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解论》是英国哲学家
约翰·洛克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690年。
内容简介
《人类理解论》共4卷69章,大致可分为破和立两个方面。破的方面,即清除堆在知识路上的错误理论,分布在第一、三、四卷。立,主要是对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所作的正面阐述,集中在第二、三、四卷里。该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的起源和途径;认识的等级;认识的可靠性;认识的范围等。
在第一卷中,洛克首先解释了自己使用的“观念”一词的含义。在他看来,探求知识的第一步就要研究观念的来源。在洛克所处的时代,欧洲流行“天赋观念论”,洛克认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最大障碍,所以,他用大量事例对它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批判。首先是所谓“普遍同意”说,洛克的结论是:知识是后得的,为人们普遍同意的观念是不存在的。第二是“理性发现说”,洛克指出在人们运用理性之后才能得知的观念,那正说明它们是后天获得的。第三是所谓天赋的实践原则,洛克认为这些原则只能存在于空洞的思维之中。第四是所谓天赋的上帝的观念,洛克指出,上帝观念也不是天赋的,有些地区根本就没有上帝观念。最后,对于天赋观念论的危害和根源洛克也进行了揭露。
在第二卷中,洛克系统地探讨了知识的起源等问题,集中论述了两种经验论、性质论和观念论。两种经验论:洛克认为人们心中的观念和知识是从“经验”来的,人们获得经验,取得观念有两条途径:感觉与反省,这两条途径,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种性质学说:洛克把物体中的性质分为两类: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由第一性质产生的观念称为第一性质观念;由第二性质产生的观念叫作第二性质观念,并且论述了二者的区别。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从总体上看是唯物主义的,它为经验主义认识论奠定了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基础。两种观念说: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对应、契合,不易错误和虚妄,而复杂观念则相反。在这一卷中,洛克还详细地论述了作为知识的工具或材料的观念的来源。
在第三卷中,洛克考察了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他论述了文字的功用、概括名词及其意义、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以及避免文字的滥用。他认为语言、文字对人们把握观念和知识的起源,从而了解知识论是有益的。
第四卷探讨的是知识的等级、确实性和范围。在这一卷中,洛克论述了知识的对象、等级和范围,并且着重论述了真理问题,还提出了自己关于存在的知识的看法,最后,他把科学分为物理学或自然科学、实践科学、标记科学三类。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知识问题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题,以
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与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在这个领域展开激烈、持久的争论。一直在思考知识问题的洛克,逐渐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在解决其他问题之前。应该首先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他继承并发展了培根扣霍布斯的经验论,用了20年的时间对认识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人类知识的起源和认识的途径、认识的可靠性和范围。批判了唯理论的一系列原则,阐述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观点。
在撰写《人类理解论》的过程中,洛克时任沙夫茨伯利伯爵的秘书(从1667年到1675年);后者的政治生涯包括:为英格兰内战双方斗争(首先为国王,然后为国会),在克伦威尔国会中扮演了一个摇摆不定的角色,然后作为行政官员为恢复君主政体奔走呼号。他参与了英欧之间的外交事务,被以判国罪论处,不得以而流亡荷兰。在写作和出版这部著作期间,洛克自己的生活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和沙夫茨伯利一样,洛克也是一位新教徒,他赞成新教的君主政体的连续性,并维护议会民主和市民自由。詹姆士二世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在他统治期间,国内社会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局势不稳定,这迫使洛克和他的上司一样到荷兰寻求避难。英国政府指责他为叛徒。然而,1689年,随着詹姆士二世被推翻,以及随之而来的光荣革命,威廉和玛丽走上王位,洛克面临的威胁消失了。总而言之,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并不是在一个安全的学术天堂里写就的。
该书从1671年开始写作,直到1690年才交付出版,期间断断续续写了近20年。自1690年首次出版后,到1700年《人类理解论》已出版了20个版本。洛克写这部著作的初衷是“看看什么物像是我们的理解所能解决的,什么物像是它所不能解决的”。
作品思想
作者在书中首先详尽地驳斥了当时笛卡儿和英国新柏拉图主义者所宣扬的“天赋观念说”,认为既没有天赋的思辨原则,也没有天赋的实践原则。他从理论上分析了“天赋观念论”的荒谬性,从实践上指出了这种学说的危害。在作者看来,人们没有任何观念是天赋的,人的心灵就象一块白板一样,上面没有任何痕迹。人们的观念从哪来的呢?作者写道:“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是从经验得来。”这就说明了“凡是存在于理智中的,没有不是先已存在于感觉中的”这一经验论基本原则。作者认为人们获得经验的途径有两条,因而把经验分成两类:一类是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称为感觉经验,或外部经验,是由外郎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类是对内部心灵的反省,称为反省经验,或内部经验,是由心灵对自己心理活动进行体察而产生的。作者承认感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的产物,并把考察心理活动看作认识的一种来源,这是正确的。但他把内部经验作为独立的知识源泉,声称它“和外物毫无关系”,这就犯了二元论错误,向神学唯心主义作了让步。
