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业环境调查应重点考察所处行业或想进入的行业的
生产经营规模、产业状况、
竞争状况、生产状况、
产业布局、市场供求情况、
产业政策、
行业壁垒和进入障碍、行业发展前景等。
产业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中
竞争的性质和该产业中所具有的潜在利润;二是该产业内部
企业之间在经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它们的战略地位的关系。分析前者的常用工具是波特教授提出的“五种力量模型”,但本文认为该模型忽略了政府、
债权人、
工会以及其他群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所以把“其他
利益相关者 ”这一力量加入该模型,把该模型发展为“六种力量模型”;分析后者的常用工具是
战略集团分析。
所谓潜在进入者是指产业外随时可能进入某行业的成为竞争者的
企业。由于潜在进入者的加入会带来新的
生产能力和
物质资源,并要求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对本
产业的现有企业构成威胁,这种威胁称为进入威胁。进入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进入壁垒的高低以及现有企业的反应程度。
进入壁垒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影响进入壁垒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资本
需求;
转换成本;
销售渠道;与规模经济无关的
成本优势。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是指产业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程度。不同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产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基本上势均力敌,无论产业内
企业数目的多少,产业内部的竞争必然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某个企业要想成为产业的领先企业或保持原有的高收益水平,就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反之,如果产业只有少数几个大的竞争者,形成半垄断状态,企业间的竞争便趋于缓和,企业的
获利能力就会增大。
决定
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有如下因素:竞争者的多寡及力量对比;
市场增长率;
固定成本和
库存成本;
产品差异性及
转换成本;产业
生产能力的增加幅度;产业内企业采用策略和背景的差异以及竞争中利害关系的大小;
退出壁垒。
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决定替代品压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替代品的
盈利能力;替代品生产
企业的
经营策略;购买者的转换成本。
供方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
资源、配件等的供应单位。它们往往通过提高
价格或降低质量及
服务的手段,向
产业链的下游企业施加压力,以此来榨取尽可能多的产业利润。
作为买方(顾客、用户)必然希望所购产业的
产品物美价廉,
服务周到,且从产业现有
企业之间的
竞争中获利。因此,他们总是为压低
价格,要求提高
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同该产业内的企业讨价还价,使得产业内的企业相互竞争残杀,导致产业利润下降。
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买方的
集中度;买方从本产业购买的产品在其成本中所占比重;买方从产业购买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转换成本;买方的
盈利能力;买方
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买方
信息的掌握程度。
政府机构以及企业的
股东、
债权人、
工会组织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群体对
产业竞争的性质与
获利能力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个利益相关者都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企业经营业绩,按照对自己影响的好坏来衡量企业高级
管理层的决策行为。
战略集团分析 战略集团是指在产业中同样的战略领域,遵循着相同或类似战略的公司群体。这里的战略领域包括技术领先的程度、
产品质量、定价策略、
销售渠道的选择以及对
顾客服务的程度和类型。
运用战略集团分析的意义:可以使
企业很好地了解战略集团的竞争状况以及某一集团与其他集团的差异点所在;可以帮助
企业预测市场变化以及发现新的战略机会;揭示不同战略集团之间演变的难点与障碍所在。
竞争环境是指
企业在特定的
区域市场和特定的
产品范围内所面临的同行动向。竞争环境是对
企业战略有最直接影响的因素。我们可以把范围缩小到某一种产品,如个人电脑的
制造商,它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就是每一家个人电脑生产厂商所形成的
市场。但同行的范围可略为扩大,例如家电为同行的范围,就包括电视、电冰箱、空调机等不同的产品。
竞争环境与
产业环境的不同点在于:产业环境是从全行业的整体出发思考问题,而竞争环境则是从个别企业出发思考问题,观察特定的区域内同行的竞争状况,或者观察同行在
原材料取得、产品市场占有上与其他企业的竞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