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去皮)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株(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6g)半两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
病机均为水湿内盛,
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
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
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
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
胃苓汤系
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湿和胃,
行气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之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与倍量的茵陈相合而成,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用于
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之证。
1.原书主治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汗后,
大汗出,胃
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
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
水逆,五苓散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
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
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
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因
表邪不解,心
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
味咸人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
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
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
轻剂矣。”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
腹胀、小便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