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民公园又称中央公园旧址,位于重庆市
渝中区,距离
解放碑约200米,占地面积1.2公顷,是重庆历史上首座公园。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中央公园前身是重庆城内的三个高峰之一——巴山的顶峰,老巴渝十二景之首“金碧流香”的金碧山所在地。山脚下是重庆府衙,左侧是川东道衙,右侧是巴县县衙,集中了当时的三级政权。
20世纪20年代,金碧山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还一度成了刑场,更有坟茔横卧其间。也许是因为衰败,人们便管叫这里为后侍坡。
1922年,
杨森为重庆商埠督办(市长),将上下城之间的后伺坡开辟出来,准备作为公园,后因战乱停工。
1929年,时任重庆商埠督办的
潘文华决定破土动工,重修这座公园,在园内种植花草树木,修筑金碧山堂、江天烟雨阁、涨秋山馆、喷水池、悠然亭等景观,还建起阅报室、网球场、
儿童游戏场、茶社等休闲娱乐场所,并在大门进口处塑起孙中山像,取名中央公园。公园有四座门,东大门位于今公园巷,西大门在西三后街西侧,北大门在邹容路南段起点,南大门前临西三中街,是公园的大门,正处在当时重庆的闹市区。后伺坡上原有一条石坡路,盘旋而上,穿越园区,是贯通上半城的主要干道。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但入园得交门票铜元一百文,这额外资费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批评。后来门票被迫取消,市民得以自由往来,恢复了旧时常态。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
陪都,中央公园于1939年更名为中山公园。
1939年5月,由于日机对重庆施行狂轰滥炸,园内建筑大部分被毁,抗战胜利后才逐步恢复。公园的标志是孙中山先生像,比例大小如常人,塑像直立抱书,面向东南,也在日机大轰炸中被毁。
上世纪40年代,园内又新添了两处人文景观。一是1946年修建的“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以纪念在
黄花岗起义中舍生取义的3位川籍人士;一是1947年建造的“
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为纪念日机对重庆大轰炸期间保护市民生命财产而献身火海的81位消防人员。
解放后,中央公园由人民政府接管,于1950年7月更名为重庆人民公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出资对公园进行建设和改造,使其一度成为重庆人最喜欢的休闲娱乐场所。
在“文革”期间,人民公园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1972年2月,开始恢复开放“长亭茶园”。
新世纪之初,政府投入资金,恢复景观设施,加强园林绿化,修建文化馆、民主党派
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等,使其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及历史文脉为基础的综合性开放公园。
2014年9月,重庆人民公园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园。
2017年8月,重庆人民公园改造升级。此次改造工程突出绿色脉络、公园休闲、交通通道、文化展示功能,打造“一轴一带七个景观点”。一轴指从新华路路口至公园主入口,再延伸至文化延展区域的景观轴线;一带指公园内部横向的各层级绿地及空间景观带;七个景观点指公园北主入口广场节点、三个历史纪念碑文化节点、长亭茶园活动空间节点、公园南侧入口广场节点和文化延展区节点等;打造集历史文化、生态保护、交通为一体的山地特色公园。
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的,公园成为重庆各界民众聚会场所。抗战八年,
郭沫若在这里作过演讲,爱国将军
冯玉祥在这里为赈济难民募过捐,市民踊跃参加,场面热烈感人。
此外,众多文艺团体和著名艺术家聚在这里开展抗战宣传活动。
马思聪在此演奏过《思乡曲》,
叶浅予展出过漫画。中国电影制片厂歌咏队常到公园网球场作抗日宣传演出,音乐家
盛家伦担任指挥,艺术家
舒绣文、
秦怡、
陶金等均参加合唱。影剧艺人来这里举行抗敌演唱大会,陪都交响乐团奏响乐章,万人合唱的《义勇军进行曲》,高亢激昂,响彻云霄,抒发抗战必胜之决心。
山腰曾有个亭子叫“江山烟雨亭”,成为战时陪都文化人的聚会场所。郭沫若、
巴金等大文豪当时都曾在亭子里讨论文学,吟诗畅谈。
获得荣誉
2022年1月,入选重庆市首批历史名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