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形成
罗杰斯心理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应用
《人的形成》汇集了罗杰斯21篇论文,其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阐述的是罗杰斯心理研究方法的形成应用
简介
<人的形成>收录了作者1951年至1961年发表的21篇重要演讲稿、论文。全书共七部分,21章。第一部分是“介绍自己”,作者用1章篇幅介绍了自己的职业思想和个人哲学思想的发展。第二部分是“我怎样帮助人?”包括2、3、4章。其中,第2章论述了“有助人成长的几种假说”,从中概括出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第3章论述了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些特征,并特别指出心理治疗关系不过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特殊范例,它服从于同样一些制约人际关系的准则;第4章论述了心理治疗中患者和治疗者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中,作者以心理治疗中患者成长与变化的事实为依据,论述了“人的形成过程”,包括5、6、7章。其中,第5章阐述了患者在心理治疗中表现出的一些明显趋势;第6章阐述了人的形成的含义;第7章介绍了心理治疗的过程概念。第四部分包括8、9两章,作者介绍了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形中形成的“人的哲学”思想,即个体目标和美好生活两方面的观点。第五部分是“查明事实:研究在心理治疗中的位置”,包括10、1l、12章。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表明他在致力于把临床经验与事实相对照的过程中,产生了哲学困惑,以致不知临床经验与客观事实何者更为正确。其中第10章以“人还是科学”为题,第11章是“心理治疗中的人格变化”,第12章是“患者中心疗法的研究发展”。第六部分是“生活的含义”,这是本书中占有章数最多的一部分,包括13、14、15、16、17、18、19章。分别介绍了人们的教学与学习思想、治疗与教育中的意义学习、学生中心教学、家庭生活中患者中心疗法的含义,战胜人际交往和团体交往中的失利、一条人际关系普遍规律的初步建立、创造力理论。第七部分是“行为科学与人”,包括第20、21章,分别论述了行为科学的日益发展,人在行为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书后有附录、索引。
作者简介
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博士、教授、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美国临床与变态心理学会主席(1949—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6-1947年)等。
1928年罗杰斯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受聘在纽约罗契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社会问题研究部”工作。1930年任该室主任。1931年罗杰斯完成了关于儿童人格适应的测量问题的博士论文而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在他的协助下,建立了罗契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他任该中心主任。1940年,罗杰斯受聘为俄亥俄州立大学临床心理学系教授,而从临床部门转到了学术部门。1945年,他担任了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心理咨询主任。1956年得到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7年,他任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精神病学教授。1962—1963年,他任斯丹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后来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拉乔罗(CaJalla)担任了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1968年,罗杰斯和一些更倾向于人本主义的科研所成员离开了这个组织,在拉乔罗成立了个人研究中心,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发现一个能充分发展个人潜能的各种条件。罗杰斯主要从事关于儿童心理、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1939年);<心理咨询和治疗:临床实践中的最新概念>(1942年);《患者中心治疗:目前的实践、含义和理论》(1951年);《心理治疗关系及其影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研究》(合著,约1957年);《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1959年);《人的形成》(1961年);《学习的自由》(1969年);<罗杰斯论交朋友小组>(1970年);《择偶、结婚及其选择》(1972年);《八十年代的学习自由》(1983年)。
主要内容
(一)罗杰斯心理研究方法的形成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以他的人格理论为出发点的,而他的人格理论又是在治疗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按照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的影响着他的行为。心理病态的人常有一种被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若要他获得心理健康,就必须改变这个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或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更好的概念。这样,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反对用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人格,强调患者主体经验的价值,强调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结合或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的结合。
在治疗实践中,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方法经历了非指导性治疗、患者中心治疗、经验治疗、个人中心治疗四个发展阶段。非指导性治疗强调患者有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能力,治疗者只需提供一种使患者清楚了解他们问题实质的气氛,并发现患者的内部参照系。患者中心疗法强调治疗是一种患者与治疗者双方深深卷入的一种共同的冒险。经验治疗强调把治疗过程看作是治疗者和患者间感情付诸于言语交流的一场斗争。个人中心治疗强调完全的个人,而不把个人仅仅看成是一个患者。
(二)罗杰斯心理研究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
随着罗杰斯心理治疗方法由非指导性治疗向个人中心治疗阶段发展,其应用的社会关系领域也不断拓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就颇具代表性。
同“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一样,“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也是基于对人类基本信任这一前题上的,罗杰斯相信人类的天生潜能是积极的,只要后天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这些潜能就会自然地释放出来,潜能也就因而得到实现。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罗杰斯发现了促进患者成长的三条件: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和移情的理解,并把它作为医师进行心理治疗的基本要求。在教育方面,罗杰斯也主张教师要以真诚、理解和无条件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认为这样能创造一种有利的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内在的思考能力和自觉的学习。罗杰斯主张将学生摆在学校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有选择学习计划的自由并对此负责,学习方式以自由讨论为主,给学生形成和表达他们自己看法和感受的机会。罗杰斯强调他只对显著影响行为的学习感兴趣,而显著影响行为的学习只能是自我发现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不能直接传递给学生的。因此,教师是一个非强制的知识来源,应该以教育促进者来代替教师这一术语,以此强调施行这一行为的人是创造一种有益于学习的气氛的这一事实,教育促进者的责任是学生需要时提供有价值的评论或参考的读物;使学生适应变革时代的要求。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学到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发现并发展对于他们真正有益的方向,而不是强迫他们吸收大量他们并无兴趣和无关的细节。罗杰斯抨击教育中的专制和强迫倾向,抨击只重智育、只重思考,不重视经验的情感方面的教育措施,认为它使许多有潜力的学生产生了明显的消极态度,扼杀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价
《人的形成》一书的主要优点是:
①本书以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的形成和应用。
②罗杰斯等人发明的Q——分类法技术,成为检测心理治疗效果的尺度,对推动心理治疗的科学发展意义深远。
③罗杰斯发现的成长三条件给心理治疗和教育改革等社会领域带来重要启示。
④罗杰斯重视情感体验与交流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向传统的班级集体教学提出了挑战,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机器教学带来的弊病。
罗杰斯理论的不足主要有:
①罗杰斯虽然对人性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他的人性论却因忽视性、攻击内驱力的重要性,而存在着明显的宗教化和简单化的弊病。
②Q——分类法技术完全是建立在充分信任患者主观体验基础上的,如何使之与客观检测手段密切配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在注重情感,兴趣,主张学习自由的同时,却又因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视课程结构,而难发挥教育的优势。正如我国学者方展画在《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中所言,“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直接嫁接自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忽视了学校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性”。他把教学和治疗进行简单类比的形而上学作法,成为“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的致命点。这一理论深刻地映射了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等价值观。
罗杰斯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注重发展人类充分发挥潜力的条件,使他成为推动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罗杰斯的教育思想已受到国际教育理论界的认可和重视,委内瑞拉、法国、日本、波兰等国于七十年代相继建立了实验基地,他的“病人为中心”治疗理论被看成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学说的主要思想渊源,他所倡导的“非指导教学”模式列于当代四大教学模式流派之一—“个人模式”之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2 13:0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