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猫
哺乳纲动物
云猫是食肉目猫科云猫属动物,别名纹猫、小云豹、石斑猫、石猫。体形比家猫稍大,总体形更长;尾粗圆,尾长近于体长;四足各趾均具发达的爪鞘。体背毛呈褐灰色,腹毛灰黄色;体背具大理石斑纹。长长的尾巴可以使它在树枝间迅速跑动和捕食,这是云猫与其他猫科动物的不同之处。因毛色似天上彩云而得名。
形态特征
体形略大于家猫,尾长近于身长,具斑驳花纹或大理石斑纹。尾形粗圆,尾毛蓬松。四足的各趾均具发达的爪鞘。
体背面褐黄、褐灰或赭褐色。腹面灰黄色。自颈背沿中线有两行断续黑纹。体侧有斜行排列的黑缘小斑块。有时模糊或融合,形成黄黑相间的独特体纹。貌似大理石斑。头部、四肢和尾均为黄色上散布黑斑点。耳小而圆,耳背黑色,具一小白斑。瞳孔大,淡褐色,收缩时呈圆形。
颅形较高,鼻骨短,前颌骨鼻支并不扩展。颧弓宽,颧骨眶突细长向上与眶后突连接组成眼眶环。眶间区窄。二颞嵴呈弧形,仅老年个体才合并成短的矢状嵴。翼间孔拱状。前缘并非平直,侧缘较厚些。枕骨区较宽。颞乳突间的颅宽,大于颅基长之半。
第三上门齿显著大于其余门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上臼齿较大、呈菱形、横列。齿式: (颗)。
大小量度:头体长400~660毫米;尾长450~560毫米;后足长115~120毫米;耳长35~40毫米;颅全长79~91毫米;体重3~5.5千克。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低地热带森林,新采伐的森林中也有发现。在喜马拉雅东部山麓,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湿润落叶和半常绿森林中。
生活习性
夜行性,独居。云猫为森林居住者,在树上活动的时间多。云猫善攀爬,长尾有助于在树枝上平衡活动。可在河岸陡壁的树枝间栖息。云猫有向上拱起脊背的典型姿态,当蹲坐或卧伏时,常略缩回头部,拱起脊背。
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松鼠、老鼠、蜥蜴蛙类,其他啮齿类和鸟类,也可猎食大至雉鸡类的野禽;鸟类是其主要食物组成。
分布范围
原产地:尼泊尔和印度,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藏。
繁殖方式
独行性,繁殖期配对。每月发情,无季节性波动。妊娠期66~82天,每胎产仔2~4只,2年性成熟。圈养幼仔59天左右可食固体食物,这大致也是野生幼仔的断奶时间。
亚种分化
云猫是石纹猫亚种之一。
种群现状
2014年10月7日、11月11日,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次拍到的猫科动物,经多位专家鉴定为云猫。据悉,此为云猫在云南的首批野外影像资料,也是继1984年12月发现的30余年后,云猫重现云南。
2016年2月,由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分局提供的红外相机照片(2015年12月16日摄)显示,一只云猫出现在大塘辖区大河岭干。
2020年9月,云南保山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拍到云猫活动影像。
云猫相比其他猫科动物相对少见,但在柬埔寨遭遇率比其他地区要高,捕捉到13次野生云猫的影像。
保护措施
在云南省,云猫分布区已建立有4个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大理苍山自然保护区、丽江王龙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达12.6万平方米。云猫在此类保护区中可望得到保护。
保护建议
由于云猫在中国的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形态和斑纹与中国Ⅰ类保护动物豹的幼体相似,容易相互混淆,建议把云猫列为中国Ⅰ级或至少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建议调查生态环境改变对此种的影响。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2008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31项 云猫)
参考资料
Nepalese Marbled Cat.Mammals'Planet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2 08:5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