阳,夺取敖仓这个天下粮仓,进而占据荥阳、成皋一线的战略要道对楚国形成压制,凭此造就优势局面,也能让齐国等诸侯王认知到天下大势的走向。刘邦最终被郦食其说服,并允许他前去说降齐国。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5 08:13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