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风楼,位于广东省
梅州市西郊街道黄坭墩短街口88号,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为一堂八厅四横走马楼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254平方米,外门楼坐东南向西北,二道门依次为方形门和拱形门,由拜亭、堂屋等组成,平面呈矩形,有房100余间。
仁风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
客家民居,在广东省
梅州市梅城
西郊街道办事处黄泥墩。在梅江区文史工作者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这幢经历了近300多年风雨、保存完好的仁风楼,是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在梅州最后的大本营,它见证了10万太平军在梅州与清军周旋、激战18个月后,最后全军覆灭的惨烈历史而显得尔足珍贵。
仁风楼,位于广东省
梅州市西郊黄坭墩短街口88号,周围大屋鳞次栉比,屋屋相通,有很大的回旋活动余地、四通八达的巷道,攻守进退两便。与周边客家大屋不同的是,仁风楼宽大的大殿前面专门建设了一个近20平方米、在客家古建筑中罕见的拜月亭,精致的砖石浮雕和走廊大殿的木雕饰互为呼应,屹立于大殿前宽大的露天门坪就像一个点将台。据居住在此的梁伯介绍,1865年(清同治四年)12月8日(农历十月廿一),康王率太平军各部攻下嘉应州城后,选择将大本营设在仁风楼,或许与这个点将台式的拜月亭有莫大的关系。
据梅江区文史工作者考证,仁风楼是清朝末年太平军在嘉应州的大本营,太平军将领在这里指挥余众与清廷抗击,时间持续60多天。据记载,1866年1月28日(农历十二月十二),康王率太平军精锐出梅城北郊佛子高、黄竹洋猛攻清军,正当康王身先士卒率众追击溃退清军时,由于叛徒指认,清军集中火枪火炮轰击,康王中炮落马,被其部下急用大旗裹住抬回,于当晚在仁风楼不治身亡。
据史料记载,康王死后,强敌四围,太平天国偕王
谭体元和剩下的太平军数万人陷入绝境。1866年2月7日夜(农历十二月廿二)偕王谭体元与
胡永祥等率太平军悄悄撤离仁风楼从西南门出城,开启西南门渡梅江浮桥,渐次撤出梅城,但由于地形不熟,由小密误走黄沙嶂而导致全军覆没。史料记载,晚清
左宗棠在奏折中称,太平天国“兴于嘉应,灭于嘉应”。太平天国余部在嘉应州(今梅州市范围)战事,实乃太平天国运动结束的最后一役。嘉应州地处粤东北,闽粤赣三省之边的山区,为客家人聚居之地,当年太平天国余部最后辗转来此,据有此地,盖欲凭借此地缘(地区)、人缘(
客家人)之故,以图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