作者又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两种。认为由感觉或反省,或同时由这两者获得的是简单观念,这种观念不能制造也不能毁灭,心灵在接受这种观念时是被动的,这种双念是形成一切知识的原始素材,它必须向复杂观念过渡,复杂观念是心灵使用自己的力量将简单观念加以联结、比较或抽象而形成的新观念,复杂观念又可具体分为实体、情状,关系三种观念。复杂观念表现了认识的深化,它远远超出了简单观念所提供的东西。但是作者并不理解感性和理性的真实关系,认为复杂观念只表示一种“名义的本质”,这就犯了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存在的错误。而且他还认为实体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实在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情况和关系观念是人心的产品,这表明了作者思想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因素。
作者在论述观念的实际发生过程时还提出了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认为象广延性,凝固性、大小、形状、数目、运动和静止等,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都不能与物体分开,是物体所固有的,这就是第一性质,人们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刘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原型的反映,而象颜色、声音、滋味等,“实际上只是一些借对象的第一性质……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的能力”,这就是第二性质,人们关于它的观念虽然在形态上不与第二性质相似,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关系。作者在这里看到了感觉观念产生的复杂性,看到了感觉观念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包含了客体的因素,又包含了主体的因素,这一思想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他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不了解感觉产生的生理机制,有时候借助于上帝的力量来解释这一问题。
在论述到观念与语言、文字关系的时候,作者对滥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和危害作了深刻的揭露,分析了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他指出,通过感觉经验所接受的都是个别的、特殊的观念,这些观念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人们就用一般观念把这些个别、特殊的观念保留在心中。但是每一特殊观念都是感觉者自身的观念,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仅仅把观念保留在心中,对于交流思想是毫无用处的,这就需要产生作为交流思想工具的语言。语言和一般观念的作用是:保留观念,交流思想,积累和传播知识。
书中还探讨了知识的性质、种类、确实性和范围问题。一方面,他认为真理就其本义而言,是观念与外物相契合,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由于观念是思想的对象,因此知识不针,是有关观念之间彼此相契合或相矛盾的一种知觉。他指出这种相契合或相矛盾有四种情形;(一)同一与差异,(二)关系,(三)共存性或必然性联系,(四)实在的存在。他把知识划分为三种或三个等级:直觉的知识、论证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直觉的知识“不借助别的观念为媒介”,是直接觉察到某两个观念之间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关系而获得的,是最确实的,论证的知识借助于别的观念为媒介来发现两个观念的一致或相矛盾,由于它以直觉的知识为基础,因此也具有确实性,只是程度差些,感觉的知识“不能超过我们感官当下所感到的事物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不确实的,它是对外界特殊事物的知识。作者还进一步论证了知识的范围问题,认为人们直觉的知识和论证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感觉的知识更狭窄,因此总的说来,“我们知识的范围不但达不到一切实际的事物,而且甚至亦达不到我们观念的范围。”
后世影响
该书论述了语词形成的途径及其观念和实在的关系,批判了经院哲学,探讨了知识的等级、范围和确实性问题。该书还提出了其他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认识论课题,对促进近代认识论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欧洲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
《人类理解论》中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洛克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尤其是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为狄德罗、爱尔维修等法国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阶段。另一方面,他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不彻底性及其形而上学性则为唯心主义哲学家所利用,尤其是
贝克莱、
休谟直接利用了洛克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成分进一步把经验论原则彻底化。提出了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哲学。同时,洛克哲学思想对德国哲学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正是在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一书的激发下,
莱布尼茨撰写了他的《
人类理智新论》,抨击了“
白板论”,维护天赋观念论,进一步论证了唯理论认识论。
作品评价
德国思想家
卡尔·马克思:“人们感觉需要一部能够把当时的生活实践归结为一个体系,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书,这时洛克关于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很凑巧地在英吉利海峡那边出现了。它像一位久盼的客人一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美国历史学家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这是一部十分自觉的革命性著作。它摆出一副谦虚的样子,但这是假谦虚,因为洛克其实是想荡涤以前所有的哲学。
作者简介
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的一段时期里,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是清教徒。大学毕业后长期担任后来成为“辉格党”领袖的莎夫茨伯里伯爵的秘书,他本人也参加了“辉格党”的政治活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花二十年时间写成的《人类理解论》,此外还有《政府论两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