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栗磾(dī)(生卒年不详),本姓万纽于氏,代郡桑乾县(今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人,
鲜卑族。
北魏早期名将,“河南于氏”先祖。
登国十一年(396年),道武帝
拓跋珪派遣于栗磾和宁朔将军公孙兰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偷偷地从太原向东开辟修复井陉栈道,如同
韩信故事,进入中山郡,攻打后燕皇帝
慕容宝。道武帝随之来到,见道路已经修好,很是高兴,当即赐给一匹名马。
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平定赵、魏地区后,设宴大会群臣,对于栗磾说:“你就是我的
英布、
彭越。”赏赐给他大量金帛,假新安公爵位。不久,道武帝在
白登山打猎,看见一只熊带着几个小熊崽儿,便对于栗磾说:“你这样有胆略和才干,难道不能与它们格斗一番吗。”于栗磾回答说:“万物之中,人是最高贵的。如果格斗不能取胜,岂不是白白地断送一位壮士。可以把它们驱赶到皇上前面,轻而易举地制服它们。”随即将它们全部捕获。道武帝回望于栗磾,表示歉意。
永兴二年(410年),当时关东各地盗贼纷纷起事,西河反叛。同年二月初一日,明元帝
拓跋嗣派遣于栗磾率领骑兵一万人前往征伐,所到之处全部平定。明元帝下诏命令于栗磾率领骑兵和步兵一万镇守平阳。改任镇远将军、河内镇将,赐封爵位为新城县男。于栗磾安抚刚刚平定的地区,很有政绩。
东晋将领
刘裕北伐后秦时,于栗磾担心刘裕继续往北侵扰,于是在黄河边修筑营垒,亲自镇守。戒备森严,连侦察的人也不能通过。刘裕十分惧怕,不敢前进,便送信给于栗磾,援引
孙权谋求讨伐
关羽的事,向他借道西去,在这封信的开头称呼他“黑槊(黑色的长矛)公麾下”。于栗磾把情况上报朝廷,明元帝赞许于栗磾,因此而赐号于栗磾为“黑槊将军”。于栗磾好手持黑槊来显示自己,刘裕望见他感到惊异,所以才有这样的称呼。
奚斤征讨虎牢,于栗磾另外率领所属部队在金墉攻打东晋的河南太守王涓之,王涓之放弃城池逃走。于栗磾升任豫州刺史,将军职位依旧,进封爵位为新安县侯。洛阳虽然是历代王朝建都的地方,然而长期成为北魏的边界地,城市残破,居民绝迹。于栗磾砍除杂草开垦荒地,慰问安抚前来的百姓。恩威并用,深得百姓的拥戴。明元帝南行到盟津时,询问于栗磾说:“黄河上能造桥吗。”于栗磾说:“
杜预曾经造过桥,有这样的往事,应当可以。”于是他按次序排列大船,将其连结在一起,在冶坂建造浮桥。当军队渡过黄河后,明元帝深深地赞美他。
始光三年(426年)九月,太武帝
拓跋焘因大夏皇帝
赫连勃勃去世,于是派司空奚斤率领义兵将军封礼、雍州刺史
延普袭击蒲坂,宋兵将军、交趾侯
周几率领于栗磾袭击陕城。大夏的弘农太守曹达不战而逃。于栗磾与周几便乘胜长驱直入,攻至
三辅地区。于栗磾因功进封为新城公,加授安南将军。平定统万城后,于栗磾升任蒲坂镇将。当时弘农、河内、上党三郡发生叛乱,于栗磾率军讨伐他们。改任虎牢镇大将,加授督河内军。不久,于栗磾升任使持节、都督兖相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枋头都将。又任外都大官,判案、量刑都很公平,很有声望。
于栗磾七十五岁时去世,被赐予显贵用的棺材、朝服一套、衣一套。追赠为太尉公。于栗磾从年轻时就统率军队,直至白发苍苍,临事善作决断,所向无前。于栗磾谦虚待人,礼贤下士,从不滥用刑罚。所以,去世时,太武帝十分伤心,惋惜不已。
于栗磾一生功绩累累,先后讨伐西河叛乱、征讨胡夏、平定弘农、河内、上党三郡的叛乱;道武帝时修复井陉栈道,明元帝南征时又架桥有功,攻下东晋金墉城,安顿洛阳;任外都大官时,判案、量刑都很公平,很有声望。
魏收《
魏书》:①“能左右驰射,武艺过人。”;②“平刑折狱,甚有声称。”;③“栗磾自少治戎,迄于白首,临事善断,所向无前。加以谦虚下士,刑罚不滥。”;④“魏定中原,于栗磾有武功于三世。兼以虚己下物,罚不滥加,斯亦诸将所希矣。”