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战术,是一种以数量和巨大的消耗换取其他方面优势的战术,包括时间、空间、进攻或防守。是指在没有掩护或伪装之下,大量步兵以密集队形正面攻击敌方的战线,其目的在于冲入敌方战线,使敌方难以使用火力歼敌,以近战击溃敌人或迫使敌方撤退。
史籍记载
“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
战术特点
人海战术在攻击手段和防卫手段基本持平的
冷兵器时代,有着重大价值。在火力和打击范围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火力的载体多的一方较可能胜出。在中国历史上就经常有将领在战役前故意夸大兵员数量,以威吓对方。在实际的战争中,人海战术可用作包围和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但它的缺陷同样明显,地域的局限性、作战半径短、指挥性弱等等。
在现代战争势态中,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大,投射距离越来越远。单纯依靠人数的人海战术作用变得并不突显,以少胜多的战例变得越来越多。
美国
海军陆战队大学教授爱德华·C·欧道德教授对“人海战术”的定义是,在没有掩护或伪装之下,大量步兵以密集队形正面攻击敌方的战线,其目的在于冲入敌方战线,使敌方难以使用火力歼敌,以近战击溃敌人或迫使敌方撤退。由于队形密集,且要攻击对方拥有重兵防守的阵地,因此这种战术往往会给进攻方造成极大的伤亡。通常情况下,人海战术往往被用于缺乏火力和机动能力,但在兵员方面又有重大优势的一方。
战争实例
人海战术在盖茨堡战争中的皮克特冲锋、
祖鲁战争中当地武装向英军的冲锋、
日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凡尔登战役、二战期间日军的
万岁冲锋,均能看到这种战术的影子。
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
林肯及
格兰特领导的北军大批征召因
爱尔兰饥荒而飘洋过海的爱尔兰难民,以数量的优势压制南军地理上的优势。
凡尔登绞肉机
人海战术的没落时期是在一次大战期间。当时自动武器和轻型火炮的大量使用使得骑兵基本上失去了作用。作战双方基本上都是使用步炮协同的方式进行反复的拉锯战。尤为突出的例子就是
凡尔登战役,一日之内死亡人数达数万人,10个月内双方阵亡人数高达70万人,史称“
凡尔登绞肉机”。
在一次大战末期,德国曾经抛弃了步兵集团冲锋,而改用步兵
渗透战术,一度突破
协约国军队防线,但是由于步兵机动性受人体力限制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而失败。协约国也曾经使用坦克作为新式进攻武器,但也由于战术思想落后和机械技术不成熟,并未取得战略上的突破。不过坦克的应用为二次大战中的
闪电战战术提供了基础。
太平洋战争
日本以大量自杀式战机来击沉美国海军,在中国战场上,中国与日本间常用数以十万计的兵力大规模交战。
兰切斯特方程
在1916年,英国人兰切斯特研究空战最佳编队,发现了
兰切斯特方程。远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成正比,即兰切斯特线性律。在近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实力与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兰切斯特平方律。
现代战争
随着武器的进步,高超音速洲际导弹、炸弹之父、炸弹之母、战略轰炸机、隐身战斗机、航天武器、基因武器、海军航母、两栖攻击舰对陆上的攻击掩护乃至核武器问世后,人海战术的巨型兵团战术遂失去发挥空间。
现代战争中,一些新兴的军事理论已经出现,无人机集群智能蜂群化,1月10日,美国国防部突然公布了一段官方视频,展示了在中国湖进行的一次无人机集群智能测试。这段视频上,3架大黄蜂战斗机用特种吊舱一次释放了103架微型无人机。从地面操纵人员的显示屏上清楚看到那些无人机(绿色点)根据目标/指令(红色点)自主编队并实施追踪的画面。它们时而根据目标编队,时而根据指令快速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形指令排成一个圈,把一个区域围得水泄不通。按照国防部的消息,这些“命令”是下达给“蜂群”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个体。“蜂群”之间彼此会不停地“交谈”,在没有个体指挥官情况下形成“蜂群智能”。在组成集群过程中,如果个别无人机发生故障或损失,剩余无人机会根据参与组网的无人机实际数量做出反应,自主调整编队形式,继续完成既定任务目标,这是无人机智能集群技术最为诱人的特征之一,即具备系统性的高生存力。
这些无人机并不是经预设程序的协调行动的个体,而是像自然界中类似鸟群的动物群体那样,共享决策的分配大脑,相互协调行动。预示美国正进入机器人战争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