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塔位于
大雄宝殿前西侧,是东西塔中的西塔五代梁
贞明年间(915-920年),建7级木塔,号无量寿塔,宋
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年间(1174-1189年)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建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东塔十年而成。规制和东塔同,略小于东塔,高44.06米(底层6.63米,二层6.79米,三层5.80米,四层5.65米,五层8.59米,塔刹8.29米,基座直径2.31米)。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也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单纯(大多为僧衣),须弥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兽之类。
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修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 年)。原为木塔,在绍兴乙亥(1155年)和淳熙年间(1174~1189 年),两次失火被毁。于是改换材料,起初用砖,不久又改用石头修建。它的建筑形制与镇国塔基本相同,只是在高度上只有44.06 米,较镇国塔低4.18 米。而仁寿塔建筑的时间则比镇国塔早了10 年。按一寺双塔的制两塔的规划与设计可能同时就决定了,只是施工有先后而已。
开元寺的紫云大殿前东西两侧,有一对石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两塔相距约二百米,全部仿木结构建造,为我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对石塔。 双塔是可以登临的同类型石塔中做工最精细的,其建筑细部较忠实地反映南宋时福建地区的木构建筑的风格。
仁寿塔修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为7层木塔,称无量寿塔。宋政和年间(1111~1117)改称仁寿塔。绍兴乙亥(1155)年毁于火,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改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竣工,建成时间较东塔早13年。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为木塔,南宋时易为砖建,喜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的花岗石塔。塔高48.24米,直径18.5米,边长7.8米。第一层塔身之下有一比较低矮的基座,为须弥座形式。座身上下,刻莲花、卷草各一层,八个转弯处,都雕凿承托巨座的一尊力士像。束腰部分壶门内刻佛故事及狮、龙等动物形象39幅。座上塔基周围有石栏杆。基座的四个正面,各设踏步五级。
塔身分作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几个部分。外壁四正面辟门,其余四斜面设佛龛。门侧刻天王、力士,龛两旁刻文殊、普贤及其他菩萨、天神、佛弟子等。塔身每层转角处雕作圆形椅柱,制作特异,为一般古建筑所罕见。每层塔身之外,均设有平座栏杆,构成围绕的外廊,人们可以走出塔身绕栏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