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建筑群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云南大学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校内,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云南大学建筑群由至公堂和东号舍、会泽院、映秋院、理科三馆、熊庆来李广田故居、怀周楼等建筑组成,设有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
历史沿革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景泰四年(1453年)在昆明城内长春观旁所建的云南贡院规模过小,迁至今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所在地。
民国八年(1919年),袁嘉谷得友人相助,在昆明翠湖北岸玉龙堆建盖了住房。民国九年(1920年),袁嘉谷新居建成。
民国十一年(1922年)7月,经时任云南省督军兼省长唐继尧首倡创办的私立东陆大学选址于明清云南贡院。随后在筹建校舍时,确定了在贡院明远楼原址上兴建东陆大学本部会泽院。设计师为留法归来的张邦翰,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20日举行东陆大学开学典礼和会泽院奠基典礼。
民国十三年(1924年)12月18日,会泽院落成,并以唐继尧的别名“会泽唐公”之“会泽”命名。镶于会泽院大厅的《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记述了东陆大学建校始末和办学宗旨。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东陆大学在会泽院东侧重建八角亭,袁嘉谷手书“风节亭”匾额。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复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云南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后方,来云南大学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全校女生已达160多人,但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导致在校女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管理都很不方便。为解决好这一问题,省主席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女生宿舍,因名映秋院。又配套建女生食堂,由卢汉的夫人龙泽清捐款因名泽清堂。从民国二十七(1938年)开工起,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完成。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13日,民国三十年(1941年)5月12日,云南大学被日军两次轰炸,会泽院东侧楼顶被击穿;至公堂,学生宿舍,澄农馆等多处被炸。
抗战胜利后,由学校土木工程系王景贤教授负责设计和监工,对会泽院进行了加固。在大厅加了两根顶梁柱,又加盖了第三层楼,命名为仰止楼。
1951年,袁嘉谷旧居划归云大所有,作教职工的宿舍和学生宿舍。
1954年,由云南大学土木系姚瞻教授主持设计建设云南大学化学、生物、物理楼,次年,又在旁建钟楼,兼作水塔。
1987年,至公堂重修时,改为钢混结构建筑。
1963年,在会泽院维修加固工程中,工程负责人加粗了柱身截面,将柱头的形式改成了莲花花瓣的样式。
1992年,云南大学重建映秋院。
1993年,云南大学重建泽清堂。
1995年,由云南大学校友总会等其他单位共同出资按原貌再建风节亭。
2006年6月,云南大学在整修袁嘉谷旧居修复工程时,发掘出袁嘉谷所写碑文。
建筑特点
云南大学建筑群包含了中国古典式建筑至公堂和东号舍、西式折中主义建筑会泽院、“中国固有式”建筑映秋院、“民族形式复兴”建筑理科三馆等建筑。
会泽院、至公堂、怀周楼、龙门道与南门形成一条明显的轴线,两侧分布考棚、风节亭、映秋院、泽清堂、熊庆来李广田故居与钟楼;物理、生物楼位于轴线西侧,与轴线建筑群间由古桐道隔开;化学楼位于基最北端。
会泽院将西式建筑的恢宏气势展露无遗的同时,又在细微处穿插着中国文化的特有符号,设计者张邦翰先生自己说:“其建筑采中西法式,存古而不泥于古,尚新而不专鹜于新”。
映秋院坡屋顶与琉璃瓦加上四合院式的围院,四合院由三面建筑与一面廊道围城,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立面上却又简化应用了西方的檐口形式进行水平空间划分。它一面遥相呼应着会泽院的西洋气息,一面又契合着致公堂的历史痕迹。
主要建筑
会泽院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文物构成为:会泽院、《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九十五级台阶及喷水池等。
会泽院主楼长77.58米,宽22.63米,高17米,为地上2层,局部3层,地下局部1层,建筑面积3953.49平方米。《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镶于会泽院大厅内墙上。九十五级台阶位于会泽院大门外南向,台阶皆由青石铺成。在九十五级台阶的中段平台,装点了西式喷水池。
云南贡院仅存至公堂和一排考舍。至公堂坐北朝南,硬山顶,双联土木结构,面阔五间,宽27米,进深五间,深18米,明间稍大。考棚坐北朝南,长53米,宽11.3米,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199平方米,其结构为砖混木结构,房屋外侧均有外廊转通。
至公堂是贡院建筑群的中心, 建筑格局上,至公堂、明远楼、衡鉴堂同在一条中轴线上。
云南贡院有风节亭,该亭建于何时,何时命名为风节亭,就目前资料来看,无考。云南大学在会泽院东侧重建八角亭,袁嘉谷手书“风节亭”匾额。
首测处为云南第一天文点,并立石标为志,石标为圆柱体,直径0.6米,高0.17米。该石标是中国第一次新法测绘最早、最准确的昆明经纬度基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珍贵的科技文物。
