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疏财,
汉语成语,拼音: zhàng yì shū cái,指人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出自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
消愆。”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三回:(朱仝)原是本处
富户,只因他仗义疏财,结识江湖上好汉,学得一身好武艺。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
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晁盖道:“小可多闻人说柴大官人仗义疏财,
接纳四方豪杰,说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孙,如何能够会他一面也好。” [1]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吴用有个至爱相识,见在江州充作两院押牢节级,姓戴,名宗,本处人称为戴院长。为他有道术,一日能行八百里,人都唤他做
神行太保,此人十分仗义疏财。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也有朝廷不用,沦落江湖,因而结聚的,虽然只是歹人多,其间仗义疏财的到也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