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桠果叶木姜子(学名:Litsea dilleniifolia P. Y. Pai & P. H. Huang)是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常绿乔木,高可达26米,树干通直,小枝粗壮,绿褐色,顶芽裸露,圆锥形,叶互生,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革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羽状脉,伞形花序生于短枝上排列成总状花序,花被裂片长卵形,果扁球形,成熟时紫红色;果托杯状花期4-5月,果期7月。
形态特征
常绿
乔木,高20-26米,胸径28-3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粗壮,绿褐色,具明显棱角,无毛,中空,髓心褐色,皮孔显著,椭圆形,叶痕近圆形,直径4-9毫米。顶芽裸露,圆锥形,外被灰黄色短柔毛。叶互生,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1-50厘米,宽11-14.5厘米(萌发枝的叶长达60厘米),先端短渐尖或近圆,基部楔形或两侧不对称,革质,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15-22条,斜展较直,中脉粗壮,近叶基处宽达3毫米,中脉与侧脉在叶上面平滑或稍下陷,在下面突起,横脉在两面明显;叶柄长2.5-3厘米,萌发枝的叶柄长达5厘米,直径达8毫米,粗壮,干时有皱褶,无毛。
伞形花序6-8个生于长2厘米的短枝上排列成
总状花序,短枝粗约4毫米,密被锈色柔毛;伞形花序梗短,长2毫米,密被锈色柔毛;
苞片4,外面密被锈色柔毛;每一花序有雄花5朵;花梗长3-4毫米,粗壮,密被锈色柔毛;花被裂片8,长卵形,长3.5-4毫米,宽1.5-2毫米,中脉明显,外面基部及中肋被柔毛,边缘有睫毛;能育雄蕊16-17,花丝中部以下具黄色柔毛,腺体圆状心形,具短柄;退化子房卵形,柱头2裂,均无毛。
果扁球形,直径2-2.3厘米,长约1.5厘米,成熟时紫红色;果托杯状,紧包于果实,深3-5毫米,直径2厘米,外面有皱褶,较厚,全缘或波状;果梗粗,径5-6毫米,长4毫米,有皱褶,被稀疏柔毛;果序总梗长4毫米,常宿存有小苞片。花期4-5月,果期7月。
近种区别
该种近似
兰屿木姜子(L. garcise Vidal),但小枝无毛,具明显棱角,髓中空,褐色;叶片革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较大;叶柄较长;花被裂片8,能育雄蕊16-17;果及果托略较小。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和广西西南部。主要散生于中国西南部北热带偏干性季节性雨林中。分布区位于中国西部北热带偏干性季节性雨林、季雨林地带,热量丰富,夏长无冬,年平均温20-22℃,最冷月平均温约15℃,极端最低温多在5℃以上;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主要集中在5-10月,干旱季降水量少,但多雾露,尤以11月到翌年3月为浓重,如降细雨,补充了干季雨水的不足;年平均相对湿度约80%,沟谷中水湿条件更较优越。土壤为砖红壤性土,强酸性,pH值4.5。五桠果叶木姜子生长在以绒毛番龙眼、千果榄仁为标志的沟谷雨林中,为中层乔木的罕见种。
繁殖方法
种子含油脂,寿命短,不易保存,应随采随播。并试验育苗栽培的技术。
主要价值
五桠果叶木姜子为珍稀
树种,
种子含油量34.53%,含月桂酸92.6%;木材细致,可作工业和家具用材。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8年 ver 2.3——濒危(EN)。
列入《
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易危。
保护现状
渐危种。五桠果叶木姜子散生于季节性雨林中。因当地群众喜作建筑用材,森林不断遭到破坏,生境恶化,更新困难,植株稀少。
濒危原因
除人为破坏如滥砍滥伐外,五桠果叶木姜子种群本身的一些生物学特征也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原因。与其他濒危植物一样,五桠果叶木姜子也存在诸多对其种群生存和扩展十分不利的因素。首先,五桠果叶木姜子分布呈岛状分布,地理区域十分狭窄并在不断地收缩;其次,种子较大(千粒重高达2400克),含油量高(34.53%),寿命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种子的移动性和种群的扩展;第三竞争能力差,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幼龄期死亡率过高导致其天然更新十分困难。
保护措施
产地大部分属于
自然保护区,但还有部分处在保护区之外,且不断遭受砍伐,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积极进行人工栽培繁殖。在加强对现有的五桠果叶木姜子天然分布区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其生物学特性、 生理生态适应性和造林学等方面的研究, 探讨其开花与结实特性、 种子萌发和传播、 生态适应区和人工栽培技术等, 着重于在其生态适应区通过引种栽培方式扩大其种群分布面积, 不失为拯救和扩大该种群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