熊庆来、李广田旧居坐落于云南大学会泽院东侧。建盖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坐北朝南,是一座单檐悬山顶、面阔四间,进深两间外走廊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自建成至1968年间,此楼房先后是熊庆来、李广田两位校长的住宅。
抗日战争时期,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女生宿舍,因名映秋院,卢汉的夫人龙泽清捐款因名泽清堂,由梁思成及夫人林徽因主持设计。映秋院建筑总面积1796.3平方米,由主楼、泽清堂和回廊三部分组成。映秋院为四合院式建筑,东为走廊,其余3面为楼房,内有走道东北设月门,西南有3层瞭望塔楼。映秋院建筑设计中屋顶形式较为多样,其中四合院的主体部分为悬山顶,东部走廊为卷棚顶,西南塔楼为四角攒尖顶。屋顶设计采取琉璃瓦形式,无装饰,与其东部的至公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至公堂中心建筑群。
云南大学物理楼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48平方米,为三层砖混结构苏式建筑,正面台阶上立有高约30米的六根圆形立柱,柱头雕塑简洁。与后楼连接处,建有双圆柱式跨廊,整幢大楼雄伟庄严。生物楼和化学楼分为东西两楼,两楼之间为物理馆,中间有廊道连接,东楼坐西向东,西楼坐东向西,两楼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410平方米,均为三层砖石结构苏式建筑,东、西楼正面台阶上均立有六根圆形立柱,雄伟壮观。三楼珠联璧合,呈“工”字造型。
云南大学理科实验楼建成后,兴建配套工程水塔兼作钟楼。塔共7层,高26米,连塔顶钢架共高30米。由云南大学土木系主任姚瞻教授设计。
袁嘉谷旧居位于翠湖北路51号,建于民国十九年(1920年)。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
北面正房五间,明间和次间为三层,单檐歇山顶。梢间和其他三面皆为两层,硬山顶。各层朝天井方向均设走廊,一二层构成回廊。东侧厢房下部明间为门厅,二楼外侧有走廊。除东厢房下层明间外,各楼层明间设隔扇门6道,两侧均为木槛窗槛墙,传统中式做法,仅有外墙二楼对外开窗为半圆拱顶,有西式韵味。
历史文化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禄丰人王锡衮于贡院中举,官至吏部尚书。明亡,应南明隆武诏(唐王朱聿键之号召),出家财、募义勇,拟勤王抗清,被云南土司沙定洲囚禁于贡院。此期间,王常倔强地兀自坐于风节亭,忧愤不已。他在所作的《风节亭恭记》中,“指日誓天惟报国”的语句,表达了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遇害于至公堂。史料称王锡衮为“忠节公”。
云南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会泽院见证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东陆大学学生从会泽院出发,上街声援上海工人和北京市民的斗争。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蒋介石曾驻节会泽院。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昆明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七一五”“反美扶日”爱国民主运动,学生据守会泽院与反动军警进行激烈斗争,将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高潮。
在云南大学的办学历史中,会泽院曾是中国国内外学术名家、大师云集之地。冯友兰顾颉刚姜亮夫刘文典费孝通严济慈等先后在会泽院执教,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极大提升了云南大学在中国国内外的影响力。据统计,有32位院士曾在会泽院授课,董泽熊庆来李广田等历任校长都长期在此办公。
研究价值
云南大学建筑群中会泽院不仅是云南大学的重要历史建筑,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代表性建筑。会泽院与其周围的云南明清贡院、风节亭、云南第一天文点、老校长故居、钟楼、映秋院、泽清堂、怀周楼、理科三馆等,共同构成了云南大学独具风格的建筑群。
云南大学建筑群是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云大人的精神家园,云南大学的精神“会泽百家,至公天下”提炼于“会泽院、至公堂”两大历史建筑,云南大学校徽上的图案正是会泽院的正立面,校徽为盾形,采用会泽院的线稿图。其对于研究和保护中国西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和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文化价值。
保护措施
1987年,云南贡院与会泽院一起,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云南第一天文点公布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昆明市五华区政府将袁嘉谷旧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熊庆来、李广田旧居”公布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云南大学理科三馆(含钟楼)列为昆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
2011年,袁嘉谷旧居市政府、云南大学理科三馆(含钟楼)公布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24日,云南大学建筑群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正式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3 21: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